分享

青海: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推进再上新台阶

 弘净 2022-12-18 发布于河北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晓南

  近年来,青海不断加大保护建设力度,草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好转,呈现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

  青海草原植被盖度由2014年的50.17%提高到53.58%,产草量由2010年的每亩159公斤提高到170公斤。草原植被盖度保持稳定及趋于好转的草原面积占86.85%。草原鼠害危害面积从最高时的1.43亿亩下降到2019年的8379万亩,大多数地区草地鼠虫害由重度危害转为中度或轻度,控制效果十分明显。全省共核减牲畜570万羊单位,牲畜超载率由2010年的35.79%下降到3.74%,总体实现草畜平衡,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2018年,全省牛羊肉总产达到30.55万吨,比2014年增加9.46万吨。

  多年草原保护建设不仅恢复了草原植被和生产力,而且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地生态退化得到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据监测:三江源地区水资源量增加8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三江源头千湖奇观再现。青海湖水位连续9年上升。

  2018年,牧民人均纯收入9315元,其中人均草原生态补奖收入3017元。全省牧区11.3万户享受游牧民定居政策,53万多牧民定居在县城、集镇(乡),形成173个定居社区。6万多户牧民在游牧活动中使用上了草原新帐篷,对天然草原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同时,增进了西藏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青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保护建设措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立足实际,分类施策。根据不同生态区域草原保护建设需要,规划实施了退牧还草及三江源、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2014年以来共投资40.95亿元。重点实施草原围栏建设、改良退化草地、治理黑土滩及沙化草原、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防治草原鼠虫害等项目,并为牧户改善了生产基础设施。

  二是坚持科学谋划,确保实效。从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对2.45亿亩中度以上退化天然草原实施禁牧补助,对2.29亿亩可利用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设立了草原生态管护员岗位,初步建立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强化了草原生态补奖绩效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绩效考核。

  三是坚持体制创新,提升效率。修订完善了《青海省实施〈草原法〉办法》,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开展了草原承包确权登记试点,出台了《青海省规范化草原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从2008年开始探索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从体制、机制上初步闯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新路子。(下转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