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聿明正狂追林彪,看到一口黑皮棺材后脸色大变,下令:停止追击

 君临天下100 2022-12-29 发布于湖北

前言

1946年,杜聿明正带领部队对林彪一部进行追击。

到了松花江边上,眼看都要追上了,江面却划来一叶扁舟,舟上有一副夺目的硕大黑棺。

杜聿明查看了这副黑棺后,脸色大变,当即下令停止追击。

林彪和杜聿明在东北有着怎样争锋?棺材里又有什么,竟让杜聿明吓得止步不前?

一 东北交锋

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针对日占区的争锋也开始了。

尤其是东北,当年日本为了实现“大陆政策”,在那里投入了超过100亿美元,用以搭建轻重工业体系。

再加上东北本就土地辽阔、资源丰富,那里迅速成为了商品粮产地和工业基地。

保守估计,东北地区当时年产粮在2000万吨以上,大豆产量更占了全球一半以上份额。

东北钢铁产量更是惊人,高达200万吨,占据了全国九成以上钢铁产量。

最后算上那里便捷的铁路和丰富的矿产,可以说,东北是各方眼里的“香饽饽”。

面对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本来是有优势的,毕竟有着美苏的支持。

可最终却是我党在东北占得了先机,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国民党一开始想的是让苏军消灭关东军,然后从苏军的手上接回东北。

可他没想到,苏联为了借机实现自己的在华利益,直接拒绝国民党在东北各港口登陆。

以此作为要挟,逼迫蒋介石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虽然最后蒋介石签了这份丧国辱权的条约,弄丢了外蒙古,但还是让国民党失了先机。

蒋介石也想过求助美国,让美国帮自己把军队运去东北,可美国更想国民党抢占国内大城市,并以后续支援为要挟。

苏联和美国的桎梏,使得国民党在东北问题上迟迟难以突破,当然这也跟蒋介石不够重视东北有关。

反观毛主席,早早就注意到了东北的战略意义。

命林彪带着十三万战士进行了“三月大转移”,使我军化整为零赶路,最终抢先占领东北。

这十三万人中,一部分走的是水路,行军工具也很原始,是渔船和气垫船;

另一部分走的是陆路,这部分人更是只有极少数马匹,绝大多数人都是靠双脚行军。

可就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我党依然在东北埋下了“火种”。

那13万人虽然不多,但最终却发展出了百万部队,击败了国民党。

当然,这是一个充满困难的过程。

一开始我党部队先到东北后,蒋介石非常恼火,还曾让杜聿明一路带人追剿,追到了松花江边上。

最后还是林彪巧使妙计,这才让杜聿明心生惊惧,不再追击,这又是怎么回事?

二 四平之战

杜聿明进入东北后,仗着人多装备强,很快就打到了四平。

当时林彪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那就是是否要在危急的情况下继续据守四平。

若是据守,战局失利则可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若是放弃据守,等于放弃主导东北战场。

最终,中央和林彪个人都觉得,不能将四平拱手让人,于是四平保卫战爆发了。

虽然当时敌我力量差距悬殊,林彪最后不得不撤退,但是我军在四平地区的战斗还是给杜聿明一部造成不小麻烦。

继四平之后,长春也很快沦陷,杜聿明下令追击,一路追到了松花江北岸。

看着林彪行军路线,杜聿明很担心林彪顺利渡江,于是还提前给蒋介石发了电报,让他派人在新站和拉法驻守。

蒋介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加派了两个团,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两个团居然是给林彪“送菜”了。

在后方杜聿明一部的追兵还没赶到的情况下,林彪带人率先对拉法展开突袭。

虽然驻守在拉法的国民党军队早有准备,构建出了完善的防备工事,但他们太过于小觑林彪一部的战斗力。

短短一个小时,拉法的防线就被彻底攻破了,新站那也没好到哪里,哪怕加固了工事,还是没撑过一天。

负责指挥战斗的国民党团长,也是被直接击毙。

林彪还特意让人准备了一副黑棺,放入小船之上,让其顺江飘到了杜聿明那里。

杜聿明令人打开黑棺,结果赫然看到里面装着的是之前那个团长的遗体,这也正式标志着国民党的追击失败了。

其实,杜聿明这时候也可以选择继续追击,只不过结果注定不会太好。

因为当时林彪有着关内解放军的战略配合,以及南满解放军的帮忙牵制。

“乘胜追击”,已经让国民党吃了不少苦头,杜聿明选择“稳中求进”。

只不过后来情况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杜聿明的预料。

关内各大战略区同时发起进攻,以至于杜聿明所需援军迟迟无法到位,这大大减轻了林彪在东北所面临的压力。

蒋介石亲自“空降”东北,更是让杜聿明措手不及。

杜聿明原先在东北的一系列安排,几乎全被蒋介石的临场指挥给打乱了。

东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们,更是都把部队抛了下来,跑来杜聿明这边“迎驾”了。

队友的一系列“操作”,让杜聿明看得满心怒火。

可他还无从发作,因为蒋介石就吃这套,喜欢搞排场、听吹捧。

最终的结果就是国民党军队原地内讧,而林彪一部则是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会,用林彪的话说:

“一年前我们被迫撤出,一年后我们又打回来了,这一年,敌我实力变化巨大!”

那么双方实力变化到底有多大?为何短短一年国民党的“大好局面”就一去不返了?

三 国民党在东北的崩盘

国民党在东北的实力之所以衰落得如此之快,最大的问题便在于将帅失和。

早在第一次四平之战的时候,东北保安司令长杜聿明,就跟主攻四平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爆发过冲突。

后来为了缓和矛盾,蒋介石把陈诚也派去了东北,陈诚过去后第一时间就整编了军队。

可问题是,陈诚并没有将部队越整越强,反倒是把不同系统的部队直接杂糅在了一起,导致各部勾心斗角更为严重。

尤其是一些过去战功卓著的整编师,直接被从原部队里摘除了出去,导致士气大受打击。

结果等到1947年林彪归来的时候,很快就扭转了当地的局面,之前猖狂的国民党军队,很多都被打到了投诚。

当然,国民党对内派系斗争、对外盲目轻敌,也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开始进入东北的,有新1军,新6军,13军,52军和53军。

其中前两个军,曾在滇缅战场作战,属于驻印军;52军同样也属于远征军系统,53军出身于北军系统。

唯有13军属于中央军汤恩伯系,因此1946年进攻热河后,杜聿明把13军留在了热河,这引起了汤恩伯一脉猜忌。

后来第2批被派到东北的第60军和第93军,身份同样也很特殊,属于原本云南的龙云派系。

龙云派系的部队在抗战胜利后刚刚进入越南北方受降,正值荣耀之时,此番他们被派到东北作战,杜聿明则是趁机将龙云给武装软禁了起来,这也引发了不小骚动。

至于把原有编制打散,害得各部队支援不及时,这种情况更是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恶意不去支援友军的。

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如此严重,打起仗来,自然是处处受到掣肘。

更让人感到可笑的是,别看国民党将领内斗的厉害,对外则都是眼高于顶、狂妄傲慢。

蒋介石在长春视察的时候,曾经问过杜聿明等人,共产党的军队相对于红军时期是否有过进步。

我党在抗战中的表现有目共睹,可是那些国民党将领,为了争功,居然不约而同地说道:“共军不曾表现多少实力。”

也正是因为国民党上下都有着这种傲慢态度,所以蒋介石才会认为林彪一部不足为患。

后来每当回想起这件事,白崇禧都感到非常懊恼,他认为国民党的失败在当时就已经注定了。

实际上,国民党当时做下的蠢事还远远不止于此。

为了搞钱,国民党在东北同时发行两种货币,一种是法币,另外一种则是东北九省流通券。

结果就是靠着这种左右手互搏的戏码,国民党官员在东北搞出了百倍通胀,一年内就把人民的财富抢劫一空。

后来,东北物价疯涨,煤盐等物价格涨了数倍不止,结果国民党官员们还恶意压制大豆价格,以此谋利。

如此贪婪残暴,国民党在东北可以说是民心尽失,而这恐怕才是国民党一溃而败的根本原因。

那么在国民党为非作歹的时候,林彪在东北又做了什么呢?

四 三件事扭转局势

林彪曾说:“我在东北只做了三件微小之事,肃清土匪、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先说剿匪,其实这也是一个与人民群众建立信任的过程。

我党部队刚到东北的时候,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无衣无药,没吃没穿,最重要的是没有群众的信任和帮助。

因为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国民党都在对群众进行虚假宣传,恶意抹黑我党我军的形象。

这使得很多老百姓不明真相,在我军到来后躲着我军,哪怕是敲门,人家都不开门,更不用说借宿借粮了。

再加上东北地区当时土匪比较多,无论是想征兵还是想发展军队都面临很大困难。

于是林彪当即拍板,先剿匪、后发展,事实证明,这项决策是正确的,东北剿匪不仅让我当我军收获了民心,而且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再说发动群众,我们上面也提到,我军在进入东北的时候仅仅只有13万人,后来这个数字发展到了上百万。

这足以证明,发动群众是多么的重要。

不仅仅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同样也是靠发动群众打赢的,若非如此,也不会有“小推车推出来的战争”一说。

至于建立根据地,更是等同于建立新家园。

用林彪的话来说:“我们在东北没有根据地,就没有自己的家,就站不住脚,就有着失败的危险。”

“根据地就好比是我们的房子,没有它,我们就好比是流浪者,可能被狂风暴雨淋死,也可能被冻死饿死……”

正是本着这样的态度,林彪格外重视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从生活物资到武器装备,基本上都是一点点造出来的。

刚到东北的时候,林彪一部不少人穿的都是更生布做的棉衣,棉鞋更是几乎没有,很多人都在战斗中冻伤了。

后来,东北局为他们筹获了一些物资,而林彪等人也先后接收了一些服装厂和鞋厂。

虽然这些厂子规模不大,但是却解决了最初的生活所需。

后来林彪等人又在哈尔滨、佳木斯和牡丹江新建了不少厂,物质问题被彻底解决了。

军工生产基地同样也是这样,从刚开始的没枪没炮,到后来我们自己生产榴弹炮、复装炮弹。

可以说,在国民党官员大肆捞油水的时候,我党同志们是一刻没歇着。

正是在这种努力下,林彪一部才会从十几万人发展到几百万,步枪也从数万条变成了源源不绝。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毛主席虽然看到了东北的重要战略意义,但抢占东北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谈判。

日本投降后,我党的主张也是尊重人民的意愿,和平建国。

只可惜,蒋介石为了实现个人独裁野心,不仅没有丝毫谈判诚意,而且还在后来悍然撕毁了双十协定。

归根到底,国民党之所以一败再败,全因蒋介石私心作祟,国民党内部也是内斗不断,没有丝毫团结可言。

有如此鲜明的对比在,国民党最终走向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也应该从这些经历中有所警醒,为人处事当有正气、避私利,以公义为先,为人民服务。

切不能被一己私欲蒙蔽双眼,最终走入歧途,望以此自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