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河支流

 zqbxi 2023-01-04 发布于江西

基本情况

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江,流域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位于东经112°~121°,北纬31°~36°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通扬运河、如泰运河的东段与长江流域毗邻,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西段与黄河流域分界。

发源地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总落差200m。

分段

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km,地面落差178m,流域面积3.06万km²;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km,地面落差16m,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km²;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km,地面落差约6m,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46万km²。

主要河流

史灌河:为淮河南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安徽省金寨县西南,大别山之北麓,豫、皖两省交界的伏牛岭,流域面积6895km²,流域上游为山区中游属丘陵区,下游为平原;

淠(pì)河:古称沘(bǐ)水、白沙河,是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岳西县和金寨县境内的大别山北麓,全长253km,流域面积6000km²;

东淝(féi)河:古名淝(肥)水、东淝水,是淮河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大潜山北麓椿树岗,全长122km,平均比降0.3‰,流域面积4200km²;

池河:古称池水,淮河支流,源出定远县西北大金山东麓,全长245km,平均比降0.23‰,总流域面积为4215km²;

洪河:又名洪汝河,淮河支流, 源出伏牛山, 流经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北部边境,在洪河口入淮, 洪河全长455km, 流域面积为12303km²;

沙颍(yǐng)河:古称颍水,淮河的支流,发源於河南省登封县嵩山, 全长620km,流域面积36728km²;

西淝(féi)河:淮河北岸较大支流之一,原发源于河南省鹿邑县,1951年治理西淝河,将西淝河上游的清水河在王河口截源,经油洺河入涡河,此后西淝河起自王河口(亦有称淝河口),至入淮处,全程长151.5km,流域面积4066km²;

涡河:淮河中游左岸一条支流,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长380km,流域面积1.59万km²;

左支

汝水,源出今河南汝州伊阳县城西天息山,东南流过汝州城南,又南流径宝丰县城,北郏县城南,又南过南阳府界,至汝宁府,历西平、上蔡、汝阳、新蔡、真阳、息、固始诸县境,又至开封府襄城县城南,凡合数十水,东流入江,南凤阳府颍州朱皋镇,入于淮河。

汝水涨溢说        宋秦观

汝南风物甚美,但入夏以来,水潦为患,异时道路化为陂波,汝水涨溢,城堞危险,湿气薰蒸。殆与吴越间不异,郡人岁岁如此。《汉书》称:汝南有鸿隙陂,翟方进为相,始奏罢之,郡人怨甚。窃意,鸿隙陂者,非特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潴水处也,夫陂既废水无归宿,则自然散漫为害。又《水经》称: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枝左,别出一枝,又屈而东转南,形如垂瓠,故号悬瓠城。今汝水故道已亡,惟存别枝水,潦暴降则有泛溢之患,亦其势然也。在汉时为豫州刺史治之诸邑,皆春秋时,沈江道柏之国,事迹甚多,未暇为作记,无文字可检尔。

汝水部艺文二〈诗〉

汝河           元张政

湛湛清流九曲湾,深沉彻底似拖蓝。扁舟一叶无人系,风动横移向碧滩。

汝水拖蓝         明祝富

汝河环绕伊城流,天光云影共沉浮。风摇不定碧簟色,翠拖万顷玻璃秋。源头遥发天息山,古今不断声潺湲。我来无事发长啸,沦漪坐弄春苔斑。

汎汝水新涨        阎调羹

回首苍茫水气深,晚云容易结层阴。直虞城势馀三版,可识堤形筑万金。乘兴斗牛聊可犯,哀时璧马亦须沉。旧知汝水深通海,羌自明余蹈海心。

汝水秋风          马蕙

一带清溪绕故城,蒹葭淅沥动秋声。霞随孤鹜天边没,柳映残阳雨外明。红蓼岸平樵唱入,白蘋香散钓舟横。临流独爱清如许,何必桃源问渡情。

汝上有怀二首       方应选

故园日以疏,故人日以隔。奈此头上冠,负却山中屐。望望吴天遥,蘪芜春一碧。同心旷难期,异乡谁结客。二陆想平原,五湖招少伯。存者半参商,殁者成往昔。而我徒索居,流光坐愁惜。白云何处寻,桃花空脉脉。

其二

汝水清且纡,明霞生远空。何来得双鲤,溯自江之东。素书不盈尺,白雪满邮筒。经术彭宣老,清言徐稚雄。朱张故无恙,王杨激颓风。升沈各异趋,幽事总相同。蹇余周南留,天涯怜转蓬。延津会须合,长啸倚崆峒。

汝水部选句

唐刘禹锡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镇诗:遥望旌旗汝水头。

孟郊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诗:汝水无浊波,汝山饶奇石。

薛能蒙汝州任中丞寄书诗:舟浮汝水通淮去,雨出嵩峰到郡来。

瀍水《禹贡》豫州之瀍水。瀍水,源出今河南省河南府城西北谷城山,东流,合九眼泉水,至偃师县,入于洛。

修瀍水和平桥记略     明刘健

河南府城东门外,瀍水所经,岁久成巨沟焉。虽有桥以通往来,成坏不知其几。盖瀍水之流,褰裳可涉。而府城地势,北高南下。每当夏秋,雨积则潦水大至。及桂林刘公本来知府事,始易以石,积数年乃成,然病其为空太密,不能当潦水之怒。曾未踰年,而复坏,则其费不赀矣。令新昌何公鉴继之,乃会僚佐与谋曰:桥成而易坏,第作之者未得其道耳。其试以某意作之。遂令匠氏石其两岸,及底于其中,以大木作一空属之,以铁鳞比,然广视其沟而深过之。其上锢砖三重,然后平之以土石。自成化乙巳冬,至明年夏,仅三时而成,视前费,不及十之一,而深广坚朴,足垂永久。民始疑其疏,而终服其巧,无不颂其便焉。

主要湖泊

南湾湖:又称南湖,位于信阳市,素有“豫南明珠”的美称,是著名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景区由南湾湖和南湾国家森林公园组成,森林面积2180公顷,水域面积80km²,东有隐贤寺,西有蜈蚣岭,南有龙潭瀑布,北有渡口码头;

洪泽湖:淮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它承转淮河上中游约16万km²的来水,在12.5m水位时,水面面积2069km²、蓄水量31亿 m³,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

高邮湖:又称璧瓦湖,是中国江苏省第三大湖。水域总面积为760.67km²,水位5.55m时,水面积648km²、苇滩和堤坝面积112.67km²,为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

宝应湖:宝应湖位于盐(城)金(湖)公路西不远处,属浅水、封闭型湖泊;

城东湖:位于淮河右岸,地形狭长,东西平均宽度5~6km,南北平均长度30km,面积约180km²。

地貌特征

淮河流域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的前缘和第三阶梯上,地形总趋势是西高东低。淮河以北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淮南山丘区和沂、沭、泗山丘区分别向北、向南倾斜。根据地势和海拔高程,其西、南、东北部为山区和丘陵区,其余为平原、湖泊和洼地。山区面积为3.82万km²,丘陵区为4.81万km²,平原区为14.77万km²,湖泊洼地为3.6万km²。淮河流域地貌复杂多样、层次分明,东北部为鲁中南断块山地,西部和南部是山地和丘陵,中部为黄淮冲积、洪积、湖积、海积平原。

气候特征

淮河流域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因受季风交替影响,时冷时热;夏季西南气流与东南季风活跃,气温高、降水多;秋季天高气爽,多晴天;冬季受干冷的西北气流控制,常有冷空气侵入,气温低,降水少。流域年平均气温13.2~15.7℃,气温南高北低,气温年均差25.1~28.8℃。年均相对湿度66%~81%,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流域无霜期为200~220天。流域年平均日照时数1990~2650小时,从东北部向西南部逐渐减少。

水文特征

淮河干流全长约为1000km,流域面积约为27万km²,其中沂沭泗流域面积约为8万km²。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21亿 m³,其中淮河水系453亿 m³,沂沭泗水系168亿 m³。平均年径流深约231mm,其中淮河水系为238mm,沂沭泗水系为215mm。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

南北“界河”——淮河

我国划分的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中国四大地理分区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淮河,一条并不起眼的河,却是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

淮河流域(来源:网络)

地理的分界线

淮河,中国南北地理环境的分界线。中国气候划分,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淮河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

中国气候类型

淮河两岸的温度带也不同,淮河北岸属于暖温带,淮河南岸属于亚热带.

中国温度带分布图

在干湿方面,淮河南边属于湿润区,淮河北边属于半湿润区。

中国干湿分布图

淮河南北两岸不同的自然环境使得生长的植被和种植的农作物也不尽相同。

淮河北岸的自然植被主要是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淮河南岸主要是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在中国南方,从淮河到福建等地,也能看到马尾松等常绿针叶林,这些针叶林大多数是解放后种植的人工林,不是自然植被。

中国自然植被分布图

中国耕地方面,淮河以北是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淮河以南是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为主耕地

此外,中国年降水量的800毫米分界线在秦岭—淮河附近。

中国年降水量图

中国一月平均气温的0℃等温线在秦岭—淮河附近。

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

南北王朝对峙

淮河不仅是地理环境上的分界线,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期,南北王朝对峙的前线。

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在淮河的支流淝水(今淮南市)爆发了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阻止了游牧民族继续南下,东晋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保障。

淝水之战

12世纪中叶,南宋与金经过多次的拉锯战后,南宋向金求和,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交岁币,双方以大散关—淮河为界。南宋与金的对峙形成。

南宋时期民族政权

南北气流碰撞

淮河正是由于处在中国南北交界,每年7-8月份,从南方来的携带大量水汽的暖空气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此交汇,降下大到暴雨,且持续时间较长。降雨集中,降水量可以达到淮河流域年降水量的一半。

此外,淮河全长才1000公里,上游落差较大,而中游落差才16米,两岸汇入的支流却很多。

因此,每年7-8年份是淮河防汛时期,防汛压力大。

淮河干流河床落差图

(来源:中国气象频道和凤凰网)

淮河流域支流多且长

每年淮河防汛中,王家坝闸是重中之重。

王家坝闸

王家坝闸位于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镇,是淮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建于1953年,是蒙洼行蓄洪区的主要控制工程,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担负保障淮河中下游安全的重任。

每年淮河汛期,王家坝闸的形势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

淮河防汛的焦点王家坝

古老又年轻的淮河

淮河干流流经淮南、蚌埠等大城市,其中淮南和蚌埠这两座城市是近代因矿产、交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相对较年轻,不过其境内的历史悠久,留下古老文化和古迹。古代的农耕文化和近现代的工业文明在此并存。

淮河沿岸主要城市(地图截图)

一黑一白的淮南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同意淮河南岸的寿县由六(lù)安市划到淮南市,从而结束了寿县和淮南两地关于“豆腐发源地”之争。

2014年(左)和2016年(右)的淮南地图(来源:安徽省地图截图)

豆腐(来源:网络)

豆腐相传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无意中发明的,当时的淮南国都城在寿春(今寿县)。而今天的淮南市区是在田家庵、蔡家岗和谢家集等地,因为近代发现特大型煤矿,大规模开采而设市。

淮南地下机械化采煤(来源:淮南新闻网)

所以,淮南的特色有“一黑(煤炭)一白(豆腐)”之说。

寿县古城有两千年历史的,战国时期楚国最后的都城。

寿县古城(来源:网络)

战国后期楚国迁都(来源:世界历史图集截图)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入楚都郢城(今荆州),屈原闻讯投汨(mì)罗江自尽。楚国往东迁都,屡次东迁后,最后迁都到寿春(今寿县)。前223年,秦将王翦在此地灭了楚国。

寿县境内的芍陂(què bēi),又称安丰塘,相传是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

年轻又古老的蚌埠

蚌埠原本是凤阳县下面的一个小村庄,因采珠而得名。

20世纪处,津浦铁路(天津-南京浦口,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津浦铁路延伸更名为京沪铁路)在这里架桥过淮河,铁路沟通南北,蚌埠由小村庄发展成大城市。

脱离凤阳县,成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蚌埠水陆交通发达,蚌埠港是淮河第一大港。

蚌埠淮河铁路大桥(来源:搜狐旅游)

蚌埠境内的涂山,相传远古时期大禹路过这里,娶涂山氏女为妻,生启。禹一心忙着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建立王权之后,曾在涂山会各部落,史称“涂山之会”。

建于西汉时期的禹王宫

淮河的治理

淮河和黄河一样,一方面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多灾的河,两岸的民众深受其害。

宋朝以前,淮河是直接流入海洋的,淮河形势相对平稳。

1128年,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宋朝的官吏掘开黄河南堤,咆哮的洪水如同猛兽一样,吞噬了的淮河流域广大平原地区。往后不久,黄河改道,夺取了淮河的入海河道。

淮河改道图

由于黄河的河床比淮河高,淮河无法和黄河共用河道。淮河失去了入海道,河水向盱眙等地的小湖泊及洼地漫灌,逐渐形成了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

清朝前期的黄河和淮河

淮河的河水从洪泽湖沿着小河道向南流入长江,这些河道本来浅窄,根本无法承担淮河雨季流量,因此淮河时常发生洪灾。

当时有“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之说,两岸人民饱受其害。

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从山东省流入渤海。但淮河的洪水依旧威胁淮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国家立即开展淮河治理,毛泽东先后多次对淮河治理作重要批示,并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50年代淮河治理的老照片(来源:网络)

1952年发行的纪念淮河治理的邮票(来源:网络)

党和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王家坝闸等防汛工程,开凿了淮河流入黄海的苏北灌溉总渠等河道。

现在淮河的河水一部分经过苏北灌溉总渠河道入黄海,一部分流入长江,这一点淮河与其他入海河流有很大不同。

同时为了更好的管理淮河上的洪泽湖,1955年国家将安徽省的泗洪县和盱眙县划到江苏省,作为交换,将江苏省的砀山县和萧县划给安徽省。从此安徽省与山东省接壤。

清朝安徽地图(上)和新中国时期安徽地图(下)

淮河可能不再是“界河”

随着全球变暖,一月的0℃等温线不断地往北移。

如果全球各国不携起手来遏制全球变暖,变暖带来的气候改变将使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将不在秦岭—淮河沿线,将北移到黄河,甚至更北的地方。淮河将不再是南方和北方的“界河”。

从地理的角度解读江淮地区的历史人文

写完南阳盆地跟江汉平原,接下来就该写东边的江淮地区了,这块儿地方有点儿不太好说,因为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中,山脉的存在其实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在山形水势中,山地的存在可以说是最为稳定的,而相比之下,水势的变化则要复杂的多,尤其是在河网纵横的江淮地区就更是如此了,但这并非说江淮是一个说不清的地方,事实上没有什么地方是说不清的,只不过有点小曲好唱口难开而已。

大别山隔离江汉、江淮两大区域

江淮地区的地理位置

江淮地区顾名思义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大别山隔离出了江、淮两水以及江汉、江淮两大区域,东部数百公里的海岸线则像是一道海上长城,看起来这里同样是一个封闭的地理单元。

淮西丘陵与淮东平原

江淮地区并非完全是一片平原,它的西部是大别山的延伸区域,散布着大量低海拔的丘陵,这片西起大别山,向东一直延伸到洪泽湖与南京之间的广大区域,我们称之为淮西丘陵或者江淮丘陵;而远离大别山的淮东部分则是一片标准的平原地带,这种地形上的差异使得淮东平原在水系结构上呈现出了极端不稳定的状态,洪泽湖的出现,淮河入海水道的变迁以及运河的修建,都是这种特质的具体体现。

黄河夺淮入海

黄河夺淮入海 江淮风光不再

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百姓无不受黄患之苦,到了南宋一朝黄河之水更是被卷入了战争当中,成为了攻击对手的武器,中原罹难、皇室南迁,黄河南流的时代全面开启。

黄河南侵的历史对淮河水系的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左岸的一级支流都曾经被迫接受过黄河之水,最终黄河选择的夺淮入口是泗水与淮河相接的地方,自此,淮河水道被占,使得原本分布于淮河中下游的一些小型湖泊,在黄、淮两水的共同作用下,连片形成了一个面积仅次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的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再加上淮西地区合肥以南的巢湖,五湖四海正式形成,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洪泽湖和淮河也都被迫成为了黄河水系的一部分。

上面提到的泗水是淮河以北最大、最重要的支流,是淮北东部地区唯一的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当年吴国跟楚国就曾先后沿着泗水河道北上争霸,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也充分利用了此河道。

鉴于黄河下游所包裹的巨大的含沙量,因此,但凡被黄河长时间占用过的河道,都逃脱不了河床被抬高的命运,“地上之河”实至名归,当淮河水道被泥沙淤塞的差不多的时候,黄河又一次通过决口的方式改道北流,这种现象就跟诅咒一样成为了黄河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在黄河自主结束南流、重新在山东东营入海之后,因为下游被抬高的淮河河道,使得淮河再也无力打通出海通道,失去了出海口的淮河只能将洪泽湖当成了最后的归宿,吴王夫差曾经打通了沟通江淮的邗沟,这段河道后来也变成了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在淮河之水没有办法向东流入大海之后,就是通过这段运河将淮河之水导入长江的。

淮河之水最终注入了长江,但淮河下游地区因为失去了上游来水的补给而陷入了缺水的境地,新中国成立之后,战天斗地的中国人民,再一次以运河的形式挖通了苏北灌溉总渠的淮河入海通道,进一步疏导淮河之水,尽管如此,一多半的淮河水还是依然由长江入海的。

“长江两岸种大米,淮河两岸米麦丰”,不南不北、四季分明的淮河两岸在黄河夺淮之后是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可谓受尽磨难,“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就这样伴随着淮河之水一路悲歌南去,再也不复返了。

江淮地区的战略位置

江淮地区的战略价值

“守江必守淮”,这已经是一句流传了数千年的古训了,而历史也无数次地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那么为什么守江就必须要守淮呢?淮河落差极小,水流和缓、温婉秀丽,丝毫没有一点儿“滚滚长江东逝水”之感,要说险,淮河的防御作用实在是不值一提,长江才是真正交通上的天堑。

但是很少有南方政权会把战场放到自己的家门口,尤其是对于一个偏安政权来说,如果能够将防线稳定在淮河一线的话,进可保留北伐中原的希望,退可让自己在长江中下游的核心区处于大后方的位置,这就好比偏居于四川盆地的蜀汉政权,不会把自己的防线放到剑门关,而是推进至汉中平原是一样的道理,淮河防线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纵观整个封建时代,矛盾的焦点基本都在南北之间,每在江山易代之际,整个中华大地轰轰烈烈的主战场只有三处:西部的汉中平原、中部的南阳盆地以及东边的江淮地区,其中汉中跟南阳两道防线,对于定都于江东的偏安政权来说,它们的位置的确是偏了些,不似江淮地区那样背靠权力中枢直接与中原地区对接,因此江淮防线往往都是南北双方争夺最为激烈的区域,伏尸百万、人头滚滚、日月暗淡、天地同悲。

淮东、淮西地形特点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淮西、淮东的地理特点:上面我们提到过,江淮地区从地形上被分为淮西丘陵跟淮东平原两大部分,对于淮东这片大平原来说,最广为人知的恐怕就数分布在淮东数百公里海岸线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盐场了,由此诞生出来的两淮盐商更是一度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集富足、荣耀于一身,盛极一时,而扬州即是这两淮盐业的中心所在,正所谓“东南繁华扬州起,扬州繁华以盐盛”,盐兴城兴、盐衰城衰,它不仅是大清户部的胆,更是乾隆爷的心头肉。

事实上,放眼整个淮东地区也就是这座扬州城,这个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能够两千多年如一日地保持战略枢纽地位,而淮东地区的其他城市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却并不显著,其中也包括淮河岸边的淮安,这个淮河与运河交汇的地方,虽然曾经一度占据了江苏航运的半壁江山,但淮东平原整体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足以令每一个北方政权望而却步。

江淮地区的防御重心

所以,江淮地区真正的防御重点是在淮西丘陵,这些丘陵跟北方巍峨险峻的山脉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它们是如此的小以至于我们今天在地形图上都看不清它们最基本的轮廓,不过虽然这些所谓的山体只能算做是一些小丘陵,但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存在,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之前说过,山脉的存在是可以增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抗打击能力的,对于一座城市也一样。

基于此种地形,淮西的城市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地理特点,那就是依山傍水,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山可依的城市,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历史传承上,总体都要比那些无山可依的城市更加的稳定,淮西因此也以其位置和地形的原因,往往在南北博弈当中被视为胜负的关键所在,因为对于北方政权来说,如果能够控制地形复杂的淮西地区,那么接下来再去面对那片无山可依的淮东地区的时候,势必成猛虎下山之势,摧枯拉朽、势不可挡。

江淮的防御重点在淮西

淮西的防御重点在寿春,即今天的淮南寿县,一方面是因为寿春更加地靠近中原,无论是从洛阳、开封或者许昌都可以顺颖水而下直达寿春。

另一方面是从春秋时期开始,这里就已经挖通了横贯江淮地区的南北航运通道,即从寿春沿着淝水到达合肥,然后进入巢湖再转濡须水直达长江岸边,便捷的水运交通使得寿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度成为了南北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中心,淮河北岸的支流不少,但是真正发挥战略节点作用的只有寿春。

关于寿春这个地方估计好多人都不会陌生,这里是楚国东迁之后的最后一个都城,今天的寿春人,仍然为自己的城市曾经是楚国的国都而感到骄傲,作为楚国的都城,也让这座城市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那位令秦军闻风丧胆的楚军主帅项燕,在寿春城外给了扫荡六合的秦始皇最后一击,并在战死前的最后时刻发出了咒语般的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令人惊叹的是,当年这句震耳发聩的誓言竟奇迹般的让诅咒成为了现实,后来的项羽的确是一代了不起的雄主,力拔山兮、三年灭秦都足以让他名扬天下,流芳百世万世,但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当项羽垓下被困再次来到长江岸边之时,身边已无一兵一卒,八千江东子弟打天下,如今只剩下一人,如果项羽还有颜面再回到江东,那么他也就不是项羽了。

到了三国时期,淮南袁术就曾定都于寿春,在北有曹魏、南有孙吴的形势之下毅然称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笑话,相比之下,若干年后同样以淮西为根基之地的朱元璋就要审时度势的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使之得以逐鹿天下、开创大明盛世。

到了三国后期,在淮西以北全部失守于曹魏的情况之下,合肥就成了决定南北政权命运的战略枢纽,对于曹魏政权来说,拿下了合肥就等于打开了通往长江的大门,接下来就是渡江战役了,而渡江战役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悬念的,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孙吴政权曾经五次出濡须口,在淮西地区发动了以合肥为攻击目标的大规模战役,张辽威震逍遥津对于三国爱好者来说已经是再熟悉不过的故事了。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在中国历史后期、淮河岸边兴起的又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蚌埠,这是一座铁路拉来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是如此的年轻以至于许多人可能都不认识这两个字,蚌埠顾名思义:蚌是河蚌,埠就是码头,蚌埠你可以理解成是运送海鲜的一个码头,当晚清政府从天津把火车通到了南京,蚌埠才真正的声名鹊起,随着蚌埠火车站和淮河桥的建成,此后的百余年间,淮河桥便成为了老蚌埠人最难以忘却的记忆,正是这座桥,让蚌埠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变成了民国时代炙手可热的繁华大都会,除了铁路,靠近淮河的蚌埠也具备很强的水运能力,号称“千里淮河第一大港”,由于位于水旱运输的交汇之处,民国时期的蚌埠可以与徐州齐名、比合肥更加的抢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