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拿输液挤兑医疗资源

 小元元 2022-12-19 发布于黑龙江
疫情高峰最怕的是医疗挤兑,包括病毒感染病人对其他重症病人的挤兑,和轻症病人对门诊其他病人的挤兑。而对于后者,很多资源其实是可以节省的,比如通过健康教育,减少轻症患者的焦虑,让他们安心居家静养,开通和增加在线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门急诊访问等等。此外,尤为重要的,要减少自作自受的挤兑,有中国特色的就是门急诊输液。
以我和其他同行多年的经验,目前在很多门急诊出现的输液绝大多数是没有必要的。对于covid轻症病人来说,输液不会改变病程演变,对缓解症状也并不优于口服药物。
目前世界公认对改变covid病程有效的静脉输液,主要是瑞德西韦和静脉输注的单克隆抗体。这些在当前多数中国医疗机构都无法获取。那么目前门急诊输注的静脉药物无非一是静脉补液;二是各种没有效果的补液成分,比如维生素C,辅酶Q等等;三是抗生素,在没有细菌感染证据下,不仅无效还增加耐药菌的产生;四是各种中成药制剂,这些则不仅无效还有害。
即便是输注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注射液,也不是绝对安全。静脉输液创伤再小,本质上也是有创操作。理论上就有创伤和感染的可能。平时发生率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但在短时间大量操作时,发生率就可能增加,即便发生率不变,出现的次数也会增加。
另外这么多人输液,也很容易搞混输液成分,配药更容易出错,输错人的概率也更大。
大量输液也会增加人群在门急诊的滞留时间,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医患双方更加焦虑,言语和肢体暴力也会增加。
最后,大量非必要输液挤兑了真正需要输液的病人资源,让该需要输液的人捞不着输液。包括严重脱水,需要静脉补液的患者,真正的细菌感染需要静脉抗生素的患者,以及其他需要紧急静脉输注药物的患者等等。
避免不必要的输液,虽说当前需要医患的共同努力,但关键还在医生和医疗机构。医生首先要明白当前的输液是没必要的,才不会开具输液医嘱。即便病人因为知识的欠缺,要求输液,医生也不该盲从,而是应该坚持专业意见,耐心解释输液的无效和风险,否则不管符不符合医学常识,病人要啥就给啥,还要医生做什么。
2022.12.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