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原来是这样的(上市)

 lunabook 2022-12-29 发布于湖北

Photo by Maxim Hopman on Unsplash  

上一篇复盘中,讲到了公司融资的一些选择问题,本篇主要针对上市这一概念进行深入讨论。

1.IPO

IPO是Initial Public Offering的简称,又叫第一次公开发行上市。一说起某某公司即将公开上市,大家不禁对该公司高看一眼,纷纷称赞,因为证明这家公司实力强、经营得很不错。就连我们出去买东西,在选择购买品牌的时候,也会无意间选择那家上市公司的产品,隐含着“上市公司的产品,质量肯定不错”的信息。

其实,在很多国家,上市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只是在中国市场,上市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也因此变得热门起来。上市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能帮助企业筹资,从而突破资金约束,实现跨越式增长。还有一点就是是,它能帮助最初投资企业的那批投资人功成身退。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被大众所熟知,就相当于打了广告。

它的弊端就是大众会过分关注一个公司的股价,影响管理层决策。资本运作,市值管理的短期目标经常会取代企业持续增长的长远利益。

所以在成熟的欧美市场中,很多上市公司反而想退市。著名的电动车公司CEO特斯拉就想将公司私有化。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当一个公司成为公众的焦点后,股价的波动会对员工和股东产生干扰,盈利压力也会给管理层带来忧虑,这就使得经营目标会和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相冲突。退市就能解决这一系列的困扰。另一方面的顾虑,是关于公司上市后就要根据政策要求,定期公开财报、重要公告等信息,这就导致很多公司的商业秘密会被竞争对手知晓,影响公司竞争。

目前,中国掀起了一股上市热潮,而且方兴未艾。但是,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由于资金约束减少,上市反而没有这么热门了。

中国这个官办金融特殊市场环境中,面对有约束力的融资难问题,IPO上市仍然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公司的信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些年,国内的腾讯、阿里纷纷收购很多创新型企业,使之成为自己公司发展蓝图版块上的一小块拼图。这种直接将公司卖给大公司的做法,也是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省去了很多手续和成本,公司的创始人也可以实现退出和财务自由。

2.IPO折价发行和破发

很多投资者都知道,在我们A股市场上打新,会获得很高的收益。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对那些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进行了一定风险补偿。为了使公司顺利发行上市,官方对发行价格进行了抑制,从而使发行价打折了,首批打新用户自然会有套利的空间。

还有一种常见现象,许多公司在发行后几个月内,股价慢慢跌破发行价。这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IPO择时,即很多公司在选择首发上市的时候会在牛市阶段进行,那时候市场情绪高涨,所以股票会溢价,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回跌回原型。二是由于中国上市的制度所引起的,上市前公司连续盈利不说,还必须达到一定数额,这就导致很多公司为了追求顺利上市,会美化财报,美化的越好,投资者越容易为此买单,到后来真正的业绩出来,大家纷纷落荒而逃,使得股价下跌。

3.借壳上市和反向并购

借壳上市的英文叫reverse merger,又称反向并购。指的是收购其他公司,反而公司被自己所收购的公司控制了。A股市场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借壳上市非常具有价值,因此,一旦出现资产重组的消息,就会被市场解读是利好的信号。

对于高速成长类的企业来讲,时间就是金钱,为了买壳付出一点代价也是可以的。因为壳资源的审批手续相对于IPO上市来讲,更简便,信息披露的要求更低,而且审批流程更宽松一点。

但也有一些经营不利的企业,面临退市风险,利用资产重组,对股价产生正向刺激的作用,导致内幕交易,把散户当韭菜来割。

所以,当你听到有些企业要进行资产重组时,擦亮你的眼睛,注意甄别哪些企业本身是好的企业,为了扩大经营,采取便利的形式进行借壳上市;哪些企业只是为了炒作而进行借壳上市。

4.“红筹企业”

“红筹企业”在90年代的香港兴起,指的是那些中资背景,但是注册地在香港的企业。后来只要业务背靠大陆,上市公司的注册地不是在大陆,都被称为“红筹企业”。比如新浪、腾讯等公司。

在“红筹企业”的框架下,国内的上海实业在资本家们的运作下,开拓了一次创新,打破了“买壳上市”的局面,直接“造壳上市”,为上海的建设实现了大规模的融资,对上海一系列的国企进行了洗礼和改造,对现代企业理念和机制的传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类公司听起来有点类似于现在很流行的H股,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H股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能全流通的,但红筹股却可以完全流通。再者,制度约束不同,H股其实是境内企业,因此,它就会受境内各个监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5.VIE红筹上市(VIE:V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变利益实体)。

由于中国企业去国外上市也会面临很多高标准的要求和烦琐的程序。因此,金融家们又发展了一个创新的举措:到国外一个叫开曼群岛的地方注册一个公司,开曼群岛现在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那里注册公司既方便又便宜,而且注册还有一条龙的服务,然后国内的公司通过与开曼群岛注册的国际公司签定一些协议,比如开曼群岛的国际公司为国内的公司提供咨询、管理、技术服务,要求收取昂贵的服务费,变相的把国内的收入进行整体控制,然后再去国外上市。这种协议就被称为VIE结构。

以大陆业务为主的境外公司在境外上市统称为VIE结构的红筹上市。由于VIE结构的模式是被新浪公司创造出来的,所以又称新浪架构。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便捷、融到更多的资金、流通性也更好。最重要的好处是可以绕开监管。国内部分行业被限制,不能由外资进入,但是通过这种模式,就可以绕开对这方面的监管。

任何一种方式,好处再多,也仍然存在坏的,VIE模式的坏处有两点:一是监管风险,由于VIE模式属于监管的真空地带,所以,存在很多隐性的风险。比如金融家们又创新了一些新的模式,BVI公司(在英属维京群岛British Virgin Islands注册的公司),这个岛是全世界最宽松的注册地,几乎没有税收,股东甚至连材料都不用交,所以可以把股东信息隐藏起来,一旦股东信息被隐藏,就可能会有一些贪官利用这种结构转移资产。二是回流问题。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扩容,金融自由化加速成长,融资工具也越来越丰富,而且A股的估值一般都很高,许多去国外上市的企业也想回归A股。想回归A股,就要拆除上市的VIE结构,其成本非常之高,过程也十分漫长。

VIE结构模式可以看作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小缩影,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去创造新的模式和工具,过程非常艰难。

6.核准制与注册制

近些年来,注册制这个词一直很火,我身边的朋友们也都很期待注册制的到来。核准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模式,这一模式也使得中国的企业想要上市,难于上青天。

中国的核准制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中国的市场发展状况一样,经历了很多的变化。从90年代初的计划配额制,到90年代后期的指标核准制,再到年度总量管理,最后才发展到如今的核准制——企业申报材料,监管层负责审批和核准。

相比较而言,欧美市场的注册制也各有特色。比如,美国实行的是双重注册制,在州层面通过审核后,再把信息交给联邦,进行注册。英国的注册制也是监管层的权力较大,偏向于核准制。中国香港叫做核准发行制,由港交所审核主体,证监会拥有最终否决权,不过香港是自由港,因此,核准的尺度很宽泛,实际上相当于注册制。

由此可见,核准制与注册制最主要的区别仍然在于监管层的权力。前者审核批准的是企业上市的资格,后者只是审核企业上市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监管层的权力与各个国家地区的法律基础和法律事件密切相连的。

如果在A股市场实行注册制,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

正如香帅老师所讲:“金融制度是内生的,它和周边环境是一个配套的系统工程。'善的花’,不一定结出'善的果’,某一项制度的改变,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结果。

中国A股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关于信用的整个制度的基础建设都非常匮缺,再加上中国的立法制度又不完善,很多老的法律制度与现实的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中介机构的建设、会计师事务所、律所、信用评级等,这些中介机构都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和信用度都不尽如人意。

在这一系列的现实状况下,大众投资者就有可能会变成韭菜。

所以,中国如果改用注册制,还需要培育出适合注册制的一系列优质土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