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讨论总是变成辩论对错的一场纷争之战?

 做快乐的小面包 2023-01-04 发布于天津

一个人或许能代表一个群体、一类人,但他永远不可能代表所有人。

但任何人只要想和平相处,越走越近的基础一定离不开尊重和理解。

-

01

-

我见过成功的人,也见过失败的人,他们都有个相似的曾经:经历过不如意的事。

很显然,成功的人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而失败的人,则会被许许多多的原因造就。

并不是努力了就能成功,但没有付出绝对会经历失败。

这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事,可它的前提也被很多东西限制,比如环境、规则、能力、时运等。

之所以会用成功与失败来开头,源自于今日上午的一个谈话会议。

我一直认为所有的输入都会得到知识,只要有反思,就一定能带来收获。

可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发表言论时,讨论变成了争辩,似乎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分辨什么是探讨,什么是争论,总是下意识地争取话语权。

一旦输出了观点,我们就会选择或者被迫选择一方落脚,然后用压倒或者被迫去压倒对方的方式进行下去。

最后的结局总是会不欢而散。

-

02

-

我和芳芳认识了将近四年,彼此会在节日送对方礼物,问候和聊天也是常态化,我们都将对方视为自己的好朋友,甚至是好闺蜜。

只是,每一次我们的探讨总会变成一较高下的辩论场。

她会说:“如果大环境好一些,我就会变得好一些。”

我会说:“大环境没办法改变的情况下,自己要做些改变。”

她会说:“人的决定总是被环境影响。”

我会说:“人的确会被环境影响,但我希望我不被环境影响。”

她会说:“你是觉得自己不会被环境影响吗?”

我会说:“不是,我只是觉得我们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然后话题开始带上批判的意味,夹杂着火药,朝对方进攻。

她说:“和你聊天真的好累,你和我聊天是不是也很累,我们总是在否定对方。”

我说:“我真的没有否定你,我说的都是我自己的感觉和我自己会做的选择,只是你看了我的话觉得我在否定你。”

她会觉得成功或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还是环境的给予,而我认为,环境只是一部分,自己的选择和做法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次的结果都是无语凝噎,事后再查无此事。

可那个结会系在两人心里的某个地方,一旦触碰便会引发大的波动。

比如吵架时翻得旧账,生气时内心的波涛。

我总是在思考,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

为什么探讨总是要上升到彼此的对错上?

这似乎是很多人聊天会面临的一个误区。

-

03

-

说错了?懒得解释了。

没觉得自己说错了,对方却生气了。

你说的我不赞同,我要输出我的观点,你却觉得我在跟你对立。

我说的你不认可,你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会觉得你在和我争吵。

以及完全不觉得自己伤害了对方,或者反而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对方却不自知。

沟通是一条很长的路,似乎没个尽头,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这个泥泞中。

我只能代表我,但我说话的时候,已经将对方纳入了我的范围之内。

还记得,那个已经确诊了中度抑郁的女孩,她问我:“为什么你总是想帮我解决问题,给我提解决办法。”

因为我希望你能健康,能开心的笑出来。

可是办法并非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或能做到的。

总是听到有人说:“我又不是你,当然做不到像你那样。”

这话确实很有道理,一个人永远只能代表自己,他的做法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解决自己的麻烦。

只是。

我想。

当我提出这个办法和建议的时候,是我自己所总结的经验。

我多希望它能帮助你或者你们。

却没想到,它或许根本不适用于你,或者你并不懂得它的使用方式。

但我依然希望你能实践一下,因为它是我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方式。

沟通是很难。

就像是爱总是那么无私,却又带着会伤人的尖刺。

它伤了你,也暖了你。

如果我们能用柔软去温暖对方,那就去做吧。

哪怕过程艰难,哪怕对方不太领情。

如果对方是真情实意的,就给他个机会吧。

哪怕那些刺有些硬。

无论是否有沟通的技巧,内心的爱是很难不通过语言表露出来的。

当你捕捉到时,就是宽容的时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