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资深中医专家 张玉林 第8节 桂枝汤方阵(二)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下面四项定太阳病:头痛、项僵、恶寒、脉浮)。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不是脉缓慢的意思,而是脉势和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的中风证,症状应当有:头痛、项僵、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浮缓)。 12. 太阳中风,阳(寸脉 )浮而阴(尺脉) 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形容发热、恶风寒的程度和形象),鼻鸣(鼻塞、喷嚏等)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胃气上逆的呕逆;肺气上冲的咳喘)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病势重而药力轻),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无口渴,仍在太阳),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却更轻微)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正气不足)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太阳病禁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以脉浮定仍是太阳病) 53. 病常自汗出者(没有太阳病的症状),此为荣(营)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荣卫分离)。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湿热自汗者,脉洪,白虎汤。 54. 病人脏无他病(没有三阳病和三阴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后脑痛)有热(燥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在里者,小便应短赤),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余邪未尽),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 伤寒(太阳病当伴有腹满痛不大便),医下之(误治),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阳虚),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以大小便判定邪在里在表)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荣卫不和),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热痞兼表证),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34.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单纯阳明病不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日将暮,申酉时)所发热者(胃实,热结于里),属阳明也。脉实(燥结已成)者,宜下之;脉浮虚(热邪不大而表邪未尽)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以脉和证决定汗法或下法) 276. 太阴病(定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加脉濡弱,可有四肢烦痛),脉浮者(太阳中风),可发汗,宜桂枝汤。 372. 下利腹胀满(厥阴病之太阴证),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87. 吐利(霍乱病向愈)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桂枝汤适应症: 头痛,项强,发热,恶风,气上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