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风采堂|一位一中学子心中的神圣殿堂

 新会明明 2022-12-28 发布于广东

我如今虽然不能常常走进风采堂,但风采堂却常常走进我的心里!

每个学校,都会有一座标志性建筑。但那些标志性建筑,往往并不是那些新建的高楼大厦,而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比如北大“红楼”、清华“清华园牌坊”。而新会一中的标志性建筑,就是那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风采堂。

凡是一中的校友,若有机会组织回母校参加活动,他们总是喜欢选择在风采堂前留个影。2005年,新会一中举行百年校庆活动时,活动前夕,我们七三届的全体同学,以及当日参加活动的校友代表,都是在风采堂前合影留念的。他们的表情欢快和喜悦,流露出对风采堂的怀念和对母校的眷恋不管一中的校园有过多少的变化,而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风采堂,总会给历届的学子们留下过不同程度的印记。

我于1971年-1973年(学制两年)在新会一中(当时叫会城中学)读高中。那时一中没有初中,初中都回到小学里去办,叫做“打回老家闹革命”。到了1972年“右倾回潮”,学业开始慢慢抓紧,但毕竟还未恢复高考,学生们刻苦攻读的风气还未形成,更没有晚自修一说,因此风采堂还未当作图书馆使用,整个大厅空空如也,平日便被学校红卫兵宣传队当作的排练场用。

学校红卫兵宣传队每两年一届。1971年入学不久,学校便举办全校性文艺汇演,顺便选拔新一届宣传队员。我与同班同学郑国流一高一矮、一肥一瘦表演的相声一举拿下了一等奖,我结果被选进了宣传队并担任队副。每天下午放学以后,我们便在欧顺松老师的辅导下,在风采堂大厅练功或排练。很多戏剧或舞蹈的基本功,比如什么云手、开弓、压腿,以及走圆台、舞旗、前后空翻等。据说欧老师曾担任过北京某歌舞团的演员,舞蹈基本功了得。事实上,我们很多舞台上的基本功,都是从欧老师那里学来的。可惜欧老师英年早逝,还没有等得到退休就仙逝了。数十年以后我们同学聚会,已没有哪个同学提起过他的名字了,实在令人唏嘘!

后来,我感觉到自己的身材又瘦又高、嗓音先天不足,加之还有其他爱好,也便渐渐地对舞台演出失去了兴趣,但一中时期的舞蹈训练,为我后来从事文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农场当知青时,我曾兼任公社宣传小分队队副,常常跟队员们一起到各个大队去演出;知青招工回城后刚到文艺部门工作,正好碰上全县小戏汇演,我便写下了小话剧《无声无息的人》,汇演时拿下了一等奖(第一名);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知道我从事过舞台工作,便拉我去辅导系里的一台大型歌舞表演,在我的编排指导下,一举拿下全校的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跟我曾经在风采堂这座艺术殿堂里浸淫是分不开的。

当年置身风采堂,却并不知道它的历史,也无心了解它的历史。若干年后,我从有关资料了解到:风采堂由台山荻海(现属开平)人余清江设计,民国22年(1933年)奠基,民国26年竣工。用砖、石、混凝土仿古构造,歇山顶,重檐。平面结构为12柱,进深3间。置于1.4米高石台上,天花板用民族形式图案装饰,总面积为352平方米。堂前空地上立有石制旗杆。奠基石刻有“重建名贤余忠襄公纪念堂,于中华民国二二年十一月二七日奠基”字样。

以上这些文字读来有点刻板,我心中的风采堂却是鲜活的。当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记忆,每个学子心中都有一座不一样风采堂 。

我认识一位1990年代初一中毕业的学生,她对风采堂有别样的情怀。当年风采堂作为一中图书馆报刊杂志阅览室的一隅,她每天在这里当义工,为同学们前来阅读提供服务。这时的风采堂,为学子们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若干年后,她带着女儿到一中对面的医院门诊看病,女儿看到对面一中正门后面那座飞阁流丹古建筑,问是什么楼房,她回答女儿,那是风采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是一中的标志性建筑。她女儿回答道,我要争取考入一中,走进风采堂。后来,她女儿的愿望终于实现,当年作为推荐生进入了一中初中部葵城中学。那天,她们母女两人走进风采堂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并在风采堂前合照留念。风采堂,便留下过她们母女两代人的难忘记忆。

流年似水,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间我离开风采堂已经有49个年头。现在学校管理严了,平日很难进入一中,更不用说要跑到风采堂流连徘徊了。

我如今虽然不能常常走进风采堂,但风采堂却常常走进我的心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