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石器晚期制玉工艺发展简述——王建泉

 宝石学家王建泉 2022-12-27 发布于黑龙江

新石器晚期玉器制作基础建立在两个方面,一是玉石矿物的辨识能力的提高,二是专业的制玉工艺的进步。新石器晚期玉器的制作工艺脱胎于石器,但因玉的硬度普遍高于石的硬度加之构造和矿物组合方式与石材有较大差异,使得玉器的制作与石器的制作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成为独立于石器之外的一项专门的技艺。

正如《尔雅》所云:“玉谓之琢,石谓之磨”,琢作为治玉的独特技艺,是玉器区别于石器的最显著的特征。这种技艺上的根本差异构成了玉器和石器的分水岭,也决定了玉器制作和石器制作是两种有着明显区别的手工业。釆用制石工艺制成的器物,即使釆用的是玉材充其量也只能是玉质的石器,与玉器泾渭分明。

古代玉器制作要经过釆矿、开料、打磨、钻孔、雕刻和抛光等一系列的工序,最终成器。

01、釆矿

釆矿是建成立在对玉材的鉴别能力基础之上的。在原始先民具备玉材鉴别能力之前,玉材的获得多系偶然所得。而在具备了玉材鉴别能力之后,玉材的获得便转为主动的行为。

新石器晚期玉器所用玉材多系就地取材,因条件限制不可能到较远的地方去开采。新石器晚期出土的玉器,有一些被鉴定为新疆产和田玉(新疆和田玉大量开采及输入中原应在汉中期),较大部分为甘肃产的与新疆和田玉及为相像的透闪石玉。

甘肃玉包括马衔山玉、马鬃山玉、三危山玉、祁连山的酒泉玉和武山县的鸳鸯玉。其中酒泉玉和鸳鸯玉的矿物成分是纹蛇纹石的岫玉,其他均为透闪石矿物的软玉。开采年代较早,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乃至战汉时期主要用玉。其中马衔山玉和马鬃山玉可谓是甘肃软玉的代表。

考古材料表明,中国新石器晚期玉器用材有着很大的差别,北方地区多为岫岩玉、海岱地区多为石英岩、中原地区多为蓝田玉和独山玉、太湖地区多为软玉。据《山海经》记载,我国产玉地点达一、二百处之多,遍及东、南、西、北和中山。先秦典籍中不乏有产地的玉材,梁州之璨、雍州之球琳、雁门之瑞等都是著名的美玉品种。

江苏省的地质工作者在1982年的深阳南部天目山余脉小梅岭发现了透闪石软玉矿床。后经取样研究,此软玉矿石与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材相似,可以基本证实良渚文化玉料系在这一带就地取材。

目前尚未发现新石器晚期玉矿开釆遗址,釆玉方法不得而知。传统的釆玉方法,最简易的莫过于捡取裸露在山坡或沟壑表层的玉石。若开釆矿石,也可能釆用一些原始的土方法,如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矿层积薪火烧,待矿层达到很高温度后泼以冷水使石爆裂,然后以石锤敲取。

02、开料

开料又俗称“解玉",指根据需要将大块璞玉加以分解。璞玉釆回后,玉工们往往需要先审材度势,依璞玉的大小、形状、色彩确定制作何种玉器。小的璞玉多可以直接琢制成器胚,大的璞玉则先定设计蓝图然后再加以切锯分割制成各类器胚。如制琮就要将璞玉开成正方体或长方体,制璧就要先将璞玉开成扁薄的方形再切割掉其角使其逐渐形成圆的轮廓。在开料之前,往往还需要对璞玉轻轻地敲打锤击以剥落璞玉表面的风化层,使玉质完全暴露出来。这样才能对所用玉材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在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中除了玉器的出土外,往往还出土有半成品玉器和制玉所遗弃的边角玉料,从中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当时多种开料方法。

02-1、线切割

线切割开料,在1万多年前的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中就以应用,所用线锯是麻绳或动物筋条或兽皮等,也可能釆用《淮南子说山训》所云“马耗截玉”的方法,将长长的马尾或马鬃编结在一起作开料工具。釆用这种方法往往在玉器器表留有多道低于器面的同向弧线痕。这种线痕在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上被大量使用。

02-2、片切割

片状工具切割开料。这一方法在青铜时代较为流行,新石器晚期在金属工具使用之前很可能使用竹木片。有学者曾做过实验,“在石材上加砂蘸水,用木片压擦切成沟状,由两面切割即可把石材切断”。釆用这种方法开料的玉器往往器表线痕平直,切割厚度极薄。也有使用硬度较高的石片作工具的。由于石片韧性不如竹木片,往往会在玉器器表留下“V”字形切割痕迹。

02-3、砣切割

砣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治玉工具中的一种,呈扁圆盘状,中间有垂直的轴,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带动砣作快速旋转运动进行琢玉,既可切割开料,又可雕刻纹饰。它的出现和完善是治玉史上的一次关键性的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治玉的生产力水平,也标志着玉器手工业的彻底独立。釆用砣切割开料在玉器器表也会留下显著的痕迹,如切割面呈圆的部分形状,切割呈外大里小两端尖浅中间宽深等特征。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否应用砣具,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三确实有少数器物存在类似于砣具留下的痕迹。赵宝沟文化时期,在西林县五十家子镇石门子村遗址出土一件玉斧,上面有一道遗留的砣切割线。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凤,上面的锋利切割线也为砣切割。砣切割在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时期也只是一种原始的萌芽,即便在治玉水平最发达的良渚文化中未得到较普遍的运用。新石器晚期玉器的制作仍以琢制为特征。《诗经-卫风-淇奥》所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便是史前治玉技艺情形的真实写照。

上述开料方法,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硬度高于玉料的解玉沙、石英粒之类的辅助。将这些砂粒粘附在开料工具上再以水作为研磨介质,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良渚文化寺墩一号墓中曾发现在玉璧上有意铺一层砂的现象,经鉴定为花岗岩风化壳粗砂粒,其中硬度高达7度的石英砂粒占了30~40%,这种石英砂粒很可能就是良渚文化琢玉所用磨料。

03、钻孔

玉器钻孔,主要釆用桯钻和管钻的方法。所谓桯钻,是用实芯的尖圆木棒或石钻进行钻孔。这种方法多施在璜、冠形器等扁薄的玉器上,孔径较小。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曾发现有一件乳丁头的石钻,长约6厘米,在扁平的握把前端的钻头长4毫米,直径仅1毫米,形似螺丝钉,上面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管钻法是在桯钻的基础上产生的,使用竹管或骨管加砂利用旋转力进行钻孔。与桯钻相比,管钻钻掉的是一个圆周而不是一个实面,因而工效更高,是新石器晚期玉器上很常见的钻孔方法。釆用这种方法在玉器上所钻孔孔径较大而深,孔壁也较直。当时,多釆用双面对钻形式,有时圆心欠准往往孔中留有错位痕迹。如釆用单向管钻,内孔则易形成外大内小喇叭状。由于磨耗玉料的解玉砂较粗,管钻的速度又较慢,在孔壁上常有清晰的多周闭合旋转纹。

有学者经过细致观察和度量,认为“从玉璧、玉琮在孔壁留下的台痕上的钻槽痕迹仅宽0.5至1毫米以及兽面纹眼睛的圆圈仅2毫米来看,估计当时己有金属的管钻,其质料可能是青铜,因为竹管在钻孔中即使有损耗也不可能管壁薄到不到1毫米和小到只有2毫米。”因良渚文化至今还没有发现金属实物,对良渚文化是否使用金属工具呢?

我们分析,有青铜器出土记录的是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3400年,冶炼铸造技术成熟,推断青铜出现时间要早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300年,出土一件骨针,针孔只有0.2毫米,根据骨针的硬度和针孔的大小推断是金属工具加工而成。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时间上有重叠,推断良渚文化时期青铜工具已经出现。没有发掘出土实物,可能因为青铜工具破损后可以反复铸造,或许工具类的青铜经过四五千年的埋藏,已经腐蚀殆尽了。

04、修整打磨

在玉器开料钻孔之后,往往还将器胚作一番精心的修整打磨,以使器型更加规整、器表显露光洁。这就需要用大小不一的石块配以或粗或细的砂粒将玉器上的毛棱角磨圆,或将锯切痕、钻痕等制作痕迹打磨掉。有些光素的玉器在结束了此道工序后就为成品了。

05、雕刻

新石器晚期以红山、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雕刻精细繁缚,既有阴线刻镂、立体雕,也有减地浮雕和透雕,甚至还出现了微雕工艺,能在1毫米宽度内精刻出四、五条细线来。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到目前为止,良渚文化的雕刻工具尚未得到确认。有学者从良渚文化遗址中存在鲨鱼牙与良渚玉器共存的现象中得到启发,认为玉器上的纹饰是用鲨鱼牙齿雕刻的,并进行了实验,居然轻而易举地在小梅岭软玉上划出纤细清晰的阴刻纹。但林巳奈夫釆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模拟试验,用鲨鱼的牙齿试刻一件仿古的玉环却未获得成功。

本人分析,用于良渚文化玉器的小梅岭软玉,硬度偏低,在莫氏5左右。而林巳奈夫实验使用的仿古玉硬度应该在莫氏6-6.5,鲨鱼牙硬度莫氏5-7,硬度接近无法刻划,鲨鱼牙齿硬度只适合在其本身硬度以下的玉器上雕刻,而在硬接近的玉器上是无法雕刻出阴线的。闻广曾对反山、瑶山玉器表面呈现“鸡骨白和象牙白”的现象就其成因问题进行室温红外吸收光谱与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扫描实验研究,证实色呈鸡骨白和象牙白的良渚玉器在初步成型后曾经过加热处理,然后再雕刻上纹饰。

但是,呈鸡骨白和象牙白的玉器在良渚文化玉器中仅占少数,尚不足以说明加热软化处理后再加以雕刻纹饰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大多数的学者仍持传统观点,认为古人所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有道理的,当时的雕刻工具是一些硬度高于玉石的他山之石,如石英、玛瑙等。但经过实验,石英、玛瑙等矿物较脆,不适合用来在玉器上雕刻的。推测山东南部所产的金刚石可能就是良渚玉器纹饰雕刻用的工具材料。

06、抛光

抛光又称“上光",是治玉的最后一道工序。传统的方法多是将玉器放在木片、竹片或兽皮等较细较软又略有油性的物品之上反复的磨擦,直至器表透出光泽为止。经过此道工序之后,玉的天然色彩和纹理方才彰显无遗。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石器晚期冶玉特有的切割和抛光工艺在一些石制品上也有较多应用。这些石制品多为对璧、琮等玉器的仿制,显然在功能上是与玉器完全相同的,其工艺也显然是对制玉技艺的因袭。因此,我们显然己不能将此类石器视为普通的石器,而应将其视为具有礼仪功能类似于玉器的器物。

经大量出土玉器琢磨痕迹分析,红山文化晚期及良渚文化,玉雕工具已经大量应用了线切割、片切割、砣切割、钻孔也釆用桯钻和管钻的钻孔方法。打磨工艺较为成熟,工具材质涉及麻、皮、骨、竹、木、石、砂、陶、青铜等。制玉工具有加速旋转的弓钻、用于辅助雕琢的辘轳、应用石砣或陶砣的低速砣机、在赵宝沟出土的石斧的切割痕迹可见单向变速砣机也有应用。可见新石器晚期制玉水平大幅提高,才会有大批精美绝伦玉器出土,留给后人,令人惊叹。展现古人的聪明才智。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状态,表明了古人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

作者:王建泉

资质:

珠宝鉴定师、 钻石分级师 、NGTC宝石学家。

职业资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验员。

社会职务: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辽金文化博物馆研究员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与材料工艺学客座教授 。

研究方向:

中国玉文化进程与古代玉器材质溯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