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义》
作者在《释名义》一篇中说,拳为兼体用益智勇之运动。太极为阴阳之母,无所不包,以之名拳用意深矣。易日,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阻j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而刚柔动静之机,无所不用其极焉。
敬按:这“无所不用其极焉”一句,大堪玩味,这正是拳论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同义语。也正是杨、吴两式太极拳追求大松大软,高度松柔,然后才能极重极刚的行功指南。这说明,真正的太极拳是走极端的,能极轻才能极重,能极柔才能极刚。这样追求极轻极柔的练法,需要高度智慧,所以难度大得多,因而很多人不易接受。
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入,是为阳极,刚之至也。如抗之以刚,必至两败俱伤,非高手也。被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柔静之至,是为阴极。阳极而遇阴极。未有不败。此即老氏所谓柔弱胜刚强也。余故日,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从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便宜者,今日学吃亏,谁宁为之。要知学吃亏,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气力抵御,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失,则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便宜之极矣。
敬按:这一段话,说得轻巧,但太极拳之所以难学,恰正是这化劲的本事,不容易精细。懂劲两字,说来筒单,.实际上无底。所以追求一生,有味极了。
学太极拳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更可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谋国是而欲苏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
在《通玄实》一篇中,作者说,太极拳立论纯乎哲学,其立场合乎科学,都是可以在体与用中得到证实的。然而太极拳之原论甚精,事实亦奇,以其运动而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者,皆是运而后动也。即犹电车汽车然,藉气之力,运之后劲。与肢体及局部之动,谓之运动,则大相径庭。
敬按:这“运而后动”,极为准确地说明了太极拳与其它拳之肢体运动、规律大不相同。运而后动,是依先后次序、“周身节节贯串”地动,这是追求松柔、完整的主要方法,也是祛病健身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般练太极拳的人,都只说气沉丹田,未予深究,然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则有利于身体莫大矣。人身为病,若膨胀、黄疸、湿痹、湿热熏蒸之类,均与腹部蓄水过多、气化不利有关。气沉丹田,即犹注暖气于炉中,可以祛阴湿寒气之效而已。能与心相守勿离,犹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于滚沸,渐渐可以化气,不独不为害,且有利于血液之循环,其功大矣。
《专气致柔》
在《专气致柔》篇中,作者进一步指出,太极拳之特长者,乃气沉丹田也。气沉丹田,即老氏所谓擘气致柔之着手功夫。所渭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也。可见摄生之道,致柔而已。欲致柔,务先专气,专气以止于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气旺则血足,气旺血足则筋柔。筋柔者,婴儿之特征。以去死不远之人,犹有还童之望者.专气致柔而已。
《变化气质》
在《变化气质》一篇中说,读圣贤书,而能笃行、审问、慎思、明辨,极其至者,所谓以六经作吾注脚。能使气质之变化,则余无疑矣。未听说学太极拳,亦能变化气质,可是学拳廿余年以来,能振敝起衰去病。过去在做学问上,屡辍屡迁,现在可以恒久不倦矣,少年时之轻躁已变而为沉静温穆。
敬按:太极拳是艺术,要求细致,为了求得拳艺上的长进,也即是对自身进行细致复杂的改造,在拳艺上的进步历程,也即对自身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变化气质了。
《陆地游泳》
《陆地游泳》一篇,可谓发前人所未发,作者说游泳是很柔很好的运动,为各国学术家所公认。但流弊亦不少,如沙眼及淋浊之传染,喉腔及耳鼻灌水,以致发炎,或心脏衰弱,以致溺毙之类。太极拳有游泳之优点而无其缺点。如以专气致柔而论,增长气力而论,太极拳又胜乎游泳远矣。人在空气中,与鱼在水中,其理相同。鱼游于水与人游于空气亦相同也。力之本系乎气,力大者气壮,气壮者,积气之所致也。积气和积水一样,积水浅,则载力微,虽一盂一盘,未易浮也。积水深,则万钧之航,犹不为重。苟知积气之方,如积水,则其力可达乎无穷。积气者,即积之于丹田。丹田者,气海也。喻之为海,则其有容量可知矣,其大且深,亦可以知之矣。气若能归海,日积月累而勿辍,三年有成,则必大有可观者矣。
学太极拳乃积气之法。空气非空,正犹水然。每一练拳,即觉气之鼓荡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进退如游泳,苟能逮乎此境,则已非常人所能到也。初学着手,可随时迎风翻掌,拂臂舒拳,可以知风与空气,有若水者,极其至也,则知空气重于水,且重于铁也。
敬按:作者对气海之解释,甚妙,很发人深思。以积气比积水,亦有说服力,因发劲之能量大小,确乎与气沉丹田,关系极大。初学迎风翻掌,有助于触觉的灵敏,可以提高我们的听劲能力。
《心膂并重》
《心膂并重》一篇,作者说,任脉心主之,督脉膂主之,膂即属于肾。太极拳之所以超乎其它拳术,亦以其自然达到心肾相交所致。心为一身之主,圣贤之学之要,日求其放心,禅者日,主人翁在家否,主人翁者,心也。与道家之心肾相交者,大同而小异耳。肉团之心,与心灵之心,本非二,亦非一,即肉团之心能有作用,而灵乎一切者,乃心灵之心也。
膂即脊骨,有廿四节,五脏六腑系焉,五体躯干赖以支撑。讲养生之人,均很重视。太极拳乃务本之功,亦在于斯。古人所谓正襟危坐,此修养之事也。危字之解不一,。皆未作危险之危解,余谓危坐者,确有危险之实存乎其间,脊多节如串珠然,累叠而起,稍不将意,。则倾侧,或曲凸而倒,不复能复榉其躯干矣,岂不危哉!善修养者,故有临深履薄之戒,日正襻危坐,以防微杜渐也。初学即以心气相守于丹田,勿助勿忘。此即所谓求其放心及主人翁之在家也。久之,其气能越乎尾间,冲开夹脊,度乎玉枕,而达乎颠顶,降于丹田。此即任督通,心肾交矣。心,难言之矣,如前哲所谓心传,正心与不动心之说,若日月经天,自能取法。
敬按:练太极拳,首先强调立身中正。实即正襟危坐之同义词,中正才能支撑八面,不失重心。纵观杨家传人,如陈微明、李雅轩及本书作者郑曼青之拳照,无一不是立身中正的。近有人称,杨家家传是身势前倾,而不讲中正云云,实属非议。
《劲与物理》
《劲与物理》一篇,作者以其丰富广博之学识,对太极拳在技击上之运用原理,阐发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泄尽太极拳天机,是该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
太极拳气与劲之运用,在乎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圆而神通,靡有穷际。大至星球,小至雨露,无不皆圆,其表面虽有张力,而内有聚力,散不失为圆。太极拳法圆象,与自然界之妙蕴相吻合。圆周各点,负荷之力,强弱相等,否则不成其为圆球(图1)。触其一面,面面皆应,触其一点,则万点皆应,此即太极拳之所不容人摸着与触到者,以其体圆,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球体之分子力,一经运转,便互相牵引,即向心力与离心力也。
又如以绳一端系石或铁,手执一端,挥舞成圆圈,手执处为圆心,因绳牵引之力为向心力,铁石向外之力为离心力.绳受此两力,别见紧张之气势,其气势之强弱,视其运转之快慢为推移。此即太极拳推手时,倘我受向心力较大,而还之以离心力亦大。然我受之向心力虽大,我能运而去之,以我得体圆之效用也。但还之以离心力,彼则不能运而去之,必弹出于寻丈之外(图2)。
此外,圆中包含无数之三角形,随处可以取积极之攻势。如令其旋转向前攻击,则无一分一厘之面积,非积极攻击之作用。譬如打乒乓球,如对方以旋转之球势进攻,应之者不如其法,则攻势不可当也,必致失败,以其攻势之距离最密且速,即包含无量数三角形之作用故也。太极拳效法于圆,非真实如球体也。其用守势者,取法于圆。攻势,则无处非三角形(图3、4、5)。
于此可见太极拳,无施非攻,无处非守。所谓走即是发,发即是走,寓积极于消极之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此之谓乎!
倘遇正面之外力攻陷,则使其力落空,在其急欲退却之时,则以我腹部之吸力,一变而为攻发之力,而复其为圆形(图6)。太极拳之特长在此,所谓发劲是也。反是则为走化;走者急转,化者缓转也。
将受攻之点,稍一走化,其外力自然混脱而化去矣。同时,无量数之三角轮转,角角即为攻击,所谓化即是打,走即是打也。打即发劲之发也。
至于用劲发人,则在找准对方之重心,得机得势而已。
吾师澄甫,每每告余日:“发劲须找到一直线,方可发。发时如放箭似地。”是言已穷发劲之能事,惟此直线,其理易明,欲用之者,然非参透及经验者,未易得心,学者须于此处着力,勉之(图7)。
袭击之要素有二,即空间与时间。如不能把握此二者,每每送肉上钩,自取其败,何也?曰: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此空间之限制,亦即时间之延长,太极乃圆.形,独占面积及空间甚大,即能令其来力之空间及时间之延长,其袭击之效能因之而丧失。此即太极拳之主旨。不予抵抗,而予以退让}不与之正冲,而予以偏避。使其速度与能力稍为摧挫,再以顺势击之,不费吹毛之力,则其自取摧毁,不及一瞬也。此即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也。既能被人牵转而利用之,何复有力与速之可言哉!可见仅有贪与猛不足恃也。
太极拳尚柔弱,其作用,则丹田之气得以鼓荡,又助之以球体运动,其本力虽微,其速度不可限量。是以其效能超出于常理之外,真不可测也。
太极拳讲中定,亦即立身中正。任何一方,均可转动自如(图8)。如击其右端,则左端可向后旋转,将被击之端空间放长,时间亦复延长,将袭击力,完全分化等于零。如右端受力千斤,则此千斤之力,完全递交于左端,右端向后急转,左端即急向前转,则正借对方之力量反击之,对方每不及措手,已跌出寻丈之外矣。
太极拳善于分化来力,亦善于合二力为一力进攻之,拳论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是也。
此外,太极拳善用提劲,将对方之根力拔起,而后一发可以两足离地跌出。此乃起重机与千斤顶之原理。
用提劲发劲时,以对方为重点,手或腕接触对方处为支点,以脚与腿为力点。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对方虽有大力,不足恃。一经接手,便可跌出寻丈外者,全凭杠杆之作用。虽接之以手,而发劲之力点在乎脚。可谓精妙绝伦矣。不独事半功倍,极其至者,虽千百倍,尤未可限量也。
太极拳运劲与力学,丝丝入扣,发乎自然。从来太极拳原理,不易了悟,以至尽人发生疑义,今以力学释之,太极拳虽导原于哲学,且可证之于科学也。然运劲与物理学说.在太极拳上,乃高深之研究。不过太极拳有体斯有用,如不能用,则体亦不足言矣。
敬按:俗语云:“既说破,要跳过。”如何练拳,方能达到极柔软之体,技艺精纯之体,学者三思。
《养生全真》《益脏腑》《起肺疾》
在《养生全真》《益脏腑》《起肺疾》三篇中,作者说,太极拳本是气功,是积气之功,也是养气之功。如能行坐处卧,言笑饮食之际,皆运用养气之功,则随时皆在运用太极拳。养生以气为主。“内练一口气”.就说明内家拳尚气。气能沉丹由则气壮,气壮则血盛,气血壮盛,则有裨益于脏腑大矣。气能沉丹田,每一呼吸,则脏腑俱能松动,随呼吸而开合,助之以运动之方,则宗筋日强,湿热外泄,健康自然日渐增加。太极拳之裨益于脏腑,无他,不于外之是务,而惟内之是求,尚气而已。
太极拳对肺病有特效,其理由如下:
(一)肺病者十之六七,起于肾亏,肾为肺之子,病肺者,每每当补肾。而太极拳以气沉丹田,原为固肾之不二法门。肾气既固,则肺气渐复。
(二)亦有因脾虚而致肺病者,脾为肺之母,气沉丹田,则脾胃功能加强,消化好、营养足,故有裨益于肺。
(三)久咳不已,肺气大亏,以致肺萎成痨者,气沉丹田则气积,而肺气亦充满矣。佐之以至柔至缓至轻至微之运动,而使肺部渐开渐合,则肺不萎。肺不萎,则有生机存焉,可以推陈而致新。
是谓之有特效,乃万古不磨之确论。
敬按:今之病肺者,西医有链霉素等特效药治之。倘医不逾时,调理得当,一般都疗效满意。而几十年前,医生面对此疾,均束手无策。可作者是回春妙手,且以自己曾有病肺之经历,对此病有独特的研究,竟然用中医药治好了不少病者,书中有名有姓,病例不少。可见中医对肺病并非真无法可想。
《别程序》
《别程序》篇中,作者述太极拳之进程,分为天地人三阶。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人阶即练肢体之松柔。一般是先求上肢橙柔,次求下肢松柔,再求躯干之松柔。先易后难。地阶开关达节,指练气先从气沉丹田,到丹田积气之后、自然下达涌泉,上达劳官。到任脉气满,与静功一样,可以自然地通三关。
敬按:人的体质、气质千差万别,并非每一个人都一定能通三关。亦有学拳数周,即通三关者。
天阶即练神经触觉,劲与力大异,近世学者,盲从至死,不知劲之为用,可为浩叹。惟柔乃能与对手粘连相随。能粘连,则我之气与彼气相接触,欲测其气之动静,故日听。懂劲与昕劲有深浅精粗之别。气至化境,而进乎精神之作用,所谓无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气已随之。气能运身,不待动心,而神可以挟气而行,是为神力。亦可谓之神速。谓太极拳到高深境界,轻与快耳。
《述口诀》
《述口诀》一篇中,作者说,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而不传,以致每每失其真传。今曼青之受于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十余年来,每欲笔之于书,又恐传非其人,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尚希世之贤哲龚豪,有以参证而广大之,使人人皆能祛’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日,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
四、曰虚灵顶劲。即顶劲虚灵耳。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喻腰,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六、曰似拉锯之揽雀尾。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此理在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曰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力推来时,则我亦先之以力拉回,彼拉去时,我亦先之以推送之去。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肉架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
九、曰能发劲。劲由于筋,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何为发劲?做箭似的。发劲之法,要得机得势,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问,因彼之欲进,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于我,是为得势。脚腿腰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是身不散乱,方可命中。
十、盘架子,要中正均匀。此中正均匀,看似平淡,却极难能。
十一、曰须认真。棚搬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拥不要拥到人家身上去,搌不要掘到自己身上来。按与挤皆不可失却中定。这是真的,否则便是假的。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后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如牛重千斤,绳重四两.牵之以其处、以其道,则可使之左右如意。如牵其角、其腿,不行也。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变化生矣。
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于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传。幸世之同仁共勉之。
最后,有作者之古诗一首,抄以作结。
《体用歌》
太极拳,十三式,妙在二气分阴阳,化生千亿归抱一。归抱一,太极拳,两仪四象浑无边,御风何似顶头悬。我有一转语,今为知者吐,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体用相间岂有他,浩然气能行乎手,棚捋挤按采咧肘靠进退顾盼定,不化自化走自走。足欲向前先挫后,身似行云打手全用手;浑身是手手非手,但须方寸随时守所守。
(著者:永嘉郑曼青)
练功架时,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二句要论,尤须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只许放在一只脚上。主宰于腰,不独手与脚要随腰转动,自颠顶及踵与眼神,皆须随腰转动,故相传所谓“练太极拳不动手”,即是谓手足不能自动,惟腰为主。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此二语不可忽视。顶头倘有摆动,秘传所谓“虽练三十年不得成功”。然尾闾不得中正,神亦不能贯顶。顶头悬者,正犹总其发若辫子,悬于梁上之意耳。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如无虚实,即无阴阳。无阴阳,便非太极。如两手必分阴阳,阴阳便是虚实。两脚亦然。惟左手必与右脚相合,右手必与左脚相合,因系同一交*神经故耳。此为左右上下手足之分虚实也。所谓“总此一虚实”者,即其根在脚,将全身重量必须放在一只脚上。若两脚同时用力,便是双重。双重即如少林拳马步,此为太极拳最忌之大病也。切记!切记!
“周身节节贯串”,则气可以通矣。气通不独于体有裨,于用亦大有益。发劲提放,尤赖节节贯串,方能达力学杠杆之作用。不然则枝枝节节,散漫而不能应心听用矣。
“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互相鼓荡。余曾发明陆地游泳一说,见拙著《十三篇》,即以空气比水而已,渐渐觉往来回漩,却有压力,久之愈觉压力甚大。此即所谓“虚则实之”。然若与有大力之人较手,则反视若与空气相搏,此所谓“实则虚之”。能是,可得妙用无穷矣。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此得体用兼赅之妙。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可使色不变、目不瞬者,以其内固精神,而有不动心之修养,此即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气”之作用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太极拳原为十三式长拳,喻其动荡滔滔不绝也。动者必有主力,以致推动,如火车、汽车、电车然,是运之而后动也。动之余力回荡,《易》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亦犹动荡也。是以动余必有其荡,荡之未定,复续之以动,周而复始,永无间断。故太极拳虽止为十三式,而谓为长拳,其意在此。正犹长江大海之滔滔不绝,亦即《易》之所谓摩荡之旨。此即天地阴阳之动荡,亦无已期耳。非谓功架之长短,倘功架增至万式,犹区区耳,不足称滔滔不绝也。此即喻其绵绵不断而已。
“心为令”三字,乃太极拳唯一之要诀。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于以推动矣。然手足决不可自动,非待腰能便利从心之后,手足方得随腰而动。是之谓太极拳不动手,且足亦不自动,故太极拳之动作,真所谓“牵动一发,则全身俱动”。学者其体验之,自有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