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祈愿天人相和,雨顺民安 ֍ ∣前言∣ 山西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发展历史,保留了大量精彩、多元的乡村遗产,是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策办“家国情怀 · 连结历史与未来的乡村遗产”展览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进一步认知山西乡村遗产价值,中心于今年6月组队到山西省晋中市展开调研。调研对象以平遥为主,祁县、介休、太谷等周边地区为补充。参与调研的同学,立足于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术积累,撰写出数篇感悟与手记与诸君分享、交流。 源神庙:芜间遗迹 王 军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生) 01 “失落”的遗迹 驱车驶离西源祠村的路上,一处残址拥立眼前。数层斗拱叠掇的门头恢弘入目,与残破的内景对比明烈。 散落的木构零件,抬梁屋架露明,木梁被雨侵蚀斑驳,却犹然挺立,屋顶在风雨中塌陷孤零,戏台尚存完好,孤处路南,但台宇功能消退,已有点纪念碑式的意味。 ▲ 孤立路旁的西源祠村神庙旧址(摄影:王军) 这处庙址位于西源祠村西,梁村以南,始建年代不详,于元皇庆元年(1312年)修建,因祭祀源池古泉神而建。历史上是三进院落,殿室齐整,功能完备。 源池泉水,古人将其视作神水,建源神庙,后筑“神池”。池水源流不断,清澈见底,胜景宜人,闻名遐迩。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在西源祠村北梁村开凿深井,挖截流沟,使地下水流向改变,泉水骤减,几近枯竭。[1]
▲“源池泉涌”属于平遥古八景之一 泉衰庙败,似乎遥相照应。记承信息的碑记又几近盗没,历史的意景渐渐消泯,只能从残迹与并不多载的文书里中一窥当年的仪礼盛象。 [i] 源祠村,古称。意为源上建祠。后因村民东迁,现分化为西源祠村和东源祠村。 02 源神的信俗 源神庙,一般在泉水源头附近建立。虽然同是祈雨祷水,但区异于龙王庙之类的广俗号称,据文载,源神庙的称号一般只在山西平遥和介休部分因泉建庙的村落被使用。由于平遥和介休地脉相连,在这一地域的民众中,很可能已经达成相似的民俗信仰认同,逐渐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地域祭祀文化。 追溯源神的信仰起源,文书记载冗赘。在此我们只需明知源神非属道佛,乃是地道发源于民间的信仰崇拜。有言源神爷为大禹,但从村民口中“拜大禹,求源神”的话语中,可辨别此非为一谈。(“爷”的表达是出于极深尊重程度,访谈得知,村内还有类似的太阳爷、土地爷等称谓。) 山西地处内陆,水匮易旱。水又是农耕持续的根源,神泉润泽下的梁村和源祠村,村民因水得耕,产生敬仰,逐渐形成了最初的泉神崇拜。 偶遇的访谈之中,闻听村中老人所说的一个传说:
每年农历三月初二是源祠村的源神古庙会,以酬源池神恩。从西源祠村志和老人口述中得知,源祠村过去有古会,届时要给源神爷献戏,唱四天大戏。而源神池平时不允人进,每年逢会时才开门准许人们进去参观。 传统的源神信仰,以乡民共同祭祀为基,解决了诸多水事纠纷,它亦是乡土社会礼俗秩序维稳的基源之一。
与在介休洪山已被确立为国保的源神庙不同,在风雨中仅仅留存残骸的源祠村的源神庙缺乏保护名号,没有招徕资金修缮,更缺乏信徒祭拜,唯有破门虚掩,在道路一侧肃立,似同静诉,如同默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