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脑血管医生:这3种“心脏病”,不要过度担心,更不要过度治疗

 lidayun 2023-01-04 发布于陕西

李阿姨原本是个开朗的人,平时没事都是笑呵呵的。去年她儿子结婚,今年又顺利地生了个漂亮的小孙女,李阿姨就更高兴了,在小区里来来去去,总能听到她开怀的笑声。可就是这么一个开心的人,最近一段时间却总是愁眉不展的。要好的老姐妹们向她询问,才知道是她几个月大的小孙女,体检时查出了先天性心脏早搏

“这么小的孩子,就得了心脏病。这长长的一辈子可怎么办啊?”李阿姨犯愁地说。旁边一位退休前在工厂医务室工作的周老师,应了出来:

“李大姐啊,这个事你还真不用担心。早搏可不是心脏病,你的孙女一定能健康长大的。”

周老师的话一出,不仅李阿姨不信,以为这只是宽慰她的虚话。一旁的其他人也纷纷议论起来,多数也是怀疑的态度。

“正规大医院里检查出来的,那还会有错?心脏病多危险啊,要是发作了可是急症。”李阿姨还是一副不相信的模样,满面愁容。

但事实上,有几种“心脏病”,确实不用过度担心,也不要过度治疗。

一、哪些人群易患心脏病?发作时如何自救?

作为人体内供血和供氧的器官,心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心脏出现问题,对于整个人体健康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在心脏各方面出现的异常,都可称之为“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在所有心脏异常中,既有心脏血管引起的疾病,也有心脏本身引发的疾病,以及瓣膜疾病、主动脉疾病等等,诸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等

心脏就好比是身体的发动机,如果动力不足,那么生命就会面临危机。我们平时不难在身边看到,一旦罹患心脏病的人,生活中就要处处小心,生活质量也要打个折扣。了解哪些人群更易患心脏病,就能在平时有针对性地对特定人群多加关注,早早预防了。

首先是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尤其是父母有心脏病的,那么下一代就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其中也分成直接遗传和间接遗传

比如下一代直接出现心脏异常,那这就是属于直接遗传间接遗传,则是把会导致心脏危险的一些因素遗传给下一代,比如把高脂血症、高血压、血糖异常等这些会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遗传给了子女的。打个比方——直接遗传,就是把“成品”遗传给了子女;间接遗传,就是把“原材料”给了子女。

其次,在出生以后,超重的儿童也易患心脏病。美国杜兰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脏动脉硬化等疾病并非一日造成的,这些心脏病患者中很多人都有一个超重的童年。肥胖导致成长期中对于心脏的负担过重,成年后的左心室发育较大,因此加重了罹患心脏病的危险。该项研究还发现,左心室肥大与高血压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然后是“三高”人群拥有更高的心脏异常风险。长期高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心脏压力过大,会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出现纤维化。长此以往引起左心室的肥厚和扩张,临床上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甚至出现心衰和严重的心率失常等症状。

如果是高血脂的患者,血液中过多的脂质会在器官产生沉淀,易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脉狭窄,导致冠心病;这些脂质还会使血液粘稠,血流减缓后在患者的心脑血管中产生堵塞,引起血栓,导致心肌梗死。

糖尿病则会使患者的血管病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梗和冠心病;高血糖还会令患者的自主神经病变,出现心动过速,后期还可能累及交感神经,导致心梗、心律失常,严重的还会引起心源性休克、心衰,直至猝死。

最后是喜欢抽烟喝酒的人群,也会增加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吸烟者本人和被动“吸烟”者都会受到损害。吸烟使前列环素释放减少,动脉壁上更易粘附聚集血小板;吸烟还会使患者的胆固醇出现异常,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而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作用于冠状动脉和心肌,导致吸烟者的动脉痉挛和心肌受损

而当酒精进入饮酒者的身体,就会刺激中枢神经出现亢奋的状态,使血流加速,刺激心脏,出现心动过速的情况。酒精也会直接损伤心肌,令心肌的收缩力下降,导致心律失常和房颤、心衰等症状,甚至触发心脏病患者的急性发作等等,所以如果是本来就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戒烟戒酒

此外,更年期女性也要当心心脏病的“造访”。一般来说,更年期是不会直接导致心脏病的,但随着激素,尤其是雌激素下降,会引起血脂与血压的异常,加速了动脉硬化的发展。而雌激素是能够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的,失去了这位“保镖”,心脏罹患冠心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心脏病作为一种易突发、抢救需分秒必争的疾病类型,能够掌握一些自救的方法,在关键时刻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那么当自己或家人突发心脏病时,应如何自救或施救呢?除了立即拔打120急救电话,还有下面几点要领要牢记。

如果是既往有室上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的患者,可先尝试用咳嗽、刺激咽喉壁来诱导恶心,用冷水洗脸,或在深呼吸后反复做屏气和呼气的动作冠心病患者突发心绞痛的,应迅速保持平静,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

最后,如果胸痛长时间持续,伴有猛烈出汗和濒死感,含化硝酸甘油也失效的,就需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此时务必要保持平卧,有条件的进行机械给氧,同时嚼服阿司匹林300mg,注意与120急救人员保持电话畅通,尽快送医。

看到这里,是否觉得心脏病都是异常凶险的疾病?其实也不尽然,就像上文中周老师告诉李阿姨的那样,像早搏这样的心脏异常就无需过度担心。除了早搏,下面几种“心脏病”也不需要担心,更不用过度治疗。

二、医生:这3种“心脏病”,不要过度担心,更不要过度治疗!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心脏病是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还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周期。但如果是下列几种“心脏病”,则无需过于担心,因为它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1、心脏早搏

先来说说李阿姨小孙女患有的“早搏”。事实上,临床中大多数早搏都是良性的,这一点通过动态心电图就可以直观地确认。如果早搏较少,甚至可以不做特殊处理

早搏又称期前收缩。虽然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是早搏的高发人群,但它也会发生在正常人身上。平时当人们因为其他疾病服用一些强心药、利尿剂时,也会诱发早搏的发生。

这类早搏平时毫无症状,就只在体检等一些检查中才会偶然被发现。所以对于没有其他心脏异常表现的人来说,早搏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2、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是由窦房结发出信号,刺激心脏规律跳动的节奏,正常是60到100次/分,当这一信号失去规律和整齐,就被称为“窦性心律不齐”。但即使这样,它也依然是正常且健康的心率

由于窦房结发出的信号受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控制,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心率就快迷走神经兴奋的时候,心律就慢白天清醒状态下,运动、激动、喝咖啡浓茶都会令交感神经兴奋;而晚上入睡后,心律就减慢了,所以窦性心律不齐是正常心律,不用特意治疗

3、心率过缓

关于心率过缓的问题,需要辩证地来看,如果心率只是稍微慢一些,对于心脏来说反而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单位时间内的心跳次数,称为“心率”。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到100次,如果低于每分钟60次,就算是“心率过缓”了。

一般来说,只要是经医生确认没有其他身体异常的前提下,静息时的心率在每分钟50次左右也是属于正常的。这种心率过缓往往是生理性的。比如像运动员和常年有锻炼习惯的人,心率就普遍会低于正常值

另外,当正常人在睡眠等静息状态下时,心率如果是平稳在每分种50次左右的,也属正常。以上这些情况都不是心脏病,无需担心和治疗。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是冠心病患者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降到了每分钟50次左右的话,只要是身体没有感觉不适和异常,那同样不用过于担心,尤其不要随意停药,那将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虽然以上这些症状都不是真正的“心脏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这样的幸运。我们在生活中还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注意,来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三、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脏病?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布报告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心脏病仍是对人类造成死亡威胁的“头号杀手”,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就成为了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的“健康头件事”。想要远离心脏病,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做起:

首先要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早睡早起的习惯,有条件的话中午还可以睡个午觉。熬夜是一件很“伤心”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心脏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仍在满负荷地工作,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

长期熬夜还会令生物钟紊乱,使内分沁失调,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心率的改变,严重的还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甚至是猝死的情况发生。

其次要合理饮食。生活中过多的油腻食物对心脑血管都不太“友好”,尤其是油炸食品,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过多食用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引发冠心病、心梗等疾病。

要想预防心脏病,除了要少吃油腻,还要坚持“三低”原则,即低脂、低热量和低胆固醇,多吃蔬果,少喝对心脏有刺激性、会引起亢奋的浓茶和浓咖啡等饮料,严格戒烟限酒

另外,要学会适量运动。平时要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相比无氧运动,有氧运动更加有利于维持心脏健康,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供氧、加速新陈代谢等,如持续时间较长的快走、慢跑、骑车和游泳等,都是不错的运动选择。

最后还要学会控制情绪。影视剧中常常会有受到冲击后心脏病发倒地的情节,事实上,除了忽然的打击,焦虑和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同样对心脏十分不利。比如人在生气时,身体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血压和心率升高、血管收缩,严重时会有冠状动脉供血受阻的风险,引起心脏病发。因此平时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合理调节情绪,别让自己被坏心情所“俘虏”。

四、总结

大家在听到“心脏病”三个字时往往会闻之色变,但并非所有的心脏异常都是“病”。多掌握一些心脑血管类的医学常识,懂得在生活中加以预防,出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求助,“小心预防、大胆生活”,保护好自己心脏的同时,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不要自己吓自己。

参考文献:

1、《超重儿童易患心脏病》.《中国社会医学杂志》.1998年第4期

2、《进入更年期的女性,更易罹患心脏病》.陆明华、刘加.《健康生活》.2013年第9期

3、《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脏病的发生》.代倩.《当代医学》.2010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