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当一个好皇帝?

 野渡无人舟自横 2022-12-2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谈了怎么当官《如何走仕途?》,再讲讲为君之道。这个谁也没当过,我们只能从历史着眼。

有个误区,秦皇汉武,是一代雄主,是伟大的君王,这纯粹是现代人的观念,是现代唯物史观教育植入的观念。

其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当时古人主流的评价标准,这俩都不算啥好人。儒家的价值观很纯粹,以人为本,老百姓是否能安居乐业有好日子过是唯一的标准。

秦始皇,一直以来就是暴君的代名词。二世而亡,实属活该;暴秦当诛,天命民心。

至于汉武帝,刚死就差点被鞭尸,后任为了收拾国家几近破产的烂摊子,召开几轮盐铁会议,请全国的贤良文学(社会贤达耆老)一起共商国是,展开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历史问题大讨论,结论是秦二号暴君,建议把牌位移出太庙。

这是同时代人的盖棺定论:“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评价汉武与秦皇无二:“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秦始皇、汉武帝,再加上后来一个隋炀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三暴君”。

与现代人的史观正好相反,他们哥仨是为君的反面典型,历代君王引以为戒,而不是什么英雄偶像。

那么古人推崇的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有“三暴君”就有“三贤帝”,除了神话时代的古圣先王尧舜禹汤,信史之后三贤帝有不同说法,一种是: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一种是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

汉文帝,不用说了,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注意,文景之治其实没汉景帝啥事,汉景帝是纯沾光,吃老本,他一生荒谬之事甚多,小时候就用棋盘砸死过远房兄弟,又惹出内战七国之乱,还冤杀功臣周亚夫,基本算个昏君。当然最大的败笔是选错了接班人刘彻,把汉家江山差点耗光。苏轼就说“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

唐太宗,文治武功,贞观之治,彪炳史册,但惜乎得位不正,玄武门政变是其一生的隐痛,尤其是杀兄屠弟,囚父夺权,为了洗白还特意篡改史书,政绩水分不小。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哪里像帝王,无异于禽兽。正统儒家并不喜欢唐太宗,道德上有污点。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评价最高的仁君贤帝,勤政爱民,广开言路,重视司法公正,驱逐奸佞,任用刘大夏等正直大臣,史称“弘治中兴”。他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终身贯彻一夫一妻的皇帝。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后世到了清朝,清人多崇拜圣祖仁皇帝,愿意再加上一个康熙。连一生自负、目高于顶的乾隆都曾说过,他毕生最向往的三个皇帝,分别是康熙、唐太宗、宋仁宗

图片

古代从皇帝到宰相,这些政治精英推崇的贤明之君,都少不了一个宋仁宗。赵祯庙号“仁宗”,这个“仁”字不是白给的,一等美谥。仁,代表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民为贵,君为轻。

宋是一个远远被低估的朝代。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明、艺术最优雅、人民生活最富足,宋朝大概是现代人最想穿越回去的朝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就是个铁杆的宋粉儿,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仁宗之世就是大宋的黄金时代,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时期称为“仁宗盛治”。然而做一个好皇帝,并不容易,最需要的不是扩权,而是谦抑,皇权学会自我克制。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当时宋人评价他“什么都不会,只会做官家(皇帝)。”虽然仁宗本人什么都不会,但他治下的经济政治文化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一,尊重宰相,充分放权

宋仁宗朝是“君臣共治天下”的关键期,刚上台时即有人建议仁宗集权,乾纲独断,他却对亲自指挥毫无兴趣,说了一段充满大智慧的话:“措置天下事,正不欲自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如有不是,难于更改,不如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以为不便,则台谏得言其失,于是改之为易矣。”

这段话已经暗含虚君共和的意味,比英国的光荣革命早几百年。皇权不可亲自到前台指挥,否则纠错成本太高。一线让宰执团队放手去干,如果有偏差,台谏负责监督评议,政府可问责,可纠错。现代责任内阁制,运转的就是这个底层逻辑。国王永不犯错,是因为统而不治,不干实事,虚君实相,内阁班子负责施政,出了问题,内阁倒台,换马即可。

宋朝与汉朝不同,不是独相制,而是集体宰相制,由一个常委班子负责中枢政事。因为尊重大臣的权限,宋仁宗执政期间,朝廷里名臣如云,灿若星汉,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包拯……“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登上历史舞台,“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和“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在此期间大放异彩。

万马奔腾,贤人辈出,是因为有一个宽容的带头大哥。

第二,清心寡欲,宽仁治民

当皇帝,好大喜功易,克制欲望难。秦皇汉武隋炀,都是掌握最高权力之后,欲望无限放大,总想搞大工程、大事业、大手笔。结果资源跟不上领袖的梦想,百姓被榨取过度,社会就被雄主压垮了。

况且,官僚系统天然就有放大上级要求的倾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这几乎是所有政治悲剧的源头!北宋的末代皇帝宋徽宗,就是个人爱好喜欢奇石异木,下面官僚就变本加厉,搞出个“花石纲”,折腾得江南百姓苦不堪言。

宋仁宗之节俭克制,有例为证。一天深夜,赵祯批阅奏时肚子饿了,想喝一碗羊汤,但想到如果他要就会成为一项宫廷制度,以后不管吃不吃,太监每晚都会备好羊汤,成为定制被后世效仿,以至于劳民伤财。于是,赵祯忍住饥饿而眠。

仁宗天性仁厚,对大臣、对宫人、对百姓,非常慈悲。有一次,宋仁宗逛花园渴了,见值班侍从不在,就忍渴回宫再喝,宫女不解,他说,我一开口,那个值班侍从回头就会挨罚。

对待民间的异议者,仁宗从来不上纲上线,往往一笑了之。据笔记记载,成都有一失意文人,写了一首反诗,鼓吹四川独立,并把诗献给了成都地方长官。官僚一看,吓坏了,赶紧报告朝廷,有反贼,大开杀戒吧。这事儿要是发生在清朝,文字狱,恐怕九族都得株连杀光。可仁宗皇帝看了之后,淡然地说:这不过是落魄文人想当官罢了,给他一个闲官当当吧。

这种皇帝,真正做到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千古罕有。

第三,勇于纳谏,从善如流

为了做好皇帝,宋仁宗始终谦虚谨慎,虚心纳谏,鼓励大家提意见,是真提真听,“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

一天宋仁宗怀揣着一份谏官要求裁减宫中宫女和太监的奏折回宫,梳头之时,梳头太监跟赵祯说:“大臣家里尚有众多歌女舞姬,皇帝如真要采纳谏言就从我开始吧。”仗着跟随皇上多年,梳头太监自以为皇帝会拒谏,结果仁宗立刻下旨将30名太监削减出宫,而梳头太监正是第一个。后来皇后问及此事,赵祯说:“他劝朕拒绝谏官忠言,朕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史书记载多次被臣子骂了一脸唾沫,也还是接受了谏言。张尧佐是皇后的伯父,是外戚,仁宗下旨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御史中丞包拯认为德才资历不够,直谏不可,包青天当面庭辩,滔滔不绝,讲得唾沫横飞,直喷到仁宗脸上,估计口气能把皇帝熏晕。庆历年间,仁宗为重修失火的灵宝塔,又被谏官余靖喷了一脸唾沫,修塔之事也泡汤了。

纳谏,知易行难,即便唐太宗,有一次都气得在后宫说要杀掉提意见的魏征。手握生杀予夺的最高权力而能听逆耳之言,从善如流,古今能有几人?

放权,克己,纳谏,这个皇帝,看起来当得真窝囊,正是因为他窝囊了,才有天下太平,万民安乐。

好皇帝,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仁宗去世之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哀悼死去的明君。甚至外国大辽也为之悲伤,“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闻讯后大哭,辍朝三日,甚至为宋仁宗建立衣冠冢。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千古第一仁君,当之无愧。

图片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如有点滴收获,请扫下面二维码;也可搜微信号:mao-talk。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