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为什么用「中庸」二字概括他的核心思想?内涵与「不偏不倚」没有任何关系

 heshingshih 2022-12-29 发布于北京
一直以来,学界认为《大学》第一章属于「经」,源自于「孔子」。
图片
经过我们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发现《大学》第一章确实属于「经」,而且是一部独一无二的、非常适合现代人学习的「经」
但是,这部「经」并不是源自于「孔子」,而是源自比孔子更早的「上古文本」
从传世本《大学》的整体来看,第一章内容非常地系统、完整、独立,语感丝滑,结构顺畅。
而之后的内容,作者是明显在不了解第一章「源头甲骨文」字义的情况下,结合当时的知识背景、社会常识以及孔子言论,用常规字义进行了尽可能地注解。
这样的注解,与第一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从这个角度来看,传世本《大学》第一章,在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被儒家学者真正认识过。
今天因为破解了「源头甲骨文」,才使古本《大学》 重新被我们认识。
其实,无论是古本《大学》,还是传世本《大学》,其中,并没有孔子对「心智系统转换」的直接论述。
孔子对「心智系统转换」论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庸》里。
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就将为大家解读《中庸》。
在正式开始解读之前,我们先要为大家解读「中庸」二字。
因为学界历来把「中庸」二字解读的重心落在「中」字上,认为「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
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中庸」二字都是「源头甲骨文」字义的字。
孔子所说的「中庸」二字,虽然在当时已经是常规字义的字,但是,这种常规字义是从「源头甲骨文」引申、演变过来的,因此,依然保留着「源头甲骨文」字义的内涵。
我们要真正理解孔子所说的「中庸」内涵,就必须首先要了解「中庸」的「源头甲骨文」字义。
「中」字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多次讲过,我们会在文中再简要回顾一下,现在我们重点来解读「中庸」的「庸」字。
「庸」字是理解「中庸」的关键所在。

一、「庸」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分析

图片
上图,是甲骨文「庸」字。
甲骨文「庸」字的造字,采用的是上下结构。
甲骨文「庸」字上半部分的造字主体,是一间「屋子」的图示。
在这间「屋子」的「屋顶」上面,有一个上下颠倒的「大」字,从「屋顶」头冲下插入「屋子」内。
甲骨文「庸」字上半部分的这幅图示表达什么意思呢?
在「源头甲骨文」造字中,「屋子」是有特定涵义的,表示的意思是:
「真正的我」、「隐性人体」以及「显性人体」,摆脱「重叠结构世界」,回归到那个更大的「隐性世界」之前的「终极位置」
这个「终极位置」,也是「感知的主体」在完成「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第一阶段以后,所达到的位置。
在「屋子」的「屋顶」上面部分表示的意思有两层:
第一层意思是那个更大的「隐性世界」。
第二层意思是构成「重叠结构世界」的「隐性世界」。
「大」字在「源头甲骨文」造字中,一般用来表示的意思也有两层:
第一层意思是「显性人体」的正面。
第二层意思是「向上」。
但是在这里,这个上下颠倒的「大」字表示的意思并不是「显性人体」,而是被借用来表示「真正的我」
所以,甲骨文「庸」字上半部分表示的意思是:「真正的我」从更大的「隐性世界」被承载入「重叠结构人体」时的场景。
「真正的我」被承载入「重叠结构人体」以后的那个位置,是不动的。
我们仔细看一下那个上下颠倒「大」字的两条「手臂」的样子。
这两条「手臂」是平撑在「墙壁」上的,这种姿势用来表示:「真正的我」的位置是固定的。
甲骨文「庸」字下半部分,是个甲骨文「同」字的简写。
图片
上图,右边的是甲骨文「同」字。
大家对比一下上图左边的甲骨文「庸」字,会发现:
甲骨文「庸」字的下半部分,与甲骨文「同」字的上半部分,是同一个字符。
这个字符在「源头甲骨文」造字中,也是有特定涵义的,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进入「显性人体」以后,对「显性世界」的感知能力,受到极大地限制
因此,甲骨文「同」字的下半部分,就是一个表示「感知的主体」的「口」字。
甲骨文「同」字被用到甲骨文「庸」字中以后,下半部分的「口」字被省略掉了。
但是,这样的省略,并没有影响「感知的主体」进入「显性人体」以后,对「显性世界」的感知能力受到局限的涵义。
所以,甲骨文「庸」字下半部分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进入「显性人体」以后,对「显性世界」的感知能力受到局限。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甲骨文「庸」字表示的意思是:
「真正的我」带着「感知的主体」进入到「重叠结构人体」中。
「真正的我」进入到「隐性人体」中的那个「终极位置」以后,就停在那里不动了。
而「感知的主体」则进一步从「隐性人体」进入到「显性人体」,去感知「显性人体」自身以及「显性世界」。
但是,「感知的主体」的感知能力在「显性人体」中,却受到了极大地限制。

二、「庸」字的常规字义分析

「中庸」的「庸」字,在孔子讲「中庸」的时候,已经是常规字义的字了。
但是,这个常规字义是从「源头甲骨文」字义引申过来的。
在「庸」字的常规字义中,「真正的我」进入「重叠结构人体」这个意思消失了,「感知的主体」感知「显性世界」的感知能力受到了局限,这个意思被延续了下来。
这就是常规汉字「平庸」「庸人」的「庸」字字义的由来。
而孔子在用到「中庸」二字的时候,「庸」字还有一个常规字义,就是:
人平时的「思维常态」。
人平时的「思维常态」,是由「显性人体意识设定」在起绝对主导作用的。
这种「思维常态」就是「感知的主体」失去弹性,完全被「显性人体意识设定」完全掌控时的状态。
孔子所讲的「中庸」的「庸」字,就是这个意思:人平时的「思维常态」。

三、「中」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回顾

「中」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多次分析过,这里就简要回顾一下。
图片
上图这两个甲骨文都是「中」字。
左边甲骨文「中」字表示的意思是:在「显性世界」中,二方势力相互对峙时的情景。
引申的涵义就是:二方势力相互对峙而形成的中界线
右边这个甲骨文「中」字,在左边这个甲骨文「中」字的字型上加了三个点。
按照「源头甲骨文」的造字原理,在开放结构中加数个「点」就表示「隐性世界」的意思。
所以,右边这个甲骨文「中」字,所表示的意思是:「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相交的临界面
在这个意思上,引申出了新的意思:从「显性世界」进入「隐性世界」
下图这个甲骨文「中」字,就更为形象地表示了从「显性世界」进入「隐性世界」的意思。
图片
在《说文解字》中,还保留了这个「中」字的古义:入内
孔子所说的「中庸」的「中」,就是这个意思:从「显性世界」进入「隐性世界」,从「重叠结构人体」的角度来看,就是从「显性人体」进入「隐性人体」。

四、孔子所说「中庸」的涵义分析

孔子所说的「中庸」,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心智系统转换」。
「庸」就是人平时的「思维常态」,从「心智系统」的角度来看,就是以「显性人体」为主导的「第一套心智系统」
「中」就是从「第一套心智系统」到「第二套心智系统」的「转换」
「第二套心智系统」是在「隐性人体」范畴内运行的。
所以,「中庸」就是孔子那个时代给予「心智系统转换」的名称。

结语

「心智系统转换」并不是我们发明出来的,在孔子那个时代就称之为「中庸」。
时代不同,名称不同,但是,在内涵上二者是完全一样的。
整部《中庸》都是孔子对「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论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