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知道“握手楼”,是因为广州疫情的康乐村。 两栋楼的楼间距特别近,有的不到一米,打开窗户甚至能跟对面楼上的人握个手,所以叫“握手楼”。 广州有很多城中村,城中村有很多握手楼,握手楼里住着很多人。当初康乐村疫情防控难度很大,主要是因为这里的人员密度太大了,不好排查,也不好隔离防止感染。 上面是通过看新闻形成的对握手楼的认知。 当我自己亲眼看到握手楼的时候,发现新闻中握手楼的照片和文字都太苍白无力,它们无法描述我深处握手楼的压迫感,和迫切想要离开这里的欲望。 分 割 线 一、住在握手楼也是一种生活 第一次看到握手楼是在晚上,刚下过雨,地面又脏又乱还有积水;楼道之间的灯光线很暗,路两边有商贩也有门店,很多人在一楼的房间里吃饭,一份肠粉,或者沙县小吃。这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一直以为喜欢自然的东西是我们的天性,比如阳光、绿树和流水;可是社会机器剥夺了我们享受这些的权利,或者说我们为了得到生活,不得不放弃了这些东西。在握手楼住着的,可能是外来务工人员或者大学毕业生,他们工资不高,在小区住租金太贵了,于是握手楼为他们提供了“蜗居”的空间。 城中村是城市外延扩张的产物,在广东,城中村最早出现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大城市,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中村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下图知乎上广州11个区城中村的数据,2022年广州有接近300个城中村,白云区和番禺区最多。 从白云机场去市里的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城中村的楼房,有的楼间距都很窄。 那一栋栋房子样式通常不一样,不像规划的小区那样整齐划一,它们可能是不同的房东盖的。从外面看,在蓝天绿树的衬托下,这些房子还挺好看;可是,如果我们住在里面,甚至住在一年到头都看不到阳光的房间里,心理会有什么变化呢。 每到冬天,老家的老头老太太都会窝在墙角晒太阳;就算在老年公寓里,也是可以看到阳光的。 可是在握手楼,楼跟楼之间挨得太近了,阳光被遮挡住了无法照到房间里。站在楼层之间的地面上,抬头向上看,只能看到一线蓝天。只要走出那条巷那栋楼,我们就能看到蓝蓝的天空;但是在家里拉开窗帘就有阳光洒进来的生活,与很多人无缘。 握手楼的照片我没拍。 真实的生活看上去没有美感,跟岁月静好毫无关系。可是大家都在努力生活着。 分 割 线 广州是一个分层很明显的城市,出了握手楼就能看到大平层小区,对比特别明显。小区里蓝天白云椰子树,住着舒服,环境也漂亮。可是超过5万块钱的房价,蜗居在握手楼的人就算奋斗一辈子,可能也买不起。 早上8点多会有很多年轻人从城中村出来,挤地铁去办公楼上班;晚上天黑了再回家。对他们来说,租的房子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而已。 可是,如果年轻人从毕业以后就努力工作,努力了很多年,在他们工作的城市依旧买不起一套房子,或者掏空父辈的家底才能买到房子,那么,这个城市给年轻人的归属感,在哪里? 从另一个角度看,广州也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在这里住得起。 城中村的租金不高,有的地方不到2000块钱就能租到一室一厅,这样的租金在小区里面只能跟别人合租,空间也很小;运气好的话,在城中村也能租到有阳光照进来、比较舒服的房子。 原来到广州深圳,常规流程都是住酒店、到企业、逛景点;可是就跟人一样,他会有很多副面孔,一个城市也会有很多副面孔。 我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取决于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城市的哪一面。广州有小蛮腰的那一面,也有城中村的那一面;不管我们看到的面孔是否美好,它都是真实存在的。 每个住在城中村的人,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 这里有开饭馆的,有卖凉茶的,有卖肠粉的、卖炸货的,还有很多沙县小吃店。疫情刚放开的时候,你猜哪些店的客流量最多?是正规整齐的饭馆吗?不是。那些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客单价15块钱左右的店铺,人最多。 或许这些人的归属感在老家,他们从来都没想过要在广州扎根;广州是他们赚钱再把钱寄回老家的地方。广州是打工的地方,不是生活的地方。 分 割 线 要想了解一个城市,就去看这个城市的人住在哪里,不同的房价区域住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多少。这样做可以避免片面认识某个城市。真实的城市生活既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也有蜗居灰暗隐忍苟且。 那天在沙面岛看到很多漂亮的洋房,像上海外滩,也像青岛的八大关。我还看到这里有些小区都住着人。当时就在想,什么样的人家才能住在这样舒适的房子里呢~~~ 每个人的出生都不是由自己决定。 但是,不论人生境遇如何,都不要被外物所累,不要困在自己的身体里,不要困在追逐物质里。 那天在新闻看到一张图片,一个过世的老人在急诊室里,被装在黄色袋子里就拉走了。人走了,什么都没了,什么都带不去。 所以,对我们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不多。想明白什么最重要,其它的都无所谓了。想做什么就去做,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勇气。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