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肇祥在“小琉璃厂”烟袋斜街

 北京的骑士 2022-12-2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以地安门外大街为中线,西边是什刹海地块,东边为南锣鼓巷区域,当年是王府豪宅栉比,达官贵人麇集。

图片

烟袋斜街内的广福观及古玩店旧景 | 作者供图

这些人富有文玩收藏,有“货”的地方永远有交换、流通的需求。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皇亲贵戚、高官富豪迅速败落,将藏品变现成为一种“刚需”。盘踞在皇宫中的宣统余孽,刁钻邪门的太监们,盗卖府库文物往南至琉璃厂,关卡多、路途远,往北来地安门、烟袋斜街,则会近便得多——要知道那年月想“活动活动”,大多是靠“腿儿”着一辙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北洋政府新贵,逐鹿京师的各路军阀,对古董的搜刮绝不在少量。东洋、西洋的“旅游者”们,为搜刮古董竞相使出全身解数。大学教授、知识分子中那些珍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当然也对历史的存留有所觅求。琉璃厂的文玩市场,堪称大海;烟袋斜街的古玩交易,只若细流。一滴水尚可窥大海之全貌,查看细流,不是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彩的信息吗。

为难的是,当年烟袋斜街量如恒河沙数一般的买与卖,早已随着雨打风吹去,哪里再有它们的痕迹哪——这不,连曾经作为交易地点的古玩铺,都已然杳杳难见了。幸好,一本书——《琉璃厂杂记》(周肇祥著,宋惕冰、赵珩、海波整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10月一版),它在叙述琉璃厂“主战场”之余,亦如涉及些“边角剩料”一般,为我们留下了有关烟袋斜街古玩店、古玩交易的珍贵记录。不是想探究当年的状貌吗,且让我们凭借着这本书来一番“穿越”吧。

《琉璃厂杂记》总计十九卷,近五十万字,是周肇祥近乎日记般的关于古玩经眼、买卖的记录(以琉璃厂为中心,旁及京城其他地域以至外埠的古玩市场;以文物古玩为侧重,旁及旅游、宴集等方面)。其前五卷,记于1913—1916年。其六—十九卷,记于1920—1928年。中间1917—1920年撂笔三四年,主要是因为周氏被北洋政府外任为湖南省长等职。周氏笔记的前一阶段,还没有关涉烟袋斜街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他家居在北京南城,还未来得及逛逛北城的地安门外一带。他笔记的后一阶段,即1920年以后,烟袋斜街才成为他不忘“光顾”的地界。

1920年中秋节近,周氏记道:“地安门外及烟袋斜街,亦骨董聚处,与南城别为风气。其来源多出旗人家及清室太监。”1921年他又说:“烟袋斜街诸小贩多与各古寺僧人往来,时有珍异之品。”1924年他注意到:“烟袋斜街近来古董铺添之不已,东城外国人常出没故也。”1925年他强调:“烟袋斜街能收北城宅门之物,京北出土者亦往往于此遇之。”一个收藏家的敏锐嗅觉,使他对烟袋斜街的动向愈来愈加关注;去烟袋斜街“淘货”,成为他不能放弃的习惯。1928年,北洋政府退出历史舞台,北京的政治生态发生巨变,周氏遂放下了《琉璃厂杂记》的写作。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2017年第4期《周肇祥在“小琉璃厂”烟袋斜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