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雪标|【《论语》品读】学而时习之

 涓涓小泉 2022-12-19 发布于江西

【《论语》品读】学而时习之

刘雪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开《论语》,大家首先看到的就是孔子的这句话,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时时去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但乍一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似乎没什么太大的联系。那么,孔子为什么会把这三句看似不太相关的话放在一起说出来呢?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的是“入世”哲学,因此,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指导社会实践,“习”的本义是小鸟练习飞翔,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实践,孔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孔子的这一思想也一直为后世儒者所推崇,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在《劝学》里明确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荀子看来,君子广博的学习,每天不停地自我反省,智慧明达之后,其目的还是“行无过”。

自汉代儒学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学问用来指导治国,指导实践的目的性则更加明确。曹丕《典论·论文》里写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到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知识的实践性地位则更加突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中诸葛亮说:“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可见,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所以,学完知识之后,时时得用来指导实践,兴邦立业,匡正天下,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那么,孔子在说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呢?

在古代汉语里“朋”和“友”其实是有区别的,同门(同学)为“朋”,同志(志同道合)为“友”。自己学习了新知识之后,曾经的同窗好友从远方来跟自己切磋学问,探讨匡正天下的大道,取长补短,提升双方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亦乐乎”?

虽然是同窗好友,但未必能完全理解对方的观点和主张,当对方不理解自己观点主张时,自己也不生气,这是一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气度,“不亦君子乎”?

作者简介:刘雪标,公务员、衢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原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研究。在《中国作家》等国家、省、市级各类刊物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曾应山西教育出版社邀请,与大学教授、中学名师一起编写了《初中统编新教材名著导读与备考》;独立编写的校本选修教材《诸子简述》通过衢州市高中精品课程验收。自2019年11月入职公务员以后,仍笔耕不辍,积极撰文,最近,研究兴趣在《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