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草木》——内心平静豁达的人,处处皆风景

 一柠有个小院子 2022-12-29 发布于河北

汪曾祺是谁呢?他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初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惊叹于作者对每一景物、每一餐食的描写,细致入微且又娓娓道来,文章并不刻意堆砌华丽的辞藻、不去营造宁静的气息。

但读罢,竟有一种从城市回归乡野之感。让人在喧闹烦闷的心境中回归到了宁静。这个时候,自己仿佛已置身于他所描写的那个《夏天》里,看着一朵朵的花开、看着西瓜从深井中捞出,切开,在炎热的夏季给人们的心灵与精神上带去的一丝丝清凉。

西瓜切完,香瓜也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就有了这么一段“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

作者细致的观察让人瞠目,回想起自己,每一年家里也会种一些香瓜,但怎么种的、怎么结出来的瓜,我却全然不知,只知道到了可以吃的季节,家里的大人会将已熟透的香瓜摘回,香瓜的品种我是不知的,让我来形容瓜里面具体是什么颜色,我同样也是描绘不出来的。

还有花啊、虫的就更不用提了,小的时候喜欢花,只知道摘下的花漂亮,戴在头上自己也会变漂亮,可每朵花有几朵花瓣,小虫有几根触角,那是永远也不会想到的事情。印象中像是春去秋来,植物都自然生长,有生机却是没有生命的。

但在《人间草木》里,在汪曾祺的笔下,你能感觉到似乎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个物件都是活的,人世间所有的景物、吃食都有着它存在的独特魅力。

《夏天》篇里他说:“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这里的秋葵有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羸弱的少女。惹得人想要上前去搀扶一把。

《豆汁儿》里他说:“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按照这个标准,我确实没有到过北京了,我没有汪老那么“勇敢”能做到“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对待一些吃食,我向来属于保守派,对于大众评价不一的食物,总觉得不敢轻易去尝试。《豆汁儿》篇里还有句很让人发笑的语句:“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碟咸菜'。

读起来很眼熟。想来,原是某年春节晚会本山大叔名曰《不差钱》的小品。

《国子监》一文开篇他说:“为了写国子监,我去那里逛了一趟,不得要领”,对于国子监,我只感到听名字就已经有了一些历史的味道,前几年去走了走,但还是觉得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文化,现在想来连汪老都不得要领,我这个水平不提到也罢了。

《枸杞》一文中,作者看到在玉渊潭公园散步的一对捡枸杞的老夫妻,他感悟到“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

其实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汪曾祺自身的写照,他三岁丧母,经历过文革,也经历过被划为“右派……”然而却一生乐观,内心像是永远有着一块宁静的花园,而他俨然就是一个孩童,看着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对所有景物都充满好奇,随时随地都能为自己找着乐子。

难怪贾平凹评论说:“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读《人间草木》时,内心会有着平静和舒缓吧,因为我们跟着作者走进了那片宁静的天地。感受到了那纯粹文学的魅力。

如果你心情不平静可以读读《人间草木》,它能让你在烦躁中沉淀。

如果你此刻内心宁静,则更该读读汪曾祺,因为一生保持着平静和旷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图 | 网络

文 | 文张小白


扫描关注

等你来撩

热爱生活的人,终将被生活所热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