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自己的“知识仓库”

 刘昆山书苑 2022-12-24 发布于江苏

构建自己的“知识仓库”

“知识仓库”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人发财致富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实现创新目标的必要条件。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倾向,高度重视隐性知识的贮存,高度重视自己“知识仓库”的构建。可以这样说,你为自己构建了什么样的“知识仓库”,就是为自己设计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就是为自己设计了一条什么样的财富之路。

要构建“知识仓库”,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知识,知道哪些知识可以入库,哪些东西不属于知识范畴不能入库,这样才能构建一个高效丰厚的“知识仓库”。

第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却至今没有权威定义的词汇。人们试图从各个方面来诠释知识,然而始终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同。依照知识经济学的观点,知识是力量,是资源,是资本,是财富,是无价之宝。

英国哲学家培根发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呐喊,令世界为之震惊。他给知识下的定义是:“知识是对外界事物的忠实反映”。《中国大百科全书》表述为:“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新华字典》定义为:“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辞海》关于知识的诠释:“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定义知识概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关于“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关于“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关于“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关于“知道是谁”的人际知识。

分析古今中外关于知识的定义,有几点是共通的:

1、知识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忠实反映”,是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事物“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认识的“成果或结晶”,是“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

2、知识是有梯次的,有“事实知识”,有“感性知识”,有“技能知识”,有“经验知识”,有“人际知识”,有“原理知识”,有“理性知识”,有“理论知识”。这种差别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的深度不同造成的,知识是逐步深化的。

3、知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归纳上述论点,我们认为应该这样来定义知识:知识是人类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观认识。

知识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把握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指导人们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知识的定义与创新的定义是并行不悖的,是一致的。创新是获得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的、深入一步的”认识和把握。创新的过程首先是创新知识的过程,每一项创新的成功,都会增加知识的积累。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的发展;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创新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利用。

第二,知识的特性

1、知识的本源性。知识的本源就是对世界万事万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认识由表及里,从表面到根底,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规律,知识就是探究本质的。正是知识的积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知识的时段性。人类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认识表象到认识本质,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粗浅的本质认识到深入的本质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知识成了人人尽知的常识。知识精华则通过文字记录、数字描述、技术图纸等显性知识的形式历代传承下来。随着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深入,有人掌握了一般人尚且不了解的、稀缺的尖端知识。知识的价值在于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于认识不断深化,有些知识已不能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知识价值减退,成为老化的知识。由于人们认识的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因而产生了知识的梯次。

3、知识的主观性。任何知识都带有主观的色彩,是主观对客观世界反映。主观认为是知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是经实践检验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还只是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这种事情是会经常发生的。

4、知识的相对性。客观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人类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总是逐步深入,逐渐接近事物的真实,这个探索的过程是永无止境,是永无尽头的。因此,任何知识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相对认识和相对把握,知识是相对的知识,世上没有绝对的知识。例如,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般是对的。但相对于原子来说,这种说法就不对了,应该说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任何把知识绝对化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是有害的。我们现行教育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没有讲清楚知识的相对性,往往把知识绝对化了,把知识当作一成不变的“法典”,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知识既然是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观认识,那么,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就是获得知识和积累知识的唯一途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成为知识的“核”,离开了这个“核”你就无法获得知识,或者你获得的是“伪知识”。知识的获得都是实践的结果,包括前人的实践和自己的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古代就有“格物致知”的说法。“格”是推究;“致”是求得。“格物致知”就是推究事物原理,从而求得知识的意思。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通过学校学习书本知识或者自学书本知识,都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显性知识。这些显性知识都具有相对性,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老化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任何显性知识都必须通过实践的验证和逻辑的推理,来鉴别知识的真伪,决定对这些知识的取舍。只有那些能相对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隐性知识。我们要获得和积累的是隐性知识,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显性知识。

积累一定量的知识,是进行创新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积累的知识越多,越有利于进行创新。关键是能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高瞻远瞩向前看,而不是卧倒在历史巨人面前向后看,张开口袋一味装知识。这就是说,积累知识要有利于进行创新,积累知识是有条件的。其主要条件是:第一,要在正确的知识观指导下积累知识;第二,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三,要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四,要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培养人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财富之路第八章 “财富之父”的“知识仓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