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立人生之平衡术之“内和外”【22】

 新用户97560OBk 2022-12-30 发布于江西

万法由心造,诸相由心生。


一切唯心造,谓一切之物境,皆由心念感得,作恶行善,皆由心主宰;善恶之报应,亦是由于心之主宰造业,所感得之业果。

所谓“相由心生”,一般的理解是,一个人的外在相貌由自己的内心状态影响而变化。而在佛家还有着深层之道理,即世间万象之模样,皆是由自己内心的影响而呈现,你带着什么样的本性去看待世界,世界就会在你面前呈现什么样的状态。

同理,王阳明之“心外无物”,其实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论。

世间万象虽有根源,但当事物呈现在我们眼中的时候,已然换了一番模样,根源就在于我们在观察问题的同时,主观意识便对事件本身产生了影响。

你所见的未必是客观存在之真相,或许只是在无意之间由主观情感意识形成的偏见,在歪曲事物本原面目的同时,自己不自知,甚至拿着自以为是的标准企图主导事物。如果能跳出自己之意识局限,还原事物本身之客观面目,这便可称之为高于世俗,异于常人。

每个人多是复杂纠结的存在着。既有心内正念和邪念的斗争,更有内外的不同的呈现。世人看到的或看重的,往往是一个人的外在,其实不知不觉间已远离了事物和生命之本真本来。

苏轼在瓜州任职时,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相知相交,经常一起参禅论道。

一日,苏轼静坐之后,若有所悟,便赋诗一首,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嵇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其中,天中天是指佛陀;八风,是指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之风,喻指所有的顺风和逆风。结果禅师简单地批上“放屁”两字,引得苏轼愤然过江,找禅师理论。看来东坡先生之定力还有待提高。

按照佛家之说法,在色界有四禅。初禅,即离欲,也就是无欲则刚;二禅,定生喜乐地,定中生起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地,超越欢喜的微妙快乐;四禅,舍念清净地,此时清净平等,空、乐、明、等一切觉受均无。

真正的生命智者,全然没有了内外之别,其睿智之眼光,仿佛可以穿透时间和空间,看清过去与未来,洞察生命之一切真相,故而可以真正做到,“心无所住,于念离念,于相离相”,风轻云淡,从容自在,如如不动,和光同尘,知常达变,随缘示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