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自信

 叶云根石 2022-12-19 发布于湖北

               被自信

                                          陈浩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谈到洗脑和教育有什么区别?

       洗脑只告诉我们结论是什么,而且这个结论具有唯一性,拒绝怀疑和否定,排斥其它的结论,但是不谈为什么。

       教育在告诉我们结论的同时,强调为什么?对其他的结论持开放的态度,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

       一、自信

      片面强调自信,我们曾经有过深刻教训。比如“人定胜天”,大跃进造成的后果记忆尤新。

      鼓励盲目自信,有洗脑的嫌疑。人在潜意识里喜欢正能量,当一件事物贴上自信的标签之后,怀疑和否定则被自动冠以不自信的负面评价。自信拒绝怀疑,拒绝否定,前进一步就是夜郎自大。盲目自信,容易被忽悠,掉坑里,栽跟头。

       现在“自信”作为一种口号随处可见,“坚持四个自信”,“历史自信”等等,我对“自信”二字作了一点思考。自信是主体(我)关于对象的一种态度,例如,我自信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核心是对自己某种能力的相信。自信的对象必须是自己的某种能力及其衍生物,否则会闹笑话,例如,我自信张三一定能赢。这种说法显然不妥,因为张三能不能赢和我的能力没有关系。只能说我对张三能赢持乐观的态度,和自信无关。

        严格地说:自信是主体对自身的某种能力及其衍生物持肯定的态度。自信的对象必须和主体(我)具有关联性。

       二、理论自信

       “四个自信”中第一个自信就是理论自信,这里的理论是主体(我们)信任的对象。毛泽东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都不是中国人,这个理论对于我们而言,不能说自信。能否说我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自信,显然这话只能毛和邓有资格说,旁边的人只能是相信或不信。

        衡量任何理论好坏的标准,从来和自信没有关系。数学理论要通过逻辑的论证;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光有自信是没有人相信的。

       哲学理论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大量事实归纳抽象出一般结论。事物是变化和发展的,哲学随着科学的进步而进步,随着认识的深入而深入。哲学中没有所谓一成不变的真理,对哲学理论的自信,其实是让哲学成为宗教,最终会阻碍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说到理论自信,有两个问题,其一,有没有资格?,其二,有没有意义?

      三、历史自信

     谈到历史自信我感到更离谱,历史是过去事件的集合,研究历史本质上是盲人摸象。历史上发生过很多事件,评价历史离不开具体的事件,比如,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反右运动等等,所有这些事件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自信是否包涵所有历史事件?我们不能说历史上饿死很多人我自信。历史上做过很多错事我自信。如果历史自信不包含所有历史事件,哪来的历史自信?

       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我们不能因为秦始皇而自信,因为他的成就和我们的能力无关。

      历史自信其实是一块遮羞布,不让实事求是地谈历史,谈过去的错误就是不自信。历史是过去的轨迹,历史自信,是否鼓励走回头路?

2022年10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