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方亦飞||解读娲皇(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3-01-03 发布于福建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解读娲皇
文/方亦飞


初夏时节,风和日丽,走在天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佳人,在水一方。”相识天水、这座千年前被称为秦州的这片天地,是在风情万种的《诗经》风韵里。
走在籍河之边后,坐在“羲皇故里”、天水西关伏羲路边的石板阶级上,身后就是临街而建、刚刚游览了的伏羲庙。伏羲庙,原称太昊宫,祭祀中华民族先祖“三皇”之一、伏羲的庙宇: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庄严宏伟。
时值天水每年祭祀羲皇的前夕,隔西关上街的广场,正在彩排庆典仪式。远远望去,那位与伏羲并肩而立的女子,是传说中伏羲的妻子——女娲!
女娲,中华上古神话中的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祖之一;风姓,又被后世尊称为娲皇,传说中的大地之母。相传女娲创造了万物,一日中七十变化,最让人记起的是女娲抟土造人与炼石补天!
神话给予人们以无限的想象,但神话来源于生活,创造了生活,超越了时空对话。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劳动创造世界,神话更多地反映了祖国上古文明时期劳动人民认识自然的过程。不难发现,神话故事有真实历史的反映,后经口口相传、加工、渲染,而成为了神话故事。
所以,神话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摇蓝,里面有文明的价值观,是中华古代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载体,还隐藏有中华民族洪荒起源、没有文字记录时代的史实。
而数千年传说中,娲皇“抟土造人与炼石补天”的神话,到底了隐藏了什么史实,可以解读吗?
今天的人们,当然不可能回到,或是模拟出万年前的中华大地,只能从神话故事与古籍中寻觅端倪,考虑古汉语中的字、词与今天的意思不完全相同,也不能一味的在文献中寻找。结合神话故事、文化、自然地理,去解读娲皇:
万年前,中华先祖当与大自然中的各类动物野兽为伴,生存环境极差,人口增长很难。为了族群的延续、扩大,可能有意识地开始对怀孕的女子、新生儿保护。
洪荒之时,那个年代的人肯定没有今天的你等有经验,能够依据生理期计算孕产的日期、提前八百天就去三甲医院预定产科VIP房的套餐服务,甚至乘机去美利坚产下婴儿而拥有他邦的邦籍。所以,原始时候的孕妇即使将要临盆生产了也不知道,为了每天的食粮,依然会外出采摘野果,甚至渔猎。那时人口极少,出门就是荒郊,如果没有人同行而是孕妇一个人外出,野兽、气候等不利因素,使得孕妇临产时于大人、小孩不知有多大的风险,肯定有不少的孕妇和新生儿死亡。聪明的女娲发现了这一影响族群人口增长的现象,而将怀有身孕的孕妇集中生活在一起,临产时有人照看、护理,极大地保证了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当时的人们或许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新生儿由女娲护理、接生后抱出,始有女娲造人的传言。造人不能凭空捏造,黄土高原地带有的是厚土,久而久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世。所谓“女娲造人”,其实是娲皇万年之前建立的“妇幼保健院”,女娲是保健院的董事长、兼产科主任医师与主治医师和护士,也就是民间所称的“接生婆”。
女娲补天的传说家喻户晓,多处有见证记载:亦飞多年前去到“雅雨、雅鱼、雅女”“三雅”之称的雅安,青衣江边上有一尊女娲补天的塑像。《淮南子》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开篇,描述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剩余一块未用,转世化身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
如果单纯从神话故事或是文献中,总不能设想娲皇驾驶宇宙飞船补天。“补天”,要找到补的“天”。天,当然就是人们看到的日月星晨的天际。但洪荒时代口口相传中的“天”,还有没有另外的意思或含义呢?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知道你等是不是只去了海外的维多利亚,到过皖、赣乡村的古寨不?如果到过古寨,你会看到过去江南的房屋大多有“天井”,是不是娲皇时代还没有屋顶、房顶的名字,而“天”,有“屋顶”的意思。所谓“补天”,其实就是建筑房屋。
还是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人口增加,在劳动中对自然的认识、创造能力增强!人们从大树之下,或是穴居的山洞中走出,开始有目的地建筑房屋。《淮南子》写道“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应该是砍树为柱,类同于今天高楼中浇筑多少标号的混凝土立柱。搭建房屋,以茅草、或是大的树叶盖在房顶防止漏雨。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可以从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得到启发,茅草、树叶自然在多雨的天气时会有漏雨,这个时候人们生火做饭时,地面上出现了今天所说的“陶片”。中华民族的先祖实在聪明,在生活中发现了陶片可以防水渗漏,便将陶片放在房顶漏雨的地方防止雨漏。而最原始的陶片,不是有意思烧制的,是生火做饭的副产品,灶堂柴火温度不高,原始的“陶片”自然就色彩不同,谓之“五色石”。
试想:洪荒时代从披风戴雨,先祖们开始有了房屋避风避雨,“四极正”的房屋建成,这不是将“天”补上了吗?
娲皇设计、施工了民用房屋建筑,制造了建筑材料,是当时建筑领域最权威的、类同于今天院士级的技术专家。娲皇又是教授级建筑设计师、工程师与建材专家,“五色石”是后世“秦砖汉瓦”最原始的雏形!
族群人口增长,到改善生存环境“有了小区”, 那个年代不可能“招商引资”,完全凭先祖在劳动生产、生活中认识自然并积累经验与创造。其时间跨度肯定不止是女娲一个人完成得了的,可能跨越了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年度,是实实在在的世纪性工程。现在看来简简单单的房屋,在那个年代,绝对与今天“比当年造原子弹还难” 的“芯片”还难以建筑,同样难于上青天。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不必否认炎黄子孙是在后来的工业文明中落后了。但是,工业化不是西方化,工业文明也不是西方文明。中华民族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将先祖的智慧、勤劳发杨光大,愚公移山,再次站在世界民族的前列!

 

                            2018年11月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