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长宏 2022年12月26日 【王诩简介】 朋友们,这是我在读兵书战策时,比较崇拜的一位古人,姓王,名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又称王蝉、号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祖籍朝歌(今淇县)城南 。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 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常入山静修,他被上天赐予通天彻地的智慧,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他隐于世外,将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系统归纳他的谋略共有七十二计。 今天说说第十五计:一点突破。 【王诩之谋略原文-15】一点突破 鬼谷子日:"从外制内,事有因,由而随也。 【王诩之谋略译文-15】 我们要想从外部控制别人的内心,就应该懂得:必须抓住事物的关键环节,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王诩之谋略释义-15】 在中国的历史上的春秋末期,一直被贴上天下共主标签的周天子,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而曾经的诸侯国也不再恪守所谓的礼乐制度,纷纷争夺霸权而大打出手。此时,谋士们大显伸手的时候到了。 有一个叫张仪的谋士,还有位与其平起平坐的苏秦。苏秦在游说六国时合纵时,就是抓住各个国家害怕秦国的入侵这一点,使他们合纵的;而张仪是抓住秦王想称霸的这一点,找到连横的战略,破合纵的。 1、苏秦合纵。 苏秦早些年间,他一直跟随鬼谷子先生学习谋士之论。在掌握了一定知识之后便辞别了老师,奔走在全国各地,希望有一天自己身上的才华可以得到君王的赏识,从而施展自己的雄雄壮志。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苏秦在外奔波多年,一直未曾见到那个能够赏识他才华的伯乐。无可奈何之下,苏秦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老家,准备安稳度日。回到老家的苏秦并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安稳生活。他得到的是家人无休无尽的嘲笑。 苏秦听到这样一番言辞,心中也非常不好受,渐渐的他都有些怀疑自己当初走上读书之路,是否是正确的选择。苏秦只能从书本当中获得一丝安慰,而在一段时间当中,苏秦渐渐地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番理论。有一天,苏秦突然茅塞顿开,觉得自己的思想又得到了全新的升华,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苏秦游走了多地,遭到了无数人的拒绝,最后在燕国占有一席之地。燕国君王十分欣赏苏秦,并希望苏秦能够帮助燕国到赵国和齐国两国进行游说,来换取一定的利益。 得到别人赏识的苏秦,欣喜若狂,带着燕国所提供的马车布匹便来到了赵国。赵国君王十分喜欢苏秦的恭维之词,但同时他也表现出了自己的一番思想。苏秦早就料到此次游说必定不会畅快无比,如果自己不拿出什么真本事的话,恐怕难以服众。于是苏秦拿出了看家本领,当赵国君王的所思所想揣摩的十分透彻,随后也帮助燕国得到了赵国这个盟友。 秦国的张仪知道秦国想与赵国、燕国对抗。苏秦自然明白,如今两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还不足以与秦国对抗的地步。所以苏秦准备采用迂回政策,出言讽刺秦国谋士张仪。 张仪自认为聪明绝顶,容不下别人的讽刺,于是张仪便来到了秦国,成为了秦国的谋士。而张仪在掌权之后,就劝诫秦王停止对赵国的侵犯以及图谋。 这样一来就给了苏秦一定的缓冲时间,随后他又来到韩国,劝诫韩宣王。韩宣王本就不想搅入多方争斗当中,但怎奈苏秦每一句话都说在了关键点上,韩宣王尴尬不已,最后也选择与苏秦站在同一立场之上。 随后苏秦又找到了魏襄王,魏襄王其实也想要和韩宣王一样做缩头乌龟。魏国与韩国相比,无论是从军事实力亦或者是政治地位,都要高上许多。如若让魏襄王理所应当地承认,他就是想要隐姓埋名,恐怕就侮辱了大国地位,所以在苏秦的一番激将法之下,魏国也决定共同加入战争与秦国对抗。 诚然,韩国与魏国都惧怕秦国的势力,但奈何他们的领土与秦国接壤。双方曾经在交战的过程当中打的难舍难分,而且就算是共同出兵,也未能得到怎样的好处。如今苏秦表示会通过一己之力构建抗秦盟约,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随后苏秦又找到了齐国统治者,向他表明了其中的厉害所在,齐国本就有心攻打秦国,如今有人出谋划策,更是欣喜不已。为了能够扩大联盟苏秦又找到了楚王。楚王是一个难得具有大智慧的君王,虽然一直处在旁观者的地位,但这场战争的重要所在,他还是一一知晓的。所以苏秦的此次前来,可以说是为楚王提供了一个平台。而楚王也以天下诸侯为一体的理念,答应出兵。于是这样一来,关东六国横纵之势就已经形成。 公元前333年,苏秦凭着他的“合纵抗秦”策略,纵横六国。此时苏秦成为了手握政权的六国盟主。处于一个极高的历史地位。 2、张仪破纵。 正是因为苏秦智激张仪,并资助他来到秦国,张仪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刚开始,由于苏秦对他的冷漠拒绝,张仪怀恨在心。一直到张仪成功当上秦国的相国,他才知道这背后,原来都是苏秦的精心运作。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感动不已。张仪承诺,只要苏秦活着,他就不与苏秦为敌。此后的二十多年之间,合纵和连横成为战国江湖争斗的主旋律。 张仪围绕魏国,与公孙衍进行了五个回合的较量,最终以张仪的胜利告终。然而对于苏秦,张仪一直信守承诺,没有与苏秦所在的赵国、燕国、齐国发生直接冲突。苏秦也得以在燕、赵、齐逍遥快活了二十多年。
公元前284年,苏秦被齐国众大夫刺杀重伤后而死。苏秦私通燕易王的母亲,燕易王知道了,更加厚待苏秦。苏秦害怕被杀,就提议前去齐国以提高燕国地位,燕易王同意。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齐宣王任用他为客卿。 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顺,大兴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则是搞垮齐国,从而使燕国获利。燕易王去世,燕哙继位。 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抓到。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齐王照计行事,诛杀了凶手。 苏秦死后,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被泄露出来。张仪决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公元前311年,张仪决定重新走一遍苏秦的路,开始他的“破纵”之旅。张仪从楚国开始,到燕国结束。还没离开楚国的张仪,计划拿楚国打响第一枪。此时的张仪可是刚刚被楚怀王从牢里面放出来。立刻跑回来,劝说楚国与秦国结盟修好。 《资治通鉴》原文: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余里,不至十日而拒关,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对于楚国,张仪的策略是:恐吓。 此时的楚国,已经不是二十多年之前的那个强大的楚国。几年之前,在张仪的欺骗和秦国的进攻下,楚国丧失了大片的土地。此时的楚国国君,是稀里糊涂的楚怀王。楚怀王刚即位之初也还是比较清醒的,任用屈原等一批忠臣良将,将楚国霸业推到最高点。随后楚怀王就陷入了奸臣和嫔妃的谗言之中,屈原被流放,楚国也日渐衰落。楚怀王被张仪耍得团团转。终于到后来,楚怀王不听劝告,只身前往与秦国会盟,最终被囚禁在秦国,一直到死。此时楚国西边的巴、蜀地区已经被秦国夺取,因此如果秦国想进攻楚国,直接顺长江而下,不用十日即到。 对于秦国军兵的战斗力,楚怀王是有深刻认识的,那都是血的教训。听到张仪这么说,楚怀王直冒冷汗。同时,张仪利用楚国和魏国、韩国等合纵格局的脆弱,表示如果楚国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就会要挟韩国和魏国来攻击楚国,这样一来楚国将三面受敌,亡国之日就不远了。张仪说,如果秦要攻打楚国,三个月之内楚国就危在旦夕,即使其他诸侯发兵来救,也要拖到半年以上,这时候楚国亡都亡了。此时,楚国的朝中已经没有了屈原。在张仪的恐吓之下,楚怀王只得应允,与秦国结盟。拿下楚国,张仪的连横计划,打响了第一枪。
张仪离开楚国北上韩国。张仪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国无二岁之食;见卒不过二十万。秦被甲百馀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塞成皋,则王之国分矣,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以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许之。 对于韩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打击。 此时的韩国,已经在秦国的轮番打击下,被折磨的千疮百孔。张仪毫不掩饰的指出了秦国的强大与韩国的弱小。韩国的士兵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万,而秦国的精兵良将就不下百万。韩襄王自知实力不济,只能听从张仪的建议,与秦国结好。 几年之后,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打了胜仗的秦武王跑到周天子那里,和他们两个一起比赛举鼎。他们两个力气的确大,能够把鼎举起来。轮到秦武王,虽然说他也是天生神力,但实力毕竟有限。在这两位勇士面前,秦武王明知不行,却挨不过面子,结果竟然被鼎砸死了。秦武王死了,这两位也没好果子吃,直接被夷灭三族。如此勇士,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是有些可惜。 张仪离开韩国,直接跳过了魏国,去了齐国。为什么不去魏国呢?不用去。魏国,早就被张仪经营成了秦国的后花园。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复使东说齐王曰:“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齐王许张仪。 对于齐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威胁。 曾经的齐威王时期,文有邹忌、淳于髡,武有田忌、孙膑。齐国在对抗魏国之时,于马陵之战一举击溃魏国,杀敌十万,庞涓自杀。然而此时的齐国,已非昨日之齐国。此时的国君,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齐宣王。然而张仪毫不留情的揭穿了齐宣王心中的这一层侥幸。张仪把真实的局面摆在了齐宣王的面前:楚国经和秦国已结盟,韩国、魏国、赵国都已经向秦国割地求和。如今的齐国已经成为孤家寡人。一旦秦国发兵,齐国危在旦夕。张仪这么一说,直接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想,于是赶紧求和。 张仪离开齐国,来到了赵国,准备搞定这个最难啃的骨头。张仪西说赵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缮甲厉兵,力田积粟,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正殷纣之事。谨使使臣先闻左右。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肩也。夫断右肩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面相约而口相结,常为兄弟之国也。”赵王许之。 对于赵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吹捧、威胁。 赵国,是张仪这次连横破纵之旅中,最难啃的一个骨头。为什么赵国是张仪最难肯的骨头呢【(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军事实力迅速上升。先是除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国,然后不断发兵侵扰齐国。从公元前263年,赵国接收了韩国的上党,直接与秦国对立。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依旧在邯郸坚守,与魏国的援军将秦国打得全军覆没。长平之战虽然削弱了赵国的元气,但使赵国军民更加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这也是赵国能够再度坚持40余年的重要原因。赵国名将众多,先有赵奢、廉颇,后期又有李牧接棒。还有一批能当大任的战将可以统帅三军,可以说赵国的军事人才储备十分丰富。尤其是赵武灵王开始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战争,相继灭掉了东胡、匈奴等边境部落,兵源、战马得到了优质的储备,在骑兵上,更是天下无敌。】与楚国、齐国的衰落不同,如今赵国的国君是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此时赵国的实力正在蒸蒸日上。面对赵武灵王,张仪采取了和当年苏秦面对楚威王时候一样的策略,那就是吹捧。张仪把赵国的实力吹到天上去了,反而把秦国说的跟小弟一样。对于和秦国结为兄弟之国这样的提议,赵武灵王欣然同意。 (长平之赵与魏国的援军将秦国打得全军覆没) 搞定赵国之后,张仪向东,来到了连横之旅的最后一站:燕国。张仪说燕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效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且今时齐、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长无齐、赵之患矣。”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对于燕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劝降。 张仪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燕国不听话,那么秦国和赵国一同发兵,直接就可以把你这边缘小国给灭了。同时,张仪也说明了燕国依附于秦国的好处。如果燕国选择与秦国交好,那么秦国就是燕国的大哥。有秦国这个大哥罩着,齐国和赵国自然不敢欺负你。这个好处,就是齐国和赵国不欺负燕国。等等,张仪说的这个好处,不是跟苏秦当年所说的一模一样吗?苏秦说,来合纵吧。六国合纵,亲如一家人,赵国和齐国就不会欺负你了。张仪说,来连横吧。燕国认秦国当大哥,这样赵国和齐国就不敢欺负你了。燕王只得同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