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控制论》是现代人工智能学科的理论源头

 深柏浅觅探 2022-12-28 发布于江苏
《控制论》是诺伯特 · 维纳(Norbert Wiener)的著作简称,书的原名:《控制论:或动物与机器的控制和通信的科学》,1948年出版。基于此书维纳被学界尊为“信息时代之父”。

控制论对人工智能学科(包括神经网络计算技术)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控制论》作者维纳的两位学生——塞尔弗里奇和皮兹的后续工作。今天,任何一本有关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的教材在谈及该学科发展的历史时,都会将维纳的名字和控制论列为重要源头。在塞尔弗里奇、皮兹以及香浓发表论文的那个年代,人工智能研究还仅属于控制论学科的一个基本部分,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现代高速计算机的兴起才得以蓬勃发展。

奥利弗 · 塞尔弗里奇(Oliver G. Selfridge)是维纳的学生,在维纳的指导下走上了研究人工智能的学术道路,他也是《控制论》的第一个读者(参与了该书第1版的校对)。

沃尔特 · 皮兹(Walter Pitts)也曾是维纳的学生,是维纳安排他跟随沃伦 · 麦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研究神经系统的控制问题,才有了后来的神经网络技术发展。

香农(C. E. Shannon)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时曾受惠于维纳,他在被后世公认为信息论发端的论文《通信系统的数学理论》中专门对借鉴了维纳的工作表示感谢。

因此,维纳被尊为“信息时代之父”是有一定道理的。

维纳提出了以信息概念为基础的控制论,这一理论强调了信息概念在通信、生物繁衍、生存和进化、社会正常运转等领域的基本地位。他通过对信息量的定义将信息与热力学的熵概念联系起来,提出“信息就是负熵”的论断。

《控制论》初版英文书名:Cybernetics ,是维纳专门从希腊词汇里借来为他创立的这门新学科所起的名字,其字面意为“舵手、操舵术”。

控制论提出了“激励—反馈—滤波—目标达成”等一系列工具性方法。

《控制论》的第1版(1948年版)分8章,第2版(1961年版)在对第1版修订(主要是校对方面的错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章,分别讨论机器学习与自增殖(第9章),以及脑电波与自组织现象(第10章)。

信息延链:王文浩丨《控制论》及其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