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恒温动物,无论是有着年龄、身高、体重、肤色等各种不同,还是居住环境的天差地别,体温也都保持着同样的数值,那就是37℃! 19世纪德国医生卡尔·温德里希在测量了25000名患者的腋窝体温,经过100万多个体温读数的分析后提出:人类的正常体温在37℃。
此外,37℃只是一个平均值,因为人体各个部位的温度多多少少都略有差别。 例如,我们皮肤的温度通常要比体内低3℃-4℃;口腔通常比肛门低1℃;腋窝口腔温度低0.3℃-0.6℃;身体内的肝脏温度高达38℃,是人体最热的器官。 至于为什么人类体温偏偏是37℃?科学界认为,这是进化的选择。在这一个恒定的体温下,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热量最容易与机体散失在环境中的热量平衡。 美国耶什华大学爱因斯坦学院的科研人员设计了一个数学模型,分析30℃-40℃之间体温抑制真菌感染的获益和维持体温成本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人类体温在37℃确实是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如果体温太低,则容易引发真菌感染;而如果体温太高,人体又需要不断进食来维持新陈代谢。 从小到大,我们测量体温遵循的标准都卡尔医生提出的37℃。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项研究发现,人类平均体温正在悄悄持续下降,早已不再是37℃了! 不足37℃,人类体温在降低一百多年来,37℃是人类正常体温早已达成国际共识,一直没有再经过认真校验。 直到1992年,美国的研究者对人类体温进行了重新评估,他们使用电子树枝口腔体温计为148名健康男女每人连续3天,每天1-4次测定体温。 研究人员发现,健康男女早晨的体温最低,晚上最高,最终取得平均数36.8℃为正常体温标准,比卡尔医生测试的标准体温37℃低了0.2℃。 2017年,英国科学家对3.5万名受试者进行了25万次体温测试,结果发现受试者的平均体温又比之前的测试结果下降了,仅为36.6℃。 202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Julie Parsonnet博士及其研究团队采集并分析了677423个体温值,发现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人类体温早已不再是37℃,而是在不断下降! Julie Parsonnet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将这份研究发表在了《eLife》上,报告中还指出,自19世纪以来,男性平均体温每10年下降0.03℃,从19世纪的37.16℃降到了36.6℃。 此外,女性的平均体温同样也在下降,只不过比男性稍低了一些,平均每10年下降0.029℃。那么为什么人类体温在下降? 先来了解一下人体保持恒温的奥秘我们人体就像一部24小时运转的机器,“运转”可视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代谢产生的热量需要不断向外发散,才能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人感觉到冷或者热时,信号由神经系统传入,监控人体体温变化的下丘脑就会给分布于身体各处“温度感受器”下达指令。 例如肌肉、内脏器官、皮肤、汗腺、毛细血管等,就会统统启动起来,有序进行体温调控,尽量使身体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 不过人体这一套“体温调控装置”能力还是有限的,当人体遭受病毒感染或者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时,任凭下丘脑的号召力再怎么强大,“温度感受器”们也已经力不从心了。 这时候,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就开始工作了! 一种被称为大噬菌细胞的免疫细胞刺激体内的免疫系统,分泌出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会释放一些免疫因子,进入大脑后在下丘脑的作用下,使体温上升。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发生感染症状时,体温往往会上升的原因。 为何人类体温一直在下降?明明科学研究发现37℃是人体自身新陈代谢和环境温度之间的完美平衡点,为何人类的体温却不足37℃了? Julie Parsonnet博士猜测,这可能恰恰与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有关。 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越来越多的改变,例如空调的使用、从事的工作也不像之前那样繁重、以及饮食更丰富等各种因素,人类的新陈代谢变慢,产生的热量也更少,从而使体温降低。 再加上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得到了比先前更好的医疗服务,身体产生炎症的概率大幅度减少,免疫系统就不需要总是“忙忙碌碌”,不断释放免疫因子促使下丘脑维持较高的体温了。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就会有这样的担心,人类体温下降是好事还是坏事?目前尚未能给出准确解释,还需继续探索。 不过,如果你在测量体温时,发现体温稍稍低于37℃,不要觉得不可思议啦! 科学家表示,目前这一研究仍不会改变人类对发烧的定义标准,因为体温相差零点几摄氏度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差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