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窗——诗与画碰撞下的“窗”文化

 弘雅书房 2022-12-20 发布于浙江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前言

“窗”,这个主题是小编在听歌时,无意间想到的,就是那首“探窗”。当听着这首歌时,小编突然想起关于“窗”的神仙——土地神, 想到了读书图中隐匿山林的窗前高士,想到了在窗下恋恋不舍的西门大官人……

于是,便有了这一期展览,以“窗”为主题。因为如果单独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窗”拎出来的话,除了探讨中国绘画中的空间关系,或者聊一些窗的演变史,在内容上便会显得十分空洞。为了弥补这一份空洞,笔者将诗歌带入此次话题之中。一方面因为“窗”在中国诗歌的主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现存的五万余首唐诗中就有近两千首与窗有关,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诗句中虽然”窗“字未提,也能想到皎洁的月光透过窗的场景。

“窗”最初作“囱”,本义是天窗。《说文-囱部》:“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或从穴。”从中可以看出,窗最开始为天窗,天窗是能够给室内带来光明。其实,除了“囱"之外,还有“牖”、“葱"、“牌”、“易”、“聰” 、“窓”、 “葱” 、“向”、“乡”,这些原本都带有“窗”之意,但随着简化之后,这些也剥离了“窗”意。但从其中,能看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于“窗”赋予了不同的意味,让这些字带有“窗”的成分。

此次展览便是要回溯整个“窗”的历史,将简化的“窗”重新修复,描边添色,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与诗句让大家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窗”文化的内涵与重要性。

中霤之祀

《秋夜不寐寄崔温进士》

唐·周朴

归乡凭远梦,

无梦更思乡。

枕上移窗月,

分明是泪光。

这是唐末诗人周朴的一首思乡诗,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梦”、“窗”、“月”等意象都包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对于“月”,团聚赏月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为何“窗”在这里代表了家乡?为什么不是门,不是家乡的树?偏偏是“窗”,这是因为在“窗”的原始文化属性中就带有家乡,家园之意。

这这份“窗”的原始文化属性又打哪开始论呢?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开始了,从第一栋人类自己建造的房子开始。此时,便不得不提一个词:中霤之祀。

首先,小编来解释一下“中霤之祀”中的“中霤”。霤(liù )其实就是滴水的屋檐边。将“霤”拆开,便是雨留。下雨时,屋檐滴水,当水滴因为张力留在屋檐时,这就是“霤”。而“中霤”则是新石器时期半穴式的天窗。

图片来源于杨鸿勋《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

从现存的文献来看,“中霤”最早是作为天窗出现的,而带有天窗的房间后来也被称之为中室。早期的“中霤”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将户外的光引入室内,一方面也可以将室内烹饪产生的烟排出。

名称:汉宴乐画像石棺拓片

作者:佚名(汉)

创作时间:东汉25-200 年

材质:纸本墨拓

大小:99.5x178cm

收藏机构: 四川博物院

艺术时期:汉代

中国是一个自然崇拜极为丰富的国度,古人有祀门,自然就有祀“窗”。东汉后期的蔡邕《独断·卷上·五祀之别名》:“季夏之月,土气始盛,其祀中霤。霤神在室。祀中霤,设主于牖下也。”而祭祀中霤的厅室也慢慢发展为后来的中室。

从上面这段文献可以看出,最迟在汉代已经有了祭祀“中霤神”的习俗,而“中霤神”最终成为了土地神的代称。

名称:土地爷

作者:库淑兰

作品类型:民间艺术

艺术时期:当代

宋代的笔记体小说《春渚纪闻》中有关于“中雷神”的记载:“中雷之神,实司一家之事,而阴佑于人者,晨夕香火之奉,故不可不尽诚敬。”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中霤神”是包责到户的,是家园的守护神。

所以最迟从汉代开始,“窗”的属性便与家园绑定在了一起,其更上升为一种宗教崇拜,最终与土地崇拜糅合在一起。

名称:远岫树石图

作者:倪瓒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纵88.7cm,横37.4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而这种崇拜到了诗人与画家手中便成为自身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例如倪瓒的画作。在前面关于倪瓒的展览中,小编介绍了“空亭”是倪瓒书画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实际上“空窗”也是。从倪瓒的兄嫂过世以后,在倪瓒的心里家园已然不在。在随后漂泊的生活中,他只能怀念过去的日子,而这种怀恋终究不能减缓他内心的痛苦,于是“空亭”、“空窗”便出现了。

名称:岁朝村庆图轴

作者:李士达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32.9x64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而明代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则是表现大年初一村庄里相互拜年的场景,作者用窗的方式直接给观者描绘了室内场景。我们通过窗可以看到有嗑瓜子唠嗑的,有扒着窗户看小孩放炮的……画中的门窗几乎都是呈现敞开状,敞开不仅仅是欢迎来客,同样也有等待家人回归之意。

闲隐之寄

《归去来兮辞》

魏晋·陶渊明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又回到这个老话题了,感觉小编只要写到中国传统书画,隐逸便是一个无法逃脱的话题。是的,窗主题同样如此。隐逸算得上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最为重要的一章了,而山水画中的窗则是一个空间上的鉴定,同时也是隐逸高士对于自己身份的一个隐晦的定义。

当古代文人进行山水画进行创作之时,必定逃脱不了一个问题。山中高士身份的定义,他们会用树、山水、石……等等不同的符号去给图中的人物进行标签似的暗喻。

名称:秋窗读书图页

作者:刘松年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5.8cmx26cm

收藏机构: 辽宁省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例如这幅《秋窗读书图》,用参天大树来隐喻高士的品格,用窗外的山水来表明高士向往隐逸生活的影响。此时的窗便十分重要了,窗是高士生活的一个切片,一个精心布置的切片。

可以看出束冠、布衣、红桌、青铜炉、辟雍砚、书本,一个简洁略带慵懒的读书人形象,这位高士很明显在进行文事活动,而这一切却被窗外的秋景打破。他贪婪地看着窗外,想要遨游这天地。

小编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宋代开辟了一种奇特的隐逸方式,便是在乡间建一个茅草小屋,从而平衡出仕与入仕的矛盾。

名称:陶渊明诗意图册

作者:石涛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27cm×21.3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很明显,“窗”在画作中成为了一种突出人物的方式,例如石涛这幅《陶渊明诗意图》,人物被放置在草屋的中间,石涛生怕人们在观画忽略人物,又在山坡下画了一条道路通向人物隐居的茅屋。

名称:听琴图

作者:唐寅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35.98cmx29cm

收藏机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而唐寅的这幅《听琴图》则更为直接,画中有六位人物,而主人公显而易见,是这位在窗前抚琴的高士。屋外的人群显然是来拜访这位高士,但他们沉醉于琴声之中,不忍打扰。

从建筑结构可以看出画中的房屋列似于“轩”,虽然画中并没有画出建筑的其他两面,但这种大面积的开合,可见这种建筑多用于书斋,并非居住。而在画中,这种建筑结构更易于观察内部结构。

名称:山窗读书图轴

作者:王翚

材质:纸本淡设色

大小:160cmx42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当然,小编在文章开头便讲过,这种结构在读书图题材中经常出现,为了体现主题,画家必须在山水的某一处,画上一间茅草屋,开上一扇“窗”。

王翚这幅《山窗读书图》便是这样,如果不仔细找,人们很容易忽略山间的茅屋。大量的披麻皴与牛毛皴过于夺人眼球,就仿佛在炫技一般,而主题的读书,成为了浩渺笔触下不起眼的存在。

名称:烟雨著书图

作者:汪智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82cmx90cm

收藏机构: 旅顺博物馆

艺术时期:清代

而汪智的《烟雨著书图》与王翚的画作完全不一样,多以米点皴为主,表现的是烟雨之中的山林。在山脚、山腰中均有一两座茅草屋。在山脚下的草屋内可以看到我们的主人公,胳膊托在桌子上,看着窗外的一蓑烟雨。

按照主题,主人公正在著书,而窗外的烟雨山水让他停下了笔。有趣的是,从画面中来看,主人公并不可能烟雨迷离的群山,但是画面却在极力表现这一美景。

这便是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不是画中人,却得画中景,愿为画中人,常观画中景。窗似乎在画中,又仿佛是整个画,我们在观赏着烟雨群山,画中人何尝不是呢?

名称:桃源仙境图

作者:仇英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75cmx66.7cm

收藏机构: 安徽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窗仿佛是一幅画的眼睛,作画者正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绪与情感。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一幅《桃源仙境图》时,我们的注意力多半在山脚下的高士聚会。是的,山脚下三位高士聚集,有人在抚琴、有人在听琴,还有一位跟着音乐摆弄其奇异的舞姿。

是的,这是仇英想要让观者达到的效果,人们忽略了在远峰的阁楼,在临近最高山峰的旁边吗,有一处阁楼,阁楼上有一位男子打开窗,看着山脚下的聚会。是的,这个开窗男子便是画家自己。

想必大家都比较奇怪,为什么仇英要这么做呢?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一副画是仇英受别人委托所定制的青绿山水,而山脚下的人物便是定制人所要求的。从画面与人物服饰上来看,他们都是信奉道教,而仇英也是信奉道教。

在这幅画的半山腰,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位在山间慢慢前行的老者,也可以看作是登山求道之人。所以在仇英看来虽然你们在生活上附庸风雅,追求道教,但是并不如在山间砥砺前行的老者。当然,画家自诩所处之地已然快要接近仙家,这也是仇英的一点点小私心。

闺中之角

情诗五首 其一

张华 〔魏晋〕

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鸣琴。

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

忧来结不解,我思存所钦。

君子寻时役,幽妾怀苦心。

初为三载别,于今久滞淫。

昔耶生户牖,庭内自成阴。

翔鸟鸣翠偶,草虫相和吟。

心悲易感激,俯仰泪流衿。

愿托晨风翼,束带侍衣衾。

在传统人物画中,许多使用窗的场景,以仕女图、宫乐图为主。画面以“窗”的形式展现闺中女子以及其生活场所。而这一类画作也多以插画与屏风画居多。例如清代陈枚的《梁诗正月曼清游图册》、清代孙温的《红楼梦》、焦秉贞的《仕女图册》和《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

当我们细看这类画作时,便能发现这类画作十分具有当代的镜头感,总有一种窥探之感。而这种窥探是一种不经意间的瞥见,是一种不期而遇。也正是这种不经意,添了许浪漫的味道。当然,西门大官人除外。

名称:观画图轴

作者:张路

材质:绢本墨笔

大小:148.9cm×98.7cm

收藏机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张路的《观画图》也要除外,在这幅画中更多的是一种市井气。观画图在明清以及近代是一种不多见的题材,例如郎世宁的《弘历观画图》、陈师曾的《读画图》与李可染的《观画图》,郎世宁的《弘历观画图》是记录乾隆观画的场景,陈师曾的《读画图》记录的是1917年的画展,李可染的《观画图》则是记录文人间的文事活动。

唯独张路的这幅《观画图》有孩子、妇人、小贩,其中的人物均不是什么文人,而是市井之人。大家都在围绕着一幅嫦娥像,随着画作的展开,围观的人也愈发多了。就连在房中织布的织女也想要看看这画作的嫦娥是有多么美丽。画作中的场景似乎是一户山间农户家门口,一切显得那么随意,自然。

名称:画赵子昂书乐志论卷

作者:李从训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34.2cm×431.1cm

艺术时期:宋代

很明显,“窗”的作用是用来打通室内室外的空间,但“窗”并不能如同门一样随意出入,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延申。例如这幅《画赵子昂书乐志论卷》的主体在整个卷的中间,然而在主体的旁边突然开了两扇“窗”,一位身着华服的女子探着窗,看着屋外的小动物,从而形成了室内室外的互动。

这让人很容易想到一些闺怨诗,“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佳人独不然,户牖绝锦綦。”。

名称:红楼梦 第7回 宝钗谈病配冷香丸 薛姨嫣托周瑞送花 金钏周瑞笑香菱形

作者:孙温

创作时间:1867~1903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43.3cm×76.5cm

收藏机构: 旅顺博物馆

艺术时期:清代

而在小说插画中,窗有产生了不同的用法,例如这一张孙温的《红楼梦》系列。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有三处场景,而这每一处场景对应着不同时间段的故事情节。是的,画家在这里利用窗来传达不同时空下的情景。此时的“窗”就类似于某种舞台,随着灯光的移动,故事情节也能够运转起来。

不仅仅是孙温,还有许多小说插画都是利用“窗”来布置不同情节下的场景,这样不仅仅能够可以表现不同的情节,也可以满足观众对于小说图像化的窥视。

名称: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烘炉观雪轴

作者:佚名(清)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84cmx98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这种窥视的方式也用于了屏风画,圆形的窗其实是遮挡了部分画面,同样也将画面的空间分为室内室外。这样的分割也是提升主体,例如《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烘炉观雪轴》。窗外的植物在点明季节—冬,室内的火炉也在印证这一点。人物仿佛刚从午睡中醒来,轻托纱幔,看着窗外盛开的梅花。

“窗”在画中不仅仅起到了将室内室外隔开,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透”,即空间的层次,同时也有引人深入之意。

结语

窗的出现是建筑功能性的一种完善,而其进入文化领域便成为了一种泛指多种含义的意象。但对于绘画与诗歌不同的是是个更加注重其含义的表现,而绘画则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主体,切分画面,还可以为主画面补充相应的信息的工具。

可惜的是此次展览并没有完全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诗歌中的“窗”文化完全挖掘出来,不仅仅是因为体系的庞大,同时也是因为其跨越了两个学科的缘故。在建筑学中,人们更加关注是窗的演变以及其在建筑中的作用。而在绘画中,作画者不仅仅是为了准确描绘物象,同时也是为了突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加深绘画效果的工具。

探窗,不仅仅是为了发掘“窗”在绘画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发掘绘画本身所具备的精神属性。小编也是希望下次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能够继续探一次窗,挖掘出更加有意思的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彦青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