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高一、高二基础年段,经过了“单概念”材料型议论文练习后,同学们能做到对一个抽象概念进行思路清晰地界定和论述,其中,不乏有同学的习作展露出超强的思辨的光芒,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同时,写作中仍然有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提升。比如同学们的议论文整体思路和方向开拓了,但局部仍显得零散,缺乏连贯性;有时局部和局部之间缺乏联系,给人“散装”之感。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 主要是缺乏严密的思维和没有做到“三个一致”(1.关键概念界定没有保持前后一致,2.论据没有和所论证的观点保持一致,3.分析内容与前文缺乏内在的一致) 下面就思维问题和“三个一致”问题进行举例分析。 01 思维问题 想要成功就必须学会放弃,要放弃那鼓掌,放弃那信仰。当你学会放弃,就会知道成功的秘密。英雄就是一步一步的放弃成就的。我们必须学会在路边为别人鼓掌。那样我们才会知道厚积薄发。 这段文字节选自高考考场作文《站在路边鼓掌的人》的开头。从逻辑层面来看,这段文字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观点不清。该年作文的题目要求是“你是做一个奔跑的英雄还是做一个路边鼓掌的人”,作者态度倾向于“在路边鼓掌”,但“在路边鼓掌”是引人走向成功,还是让人做到厚积薄发,抑或是让人学会放弃,读后还是一头雾水。 2.关系混乱。文段先后说到成功、放弃、英雄、鼓掌与厚积薄发,这些概念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读者也是不明白。 3.分析绝对。这一点尤为明显,可以说,作者的分析,没有一句是经得住推敲的。“想要成功就必须学会放弃”,如果说放弃杂念等可以成功还可以理解,如果放弃坚守说得过去吗?至于“放弃那鼓掌,放弃那信仰”更是无从说起。同样,“当你学会放弃,就会知道成功的秘密”等句子,分析都显得过于偏颇,过于绝对。 4.思维跳跃。作者从成功与放弃的关系,一下子跳跃到英雄与放弃的关系,然后马上又跃到在路边鼓掌,最后的落脚点却是厚积薄发。这些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可见作者的逻辑极其混乱。 可以说,这样的作文状况,无论是考场还是平时,在学生中都极为普遍,这对学生认知的发展、思维的培养、人格的形成都是极为不利的。或许考虑到这样的现状,新课标(讨论稿)隆重推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概念,并将之列为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就写作而言,其本质是思维的训练。我们的训练要懂得从辨别、比较、求质、归纳、引申中,逐渐逼出观点,在训练中让自己的思维由偏颇到全面,由零散到系统,由模糊到清晰,由跳跃到连贯,由幼稚到成熟,进而一步步走向深刻,走向全面,走向严密。我们在作文中要做到不玩玄虚,不走形式,尽量让作文呈现出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梯度。 那么,具体到我们的作文,该如何让学生的论述思维走向严密,进而走向深刻?以近几年高考中的满分作文或考场优秀作文选段为例,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统一型 任何事物,往往都有其矛盾或对立的一面,但哲学认为,事物在矛盾的同时,又是统一的,我们要善于把握其对立中的统一。比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刺猬精神和狐狸精神是不可偏废其一的。只讲执著,那是愚顽不化;只讲变通,那是“变色龙”般的见风使舵。至于何时变通,何时执著,我看标准只有一条—真理到底倾向何方。 总之,当你困惑于执著还是变通时,牢记一点—选择真理。刺猬与狐狸对你同样重要,刺猬使我们坚持,狐狸使我们变通。(《刺猬与狐狸》片段) 对于“刺猬精神和狐狸精神是不可偏废其一的”这一观点,作者从两方面作了论述:只讲执著,那是愚顽不化;只讲变通,那是“变色龙”般的见风使舵。这两者看似是两条平行线的关系,但作者却敏锐地看到其统一的一面:真理到底倾向何方。作者在论述上懂得从两者的关系入手,不厚此薄彼,观点辩证而严密。 二、兼顾型 万物各有其长处与短处,俗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我们人类,最好的办法是扬长避短,兼收并蓄,让事物都能为我们所用。比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而新潮的事物,往往顺应时代潮流而生,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一些技术方面的新生事物,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便利,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但新事物的缺陷在于,一是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可能是一阵风过后,没留下深刻有用的东西;二是一些技术层面的事物,容易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人为物所役;三是一些外来的东西,很多只是时髦,并不适用于我们自己。但如果一概舍弃新潮的话,我们就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跟不上世界前进的脚步。应该说,最好的办法是新旧兼容,扎根传统,悦纳新潮,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扎根传统,悦纳新潮》片段) 对于传统与新潮的选择,作者没有简单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而是进行了全面而辩证的分析。一方面,新潮的优点在于“新”,顺应了潮流,代表了改革,为我们人类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另一方面,其缺陷也在于“新”,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一些人容易喜新厌旧,一味沉溺其中,还有一些人则纯粹是赶时髦。而这些,恰好是传统的长处。作者由此得出了辩证的结论:扎根传统,悦纳新潮。正因兼顾了新旧,使得作者的观点不偏不倚,令人信服。 三、比较型 与统一型与兼顾型不同,比较型往往在细细比较了两种情况的优劣之后,在看似兼顾之中,态度却有了明显的倾向性。比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面对如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报考公务员的现象,我感触颇多。诚然,这是他们所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但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当今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我却不敢苟同。他们甘于为人鼓掌,在稳定的工作岗位上,忙忙碌碌,却不知自己为了什么,有人称之为“羊性”。不是说“羊性”不好,只是若无点“狼性”,那我们的青春与一潭死水有何差别!(《为我鼓掌》片段) 这篇作文当时经过阅卷大组的热烈讨论,最终得分为60分。大组认为其最突出的优秀点是:文章抛弃了多数考生靠举例取胜的做法,通过一种理性思维,逐步进行归纳、演绎、对比、分析、推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论述范式,一步步引领阅读者进入到自己的文章,与之进行沟通、交流,进而读出其丰富的思想,思维清晰、缜密,这种能力,正是当前绝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 四、本质型 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这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质。体现在作文中,指的是一些学生目光犀利,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直达其内核,看出其本质性的因素。比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而真正所应做的,不是舍弃一方追求一方,而是让VR回归到一种工具本身,它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它的存在,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现实的另一方面。虚拟,源于现实,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现实一种。(《现实一种》片段) 在众多考生纠结于“拥抱虚拟”、“远离虚拟”还是“与虚拟保持一定的距离”时,这位考生却直指事物的根本:所谓的VR,其本质是一种工具;对于人类而言,它应该为人所用——而不是倒过来,人为物所役。而这种工具,它能创造出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源于现实,是现实的需要,应该也是现实的一种。这种识见,可能比命题者都要看得更远,这也使得这篇文章成为高考浙江省作文当之无愧的压轴之作。 五、推进型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习惯了站在静态的角度看待事物。而实际上,事物往往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只有站在动态的角度,才能更清楚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也有人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种情况当然也是存在的。如若观一人之一字便能品出其人之心无疑是片面之言,过于武断而成无稽之谈。像与一个人相处许久,尚难知其本心,更何况只见其留下的只言片语?但大量的作品中,再怎么工于心计的人也会露出些许端倪,无论心慈面善之作者写出多少激进的文字,他人终会了解其温文尔雅之可爱。(《心显于行》片段) 作者先承认作品与人品相背离的情况是存在的,因为,观一人一时一字便能见出其心,确实过于武断。但如果看了作家大量的作品,其人品自然会在作品中有所展现,再怎么伪装也是逃遁不了的。这样的判断很好地抓住了短时与长时、部分与整体间的辩证关系,将认识放到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在发展变化中推进了自己的认识,显示出了作者超越一般考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写作,尤其是论述文写作的问题,本质是思维问题。这种思维能力关乎人的终身发展,关乎民族的发展前途。高中作文,我们亟须对学生的思维严密性与深刻性进行训练,唯有如此,学生的思考力才会提升,创新能力才能养成,我们的民族才有持久发展的动力。 02 “三个一致”问题 概念界定前后不一致 这个问题,如果换种方式给同学们看,能显得更加直接、清楚。 先来看小品——《卖车》片段: 赵本山:说你们家的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 伟:因为我们家的小狗讲究卫生! 赵本山:错! 高秀敏: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来。 赵本山:正确。 范 伟:你出生那个生啊。 ,时长00:26 为什么对话出现了混乱?为什么主人公总有“空子”可钻? 同学们看完这段对话后,都能领会到:首先对“生”这个词的涵义,没有明确界定,可以是“滋生”,也可以是“生下”,于是在前后语境中,总能找到“不一致”的空子可钻。 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议论文写作,对概念的界定是清晰表达的前提条件,也是所有对话发生的基础。此外,还需要做到前后概念界定保持一致,不能发生极大偏离,否则就会和前面表述“对不上号”,甚至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结果。 对概念进行界定,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但对于如何在全文当中,保持概念的一致性,出现了问题和偏差。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原文: 天下英雄出我辈,吾辈儿郎当自强 ①有人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很幸运的国家,每当其遭受危难时,总有人可以挺身而出。”这或许就是英雄。这种英雄气志,从古至今,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从未断绝。而如今,同样也有着一批英雄,守护着我们这一美好盛世。 ②英雄是舍生取义,不惧艰难。当疫情爆发之际,人们纷纷选择躲避之时,一群人选择逆行而上。钟南山、李兰娟以及无数叫不上名的医生护士,面对病魔,面对“生”与“义”的选择,所做的便是舍生而取义,毅然逆行出征,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英雄。 ③英雄是要穷则独善身,达则兼济天下。正如那些科学家们,他们用数十年的科研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国富民强。如同那些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大家的衣食无忧、生活安康。他们也是英雄。 ④当今这个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而时代也在呼唤着更多的英雄涌现而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前进,顽强奋斗。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还仍旧热爱它。” ⑤我们这一代青年,在生活中面临的艰难或困苦或许有很多,也许失败在生活中才是主旋律,成功只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但有的人或许在跌倒了两三次后就再也不愿意爬起,只希望信留在原处,不再努力,这种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英雄“古之成大事者,有超常人之心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而有的人则一路跌跌撞撞,跌倒了就再度爬起,继续向前,最终到达成功的顶峰,英雄也正是如此。所谓的英雄气志,也正是在一次次的反复失败中磨炼出来的。哪里会有什么天才,不过是付出比常人多无数倍的努力罢了。英雄便是这样,在失败中不断前进,在挫折中不断提升。面对失败与困难永不放弃,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英雄气志。 ⑥天下英雄出我辈,吾辈儿郎当自强。当今时代需要英雄,也需要我们这些有发向上的青年不断努力,埋头苦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奋斗!而当我们为自己的国家的目标不断努力时,我们也许就已经成为了英雄。 问题诊断 这篇文章的最大问题,是前后对“英雄”的界定不一致。第二段写“英雄”是舍生取义、不惧艰难,第二段写“英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后半部分的第四段,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为“英雄主义”下定义,英雄是“认清生活本质,仍旧热爱生活”的那些人。 于是最后两段对“怎么做英雄”的论述,方向就变成了大谈特谈“如何面对生活中涌现的困难”,最后结论发展为“真正的英雄气志”是“面对失败与困难永不放弃”。 可以看见,这篇文章前后两部分有些割裂之感,原因就在于对“英雄”的界定发生了转变,在后续的“怎么做”分析上也就偏离了前文的方向。 当然,针对这一话题,并不是说,不能最终将“英雄气志”归结为“面对失败与困难永不放弃”,事实上也是可行的,只是强调要与前文呈现一致性,起码要有个提出论点和进一步发展、深化的过程。 论据与欲论证的观点不一致 经过多次练习,同学们初步具备了运用道理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证的能力,也有同学在有意识地运用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等方法,让文章显得更生动、有说服力。 但进一步的考验是,如何展开论证,达到强化论点的目的。最直接的还要指向论证和论点的关系,究竟能不能做到紧密、妥帖、有力。 同学们目前出现的问题是,不能“紧密”围绕分论点来论证,在论证和分析的过程中出现跑偏,甚至越跑越远。对使用的论据,在阐释过程中,也不能“凸显”其和论点的联系。 同样地,我们来看同学习作的一个片段: 说到偶像,人们脑海里便浮出流量明星。的确,他们是偶像,但他们那些人设被经济公司包装成的虚假面貌才是。而如韩红、黎明则为世间之真英雄,韩红是一名歌手,她有不俗的实力,但她曾说,即使她的慈善团队破产,自己也要到长城上捡破烂,卖钱,再捐。而黎明作为四大天王之首,今年从未在媒体中露面,但他在这些年间始终捐款给贫困地区,以至联合国都给予他嘉奖,这便是明星,这也是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由此观之,偶像成为英雄,给人的精神上的力量与指引是巨大的(论点)。 问题诊断 这段试图达到的论点是“偶像成为英雄,给人精神上的力量与指引是巨大的”,但在论述中,使用韩红和黎明作为偶像,执著地进行慈善捐款这一事例,就显得不够了。只能说明“明星也可以成为偶像”这一层,而不能说服大家,他们由此带给人“精神力量”与“指引”,也更不能说明这种精神力量何以巨大。 修改以后 说到偶像,人们脑海里便浮出那些流量明星。的确,偶像中不乏被团队公司包装成虚假人设的明星,但也不乏真英雄的身影。如歌手韩红,几十年如一日发动募捐,切切实实地援助了多地的贫困儿童;再如歌手黎明,作为曾经的“四大天王”之首,久未在媒体中露面,却在这些年间始终捐款给贫困地区,以至联合国都为他颁奖表彰。 他们既是明星,也是英雄。(明确第一层论点)他们善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了千千万万陷入困境等待援助的人,更激励一代少年人以此为楷模,让自我在更广阔的社会中焕发出光亮。(明确第二层论点)由此观之,偶像一旦成为英雄,将给人带来精神上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添总结词,强化论点) 修改点评 修改后,明确两层论点,并且凸显后一个主论点,在具体阐述中强调他们带给人的“精神力量与指引”。与论点联系紧密,更具说服力。 还有一位同学习作,也出现类似的问题: 做时代的英雄,要求我们勇于奉献。去年年初,疫情来临之际,手机上充满的新闻,不仅有钟南山院士意无反顾前往武汉,还有的是一名拾荒老人。在疫情爆发,人心不安之时,一捡荒老人却走向了杭州一派出所,将自己一万元积蓄交给民警,说用来支援湖北。民警劝他留一点,他却说:“我是个中国人,我应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将小我献于大我,每个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好,时代才有生机。 做时代的英雄,要求我们敢于担当。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各行各业都在呼唤人才,南仁东就担起了天文学的大任。年近花甲,他却带上地图走向了大山,多年在大山中跋涉,只为确定中国天文望远镜的位置。多年担应,设计出了中国天眼,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留下不可灭的贡献。勇于担应起时代之大任,才能留下辉煌。 问题诊断 这位同学有意识地在每段论述后,对论点进行总结和强调,这种做法很好。但还有明显的问题,是论点与论据阐释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直接。主论点是“做时代的英雄,要求我们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但使用的例子都是“英雄们”如何做出贡献和有担当的例子。 这涉及一个直接的逻辑谬误。英雄们行动如何,并不直接关系到“我们”应该如何,“你”应该如何。上升到“怎么做”,单举“英雄怎么做”这一层面的例子就没有说服力了。 因此,起码得再补充阐释,英雄这么做,发挥了怎么的作用,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对于参与社会的你我个体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然后才能进一步指出“我们”怎么做。在阐释上就能更加合理、充分。 小贴士:所用论据,要与欲论证的论点保持一致 (1)鲜明:提出分论点要鲜明; (2)贴合:论据选取要贴合论点; (3)紧密:要紧密围绕论点展开论述; (4)回环:要回到论点强调、重申。 分析与前文内容不一致 学生习作 有一蓑烟雨,何不任平生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而我认为,英雄仍然存在。 所谓英雄,英乃精英,雄是勇气与雄风。英雄当功业彪炳千秋,一身气概,顶天立地。英雄也是正在走一条平凡之路,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在每一个孩子的眼中,父母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保护着孩子的成长。 英雄的作用巨大。犹兰曾言:“勇士是戴着镣铐依然像大海一样歌唱。”史铁生曾振臂高呼:“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典型的英雄,双腿残废,却仍勇敢地坐在轮椅上思索着人生,为我们带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精神鼓励。 英雄不仅可以给我们精神指引,而且在指明前进的方向,照亮道路上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林肯不因“鞋匠的儿子”而自卑,他接受议政员的嘲笑,为黑人解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照亮了黑人前进的道路。这是历史上值得敬重的英雄。王小波曾提笔长叹:“勇士是面向大海依然心中有光的人。”王小波作为一个作家,提出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方向,是一位英雄。钟南山院士在疫情发生时,已84岁高龄的他仍披上白色战衣,冲在抗疫的第一线。许许多多的逆行者们也不顾自身安危,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定地抗疫。 这些时代的英雄令人敬佩,那些只看到偶像的人却实没识有发现这些点点星光。 罗曼·罗兰曾道:“我们生来是为了张开双翼。”我们作为普勇人,愿自身能张开双翼,在风雨中不畏困难,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向前飞行。 有一蓑烟雨,何不任平生。在烟雨中,我们不畏,争做平凡的英雄,是我们的信念。在这里,我们奉献自我,成就价值。 平生过后,我们终能获得美好星光,获得世界的倩影。平凡的英雄是我们的理想信念与坚定。 问题诊断 这位同学的习作拿了43分(基准分左右),综合来看,应该说做到了思路清晰,论证具体,而且引用和语言,都显示出同学本身的语言表达素养不错。 有些细节性的问题我们先搁置一边(比如引用不妥、论据不当等),最大的问题出现在文章的最后四段,在“怎么做”环节的分析上,显得很空泛,流于一般性的引用和口号的表达。 实际上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问题,同学们在交流中表示,让自己分析这个概念,照着思路,举些例子展开论证还行,可说到自己的态度、立场和具体怎么做的阐述上,就犯难了,只会喊喊口号,或者做些空泛的引用。甚至有些同学,照搬上政治性的口号,陷入了“不知从何动笔”的困惑,并长期形成了这种“应对策略”。 这暴露出同学们的一个意识不足:不知道后续的条件分析,实际是在前面对概念分析(尤其是价值分析、因果分析)基础上,再进行展开的。也就是说,后面“怎么做”,是接续上文“怎么样”“为什么”来写的。可以说,前面分析到位,后面下笔不愁。 举个例子,作文的主题词是“偏见”。有同学做了比较到位的分析,指出偏见是由于人们直接和间接经验不足,导致对事物不能展开准确、全面的认识,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偏差”。那么接下来的“怎么做”就很好分析了,针对这个原因导致的“偏见”,就要勇于走出舒适区,切身体验更丰富的社会现实,或者拓宽自己的间接经验,收获更全面、丰富的认知,为自己的认知“纠偏”。这样,使行文保持了充分的内在一致性,在表达清晰基础上,真正实现了逻辑的“连贯”。 修改以后 罗曼·罗兰所言极是:“人生来是为了张开双翼。”作为普通人的我们,①应当看到英雄对我们的精神指引,一代一代,薪火相传。②同时,在时代的浪潮中,张开自己的双翼,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中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修改点评 承续前文对“英雄”特质的分析和价值分析,如:“英雄对我们起着巨大的精神指引力量”“英雄对整个社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其运用到“我们怎么做”的条件分析中,论点是“我们应当看到英雄对我们的精神指引”“我们也应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中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比起原文尾段空泛、零散的议论,要更为集中、有力,在文章脉络上的连贯感也提升了。当然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充实,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看完本篇公众号推文中作文诊断与修改,同学们可以对照自己的作文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困惑和问题,并像上述同学一样,对症下药,动笔做针对性的修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同学们有所提升,在今后议论文写作中,做到逻辑连贯。 04 知识链接——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认识问题时注意事物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等关系。 辩证分析就是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应力避说“过头话”和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片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1.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发展的观点涉及现在到未来、短暂变永恒、量变到质变、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原因(条件)到结果、对立变统一、偶然变必然之类等等关系。 优作示例: 通常而言,价值本质上是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意义的衡量标准。它包括事物具有的新兴发展活力和能够永续存在的影响。价值是无法被量化的,是无法被固定化为某一物质存在的,是历史、社会。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改变。影响力的有序性和广泛性是价值的重要体现。不仅在这个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在历史演变的每一个时期,都会有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局限。这些因素决定人们的价值判断的标准。正如孔孟之道在春秋战国并不受推崇,却在几百年后的西汉开始熠熠生辉。对如今的我们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让时间为价值认识铺路》)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要由所写之论点联想到与它在横向上有相关、相似、相对(相反)联系的B事物。如:此与彼、我与他、个体与群体、个别与普遍、部分与整体、具体与抽象、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意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部分与整体、次要与主要之类等等。 优作示例: 纪念日之于个人,代表人生一个个划时代的节点。我们的生命,正是由一个个纪念日背后所代表的岁月组成的。带着懵懂无知走进校园的那一天,带着满腔热血加入共青团的那一天,带着青春热情摘下学士帽的那一天,我们纪念他们,因为他们见证了成长的瞬间。纪念日之于国家,代表着伟大复兴的百年征程。嘉兴南湖红船上的觉醒,长征路上生死攸关的转折,改革开放时,满载希望的挥笔。我们纪念他们,因为他们见证了共和国的崛起。纪念日是个人与国家发展道路上的碑,碑上刻着岁月和成长(《纪历史峥嵘 念初心岁月》)(部分与整体) 3.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长处,又有短处。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我们可以运用对立统一法,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两面兼顾,同时要注意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我们要善于转化,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就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使议论纵横展开。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学会善于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成“一根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