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淡月疏影 冬至,太阳跑到了离我们最远的地方。小时候,每到这一天,老人就会念叨“冬至一过,太阳就要走回头路啰!”可尽管如此,冬至冰封四野,这一天,仍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一般在公历12月21日或22日这两天,是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上半年的夏至相对。 冬至的“至”有三层意思,《三礼义宗》记载:“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是说,阴气在今天达到了盛极,阳气始生。 冬至物候有三: 一候蚯蚓结。蚯蚓是阴曲阳伸的动物,虽然此时阳气生长,但阴气还是最强盛,蚯蚓只能继续卷缩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的角朝后生 ,而后为阴,麋因感到阴气消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坚冰深处泉水开始动,因为感到阳气正在从地里冒出来。 《易经》中说,夏至天气热到了极致,太阳却在轨道上渐行渐远;到了大雪纷飞的冬至,反而是下一年温暖的开始。 “冬至,一阳生。”自然的、生命的春意,过了冬至,阳气便一点点生发,万物会开始由秋冬的衰败中,悄然孕育新的生机。万物周而复始,一年的生长收藏也从此开始。 然而,冬至虽阳气已生,但毕竟只是刚刚萌动,阴冷之气依然极盛,猛烈。这样的日子,人们总是期待着暖意,于是邀约几人围炉而坐,为亲人、为朋友斟上一杯酒,或茶。 在透亮的玻璃杯中,洒入当年新采的桂花瓣,或雪地寻来的梅花瓣。那杯中清甜甘冽的口感,淡淡的花香,小酌一口,人不醉,心却自醉。 或者将洁白的糯米粉和好,撮成小球,丢进沸汤里。然后将炉火烧旺,一边看一边等,等汤水咕噜咕噜地沸腾着,小圆球滑溜溜跳着舞,小汤圆就煮好了。 用勺子盛出,一人一碗,在滴水成冰的寒冷日子里,吃得满嘴生香,吃得五脏六腑都暖融融。 又或者 一早起来,“咚咚咚”准备好馅料,包一笼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将热气腾腾的饺子吃完,再喝一碗奶白鲜香的羊肉汤,身上就像挂了一只烘笼,手暖脚暖,背心窝热得冒汗,空气都是暖的了。 长夜相思日,岁月正醇时,对于游子,唯有食物方可填饱思念,唯有升起的一缕炊烟,煮沸一壶水,日子才算安然舒坦。 相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一个很热闹的日子。《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春节期间的祭祖,拜年、聚餐等习俗,也是出现在冬至。有些地方冬至又被称为“小年”,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了,也表示冬至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的,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过“冬至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这一天官方例行放假,官场互行“拜冬”礼俗。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到了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了。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老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宋周密《武林旧事·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 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古人心中,“冬至大于年”,这个节气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正因有了这些“仪式”,漫长的岁月长河才有了分界线,才使冬至与其他日子不同,使这一刻与其他时刻也不相同。 年年岁岁人相似,如今,我们总怨过年没有年味儿,如果按照老祖宗的样子过一回,身着新衣,相互拜访,回家祭祖,共饮“冬至酒”......就会发现,传统的仪式感,虔诚对待年节的每一处细节,就是我们中国最地道的年味儿。 元代诗人尹志平有两句诗,很可爱:“暗藏萌,雪花轻。” “暗藏萌”是说地底下的泉水蠢蠢欲动,想要流淌起来,但动作微弱,所以是“萌”。 暗萌的岂止是泉水,还有泥土的温度,一天暖一点;白天的光线,一日长一线;开过花的枇杷,果实一天比一天多;园子里的早梅,老朽的枝干鼓出一个两个小芽点...... 《淮南子》中记载:“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阳气却默默地为万物复苏做着积累与铺垫,故说冬至节是在积“德”。 “珍重垂枊待春风”,一日添一笔。一朵梅花九个瓣,一天染一朵。寒冬的雪檐下,穿着五颜六色羽绒服的孩子们,笑容如同太阳。因为他们知道,冬至了,春天也不远了。 end 作者简介: 淡月疏影,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热爱散文,诗歌创作,出版散文集《山间问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