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参赛:王爽

 世界文艺图书馆 2022-12-22 发布于江苏

 


解读“关东十八怪”(散文)
王爽

清朝末期,大批关里人迫于生计闯关东,来到东北垦荒种地,修建家园。受特殊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他们与这里的满族民俗相融汇,于是,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人文景观。
小时候常听人说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孩子吊起来。后来有民俗专家做过考察,系统地归纳出“关东十八怪”,把关东民俗风情,详尽地凸显出来,在民间口口相传。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土房子的窗户分上下两节,上一节靠近屋檐,糊上纸即可,下一节是玻璃,可以透进阳光。在电影《辽沈战役》中,我军最高指挥部就设在老乡家这样的屋子里。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窗格子外面,风吹到窗户纸上,后边有窗格子支撑;如果糊在窗格子里面,容易被风给鼓下来。另外,冬季零下三十多度,窗户纸内侧挂一层厚霜,会阻隔室外的寒冷侵袭。
第二怪:草苫土房篱笆寨。过去都是土坯房,由草苫的房盖。苫房是个技术活儿,哪个屯子里都有两三个苫房把式。苫房把式会给大家合理分工,同时还要负责房檐、房梢、房脊这些边边角角需要技术的地方,确保房草不会被大风吹跑。关东的黑土不宜砌墙,住房和菜园子只能用篱笆障子围起来,多是秫秸篱笆,也有种植榆树墙的,山区则用木头围成一个篱笆院。
第三怪:烟囱设在山墙外。将烟囱和房子拉开几米的距离,是典型的满族房屋特点。一是避免从烟囱里冒出的火星引燃房草,二是保持烟火在炕洞里的滞留,起到为室内保暖的作用。建在墙外的烟囱多为圆形,下边的底座直径约两米,往上越来越细,在收口处安装个烟囱嘴子。小时候我见过一种扇面形状的坯模子,脱出来的坯恰好用于修建烟囱。
第四怪:除病驱邪萨满舞。萨满信仰源于满族,据说可以沟通人神两界,舞者与搭档互相配合,有点像今天的二人转,哼着神曲,有问有答。其形式融说、唱、舞、乐于一身,其结构集民俗、宗教、艺术为一体,是一种宗教信仰。在东北二人转中,也有“神调”一类的娱乐表演。但民间的“跳大神”,就有着浓重的迷信色彩了,并不被萨满文化所认可。
第五怪:火盆上炕烤爷太。火盆在过去是冬季里农村家庭取暖的必备之物。把硬柴火过火之后的炭火盛入火盆,压实后放在炕上取暖,可持续一整天。火盆除了铜的、铁的,还有黏土做的。青壮年火力旺,很少需要烤火,便把火盆让给长辈和孩子们。小时候,奶奶经常在火盆里给我烧土豆,有时也用小铁碗爆苞米花,还用铁丝编的饽饽熥子做烧烤食品。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早些年的乡下,冬天里最常见的是棉布鞋和棉胶鞋,但什么鞋也比不上牛皮靰鞡穿着暖和。百褶皮鞋,指的就是用熟好的牛皮手工制作的牛皮靰鞡。把里絮上乌拉草,走在雪地上“咔、咔”作响,威风极了。靰鞡的前尖要捏出好多的褶,表面上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儿,那是一种工艺。据说当时山里的土匪都穿靰鞡,从靰鞡褶的多少上可判断其身份和级别。
第七怪:双腿没有单腿快。冬季里,孩子们经常在冰上玩滑冰车,但还有一种滑具叫单腿划子,俗称单腿驴。单腿划子与滑冰鞋的原理相同,是一块比脚稍大一些的木板,底下包一根铁条。将单腿划子固定在鞋上,由于铁丝阻力小,在一对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动起来更加快速、敏捷。那时候,乡下淘小子几乎都有一个滑冰车,而玩单腿划子的,一般都是那些大孩子。
第八怪:冰上钓鱼单线拽。冬季里打鱼,先要在冰面上凿个直径一米多的大窟窿。由于冰下的水与外界长时间隔绝,有些缺氧,冰窟窿这里透进来新鲜空气,鱼就会聚拢过来,一个个张着嘴在水面上透气。这时,将一组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只需注意观察每根线有没有蠕动,就可判断是否有鱼上钩。此时钓上来的,多数都是大鱼,这也是冬季捕鱼的方法之一。
第九怪:大姑娘上树比猴快。每到秋季,女人们便三五成群进山摘松籽、采猴头、打核桃……练就了一身爬树的本领。她们的胆量和技能,让有些男人都自愧不如。据说有人在百度里搜索“比东北爷们儿还爷们儿的”,结果百度提醒:“你要查找的是不是东北娘们儿?”这已经说明,东北女人有超男人一般的豪爽。她们扒炕、抹墙、赶车、扶犁、掏井、堆谷垛……都不在男人之下。
第十怪:大碗白酒轮着喝。在过去,民间遇有红白喜事,流水席上除了有丰盛的菜肴,每桌还要斟上一大碗白酒,几个人用一只大碗轮着喝,喝光了再重新斟满。后来为了监督每个人喝的多与少,就改成一人一个酒杯了。这种大碗喝白酒的习惯,一是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可以祛寒暖身;二是与关东人性格有关,热情好客,客人不喝醉了就是没招待好。
第十一怪:嘎拉哈姑娘爱。嘎拉哈是满语发音,指的是动物后腿膝部的髌骨,一般用猪或羊的居多,四个面分别叫针儿、轮儿、坑儿、背儿。关东乡下的女孩子没有不会欻嘎拉哈的,几个女孩子在火炕上凑在一起,将五个嘎拉哈撒到炕上,即可做欻嘎拉哈游戏。在完成一系列程序时,以抛接的次数少的那个人为胜,与体育项目里打高尔夫球的记分法极相似。
第十二怪:大姑娘叼烟袋。烟袋曾是东北女人的随手之物,她们从小就学着抽烟,比男孩子学会得还要早。原因是她们常常替老人点烟,方法是拿着烟袋就着灶膛里的火,抽几口便把烟袋点着了,再递给老人。这样一来二去,就抽上瘾了。如今在一些东北人家的老照片里,仍能见到女孩子手里拿着长杆烟袋。现在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在乡下也很少能见到。
第十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从前,满族的女人也和男人一样骑马狩猎,婴幼儿不便携带,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以防被野兽伤害。后来这个习俗传承下来,就是摇车挂在房梁上。摇车长一米多,宽约半米,实木骨架,四周用薄板包着,两端呈半圆形,状如小船。摇车上画着山水画或求子图,边缘上围着“卍”字图样。
第十四怪:年节喜庆吃豆包。黏豆包是用黄米面做皮,红小豆或豆角豆烀熟碾碎做馅,包成鸡蛋大小,蒸熟后色泽金黄而有黏度,象征日子的团圆美满。临近过年,家家都要蒸几锅黏豆包。一家做黏豆包,左邻右舍的女人都会过来帮忙。今天我帮你家包,明天你帮我家包,渐渐就成为一种民间习俗。蒸熟的黏豆包冻硬后便于贮藏,想吃的时候在锅里用盖帘馏一下即可。
第十五怪:上贴饼子下炖菜。这说的是在锅里炖菜的同时,还可以在锅边摔上一圈发酵好的苞米面。等菜煮熟了,那些苞米面大饼子也就熟了。此做法在乡下十分普遍,尤其在农忙的时候,几乎每家都是这种做法,既省时省事,又省柴禾。但贴饼子时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如果锅不够热,那摔上去的面团就不会挂到锅边上,极有可能顺坡出溜到菜汤里去。
第十六怪:家家户户有酱缸。关东人嗜酱如命,一日三餐少不了大酱,就像川渝人对于辣椒和山西人对于老醋一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走进东北农村,家家院里都会有一个大酱缸。大酱在制作过程上有很多讲究,食用方法更是丰富多彩,用食物直接蘸着吃、做成各种材料的酱、用酱做拌菜的调料、用酱腌制各种咸菜……大酱碗是关东人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景。
第十七怪:不吃鲜菜吃酸菜。过去冬季里没有用大棚种植蔬菜的,也就没有反季蔬菜,新鲜蔬菜又很难保存,放外面太冷会冻坏了,放屋里太热了又容易腐烂。尤其是大白菜最娇气,热了冻了都不行,很不好储存。于是,聪明的关东人便用大缸把白菜渍成酸菜,两缸酸菜足够一家人吃一整个冬天。过去用传统方法渍出来的酸菜,比现在超市里卖的酸菜更有味道。
第十八怪:南北大炕对脑袋。过去家庭人口多,祖孙好几代同堂,睡在同一个屋子的南北大炕上。一是节约柴禾,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二是过去房子紧张,盖一座土房需要一个劳动力一年的工钱。住南北炕,大都是长者睡朝阳的南炕,少者睡在北炕。晚上睡觉时,北炕的小夫妻在幔杆子上挂着帷幔,垂于炕沿外,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睡。
除了上述的“关东十八怪”,还有一些小范围流传的,诸如“四块瓦片头上戴”,说的是老头子常戴的棉帽子;“说话满嘴苣荬菜”,指东北味方言;“先摆四个压桌菜”,吃饭时习惯把小咸菜先摆上;“狗拉爬犁比车快”,意为雪地里爬犁不用选择路……如今这些关东老民俗,大多已在生活中消失,只能在少数偏远的乡村偶尔见到一些影子。“关东十八怪”曾经是那个时代关东大地上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爽,文学爱好者,已出版文集《遥望梦里炊烟》《农事课》《有些高峰要留给仰望》《擦肩而过》等多部;另有作品收入《全国中考语文热点作家精选》《上海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训练》等百余种选本;散文集《农事课》获长春文学奖;小小说《对手》获梁斌小说奖。        






网站编职
中华作家网、国际文艺网总编:
王伟(微信a13720085131)
执行总编:晨起、副总编:王鑫
常务主编:小河、刘培、刘海兰、云水禅心、浪淘沙、王成
执行主编:
周桃桃、周伟、周晓燕、艾琳、周倩、钟国强、陶美、曾燕、李兴国、王美、吴芸、云上烟、徐力桦、陶静、田心、周振华、李鑫(韩国)、管彤、朱桦、王龙飞、田元庆、田盛龙、郑大伟、戴维斯(英国)、邰鑫宇(新加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