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金匮要略,认识鼻塞 2023-01-04 15:55甘肃助理工程师,赵海东, 鼻塞是一种症状,与清涕直流是个对立状态,鼻塞和清涕直流都是非健康状态,只有鼻息清晰均匀为健康状态。对鼻塞症状的探索和研究,《金匮要略》达到了巅峰之笔,自来受到大家关注与重视。 《金匮要略》有云,“湿家,病有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说的就是鼻塞地调理方法和副症。
医圣智慧大开,说话言简意赅,不过五十字,就把鼻塞的来龙去脉和治疗思路交代的清清楚楚,唯一遗憾的是,这儿没有用药,原因在,鼻塞是个层次性概念,轻微者水菖蒲打粉内喷即可,重者需要矾石与麝香打粉内喷,传统医学很讲究个体差异性。 鼻塞是一种现象,有内因,也有外因,一般来说,寒湿喜欢就下,并不容易发生在头部,所以,《金匮要略》交代的很清楚,“病身疼发热”,就说明,这个鼻塞是感冒引起的一种现象,是感冒发热就腹部的湿气带到了鼻子至额头部位。 鼻塞不难治疗,难就难在认识上,传统医学调理鼻塞,划不了十块钱,治疗时会不停打喷嚏,患者不会接受,而现代医学选择了手术,虽然没有疼痛,又得不到根治,所以,医学进入了瓶颈期,如同孕妇为了避免疼痛,都选择了剖腹产,造成青少年肺部疾病越来越多一样。
《李今庸讲金匮要略》李今庸,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自学时数〕9学时 〔面授时数〕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外感痉病的脉证和刚痉、柔痉的证治区别。 2.掌握湿邪的特性和湿病的辨证施治以及其治疗上的禁忌。 3.掌握中暍的病证和治疗,并了解治疗中的禁忌。 4.熟悉暍病兼湿的证治。 5.掌握第一、二、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 六等条和第七条的上半条。 6.熟悉第十八、十九、二十五、二十七等条。 7.了解第三、四、五、六、八、十、十五、十六、十七等条和第七条的下半条。
概述 本篇论述了痉病、湿病、暍病三种疾病。痉病以“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等为主要证候,脉象沉紧弦直。如表实无汗者为刚痉,治以葛根汤;表虚有汗者为柔痉,治以栝蒌桂枝汤。如表证已罢,风燥盛极,则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为治。湿病的主要证候为“骨节疼烦”或“一身尽痛,发热”,“小便不利”等,治疗原则取”微微似欲汗”,表实无汗者,以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等方为治;表虚汗出者,以防己黄耆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方为治。暍病乃伤暑邪而成,其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汗出而渴,小便已洒洒然毛耸,身重,小有劳即热而喘喝,治以清热益气生津,用白虎加人参汤;其挟水湿为病而致一身见肿者,以一物瓜蒂汤行湿为治。 (1)太阳病:是为外在之邪气犯于太阳之经所致。 (2)发热汗出,……柔痉:经气与邪气相争,则发热;风邪外感,卫伤表虚,腠理疏松,则汗出、恶寒。“不”字为衍文,当删。 上述之证候是为柔痉之病,汗出是其特征。 〔临证意义〕同第一条一样,除了条文所述的证候以外,临床上还有头项强痛,身疼腰疼,口噤,角弓反张等证。所不同的是,第一条论述的是刚痉,临床上以无汗为其特征;而本条所论的是柔痉,临床上以汗出为其特征,所以临床辨证时,当分清刚痉和柔痉的区别,前者为太阳表实之刚痉,后者为太阳表虚之柔痉。 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1),名曰痉,为难治(2)。 〔讲解〕本条以脉证说明痉病的预后。 (1)太阳病,……细者:邪气犯表,则太阳为病,发热是为太阳病见证之一。病痉,则脉一般当见沉紧弦直,今反而现出沉细脉象,是为气血不足,无力抗病。 (2)为难治:由于正不胜邪,所以难治。 四、太阳病,发汗太多(1),因致痉(2)。 〔讲解〕本条说明太阳病发汗不可太过,否则容易导致痉病。 (1)太阳病,发汗太多:太阳病,病在表,以法当汗解,但不可以太过。因为人身之汗是以津液为基础,发汗太多,伤津耗液是其必然。 (2)因致痉:津液受伤,不能濡养筋脉,筋脉失去濡润,就会发生筋脉挛急的痉病。发汗太过,伤津耗液是因,致痉是果。 五、夫风病(1)下之则痉(2),复发汗,必拘急(3)。 〔讲解〕本条说明风病误下则成痉。 (1)风病:是指伤于风邪所导致的疾患。 (2)下之则痉:既然病证之因为风邪所引起,则治疗当以祛风。若误用下法,则易致阴液下夺,筋脉失其濡养而病痉。 (3)复发汗,必拘急:如果又发其汗,则津液外泄,筋脉不养,必定出现四肢筋脉强急拘挛的现象。 六、疮家(1)虽身疼痛,不可发汗(2),汗出则痉(3)。 〔讲解〕本条说明疮家发汗则病痉。 (1)疮家:指素患疮疡之人。 (2)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由于平素患有疮疡,经常流脓失血,脓血丢失过多,津液亏损而不足,虽有身体疼痛之表证,也不可发汗,发汗则伤津耗液。 (3)汗出则痉:疮家血损津亏,津血同源,若误发其汗,则犯”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戒,血燥筋急,成为痉病。 〔临证意义〕1)以上四、五、六三条,一为太阳病过汗;一为风病误下;一为疮家误汗,它们的发病过程虽然不同,但津伤液脱,血燥筋急而为痉病的病理机制却是一样的。这说明无论是何种病证,如果误治伤阴都有导致痉病的可能。 2)破伤风证,虽属疮家,但不因误汗而成痉,是疮家复感风邪,病毒深入经络所致,病情险恶。 七、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1),时头热(2),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3)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4)。发其汗已,其脉如蛇(5)。 〔讲解〕本条论述痉病的主要证候。 (1)病者身热足寒……恶寒:为太阳表证,是邪客于肌表,营卫之气失于和合所致。 (2)时头热:风为阳热之邪,其气上行主动,风邪伤卫,郁而化热,所以出现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等证。由于阳热之气上行而不下达,所以两足反寒。 (3)面赤目赤,……反张:邪气犯经,阻于筋脉,筋脉被邪所碍而不利所致。 以上所述的各种证候,均为风邪从外而感,太阳之经输不利所导致的。 (4)若发其汗者,……寒甚:此乃他病之文,错简至此,不释。 (5)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此两句,当移于下条之首,连下条读。 〔临证意义〕本条为痉病的主要证候,学习本篇各条均需联系本段条文读。 八、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讲解〕本条接上条“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读。然本条所述“腹胀大”为痉病”欲解”表现,于临床无征,于理亦难通,当阙以待考。 九、夫痉脉,按之紧如弦(1),直上下行(2)。 〔讲解〕本条指出痉病的主脉。 (1)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痉病为筋脉拘急挛强之病证,所以脉象也应出现与之相应的现象。按:此“按之”之“按”乃“举按寻”之“按”,指脉在沉分。所谓“紧如弦”,紧,状如转索,紧而有力;弦,状如弓弦,端直以长;如,应为“而”字。”紧而弦”为沉紧而弦硬,是劲急之象。 (2)直上下行:上,指寸部;下,指尺部,即紧弦之象从寸部到尺部同时显现。 沉紧弦直是为痉病的主脉,乃筋脉强急所致。 〔临证意义〕病在太阳,其脉或缓或紧而见浮,则为中风或者伤寒之病;其脉弦紧强直而见沉,正乃痉病无疑。 十、痉病有灸疮(1),难治(2)。 〔讲解〕本条论痉病有灸疮为难治。 (1)痉病有灸疮:为倒装句,应为“灸疮患痉病”。即先有灸疮之疾,而后患有痉病。灸疮,就是因灸所致的疮。 (2)难治:由于久患灸疮,脓液久亏,津血不足,不能濡筋,如果再患有痉病,势必阴更伤,血更枯,风燥筋急,病情严重。治疗时,扶正则碍邪,攻邪则伤正,所以说难治。 〔临证意义〕本条提示痉病有灸疮者,临床治疗当兼及灸疮之邪,佐以养血凉血。 十一、太阳病,其证备(1),身体强,几几然(2),脉反沉迟,此为痉(3),栝蒌桂枝汤主之(4)。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微取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讲解〕本条论述柔痉的脉证和方治。 (1)太阳病,其证备:是说太阳病的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等证俱备。 (2)身体强,几几然:身体强直而不柔和,不能俯仰自如,有如短羽之小鸟,欲飞却不能的样子,这是由于邪气阻滞太阳之经,经输不利的缘故。 (3)脉反沉迟,此为痉: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反见沉迟,是风燥邪气灼伤津液,以致荣卫之气流行不畅所致。兼见第七条上半条的证候,此为痉病。 (4)栝蒌桂枝汤主之:治以栝蒌桂枝汤,栝蒌根生津滋液,合桂枝汤解肌祛邪,以舒缓筋脉。 〔临证意义〕本条为柔痉的脉证方治,应与《伤寒论》太阳中风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区别。桂枝加葛根汤证是太阳中风,风邪阻滞经输为病,故以桂枝汤解肌祛风为主,配以葛根解肌发表、増升津液而舒缓经输;本条为柔痉,兼有本篇第七条上半条证候,是风燥邪气灼伤津液,筋脉无以濡养而强急,故以栝蒌根为主,生津液以养经脉,配以桂枝汤祛风散邪。另外,本条所述脉象,虽为沉迟,然沉迟之中必带弦紧之象。 十二、太阳病,无汗(1)而小便反少(2),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3),葛根汤主之(4)。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讲解〕本条论述欲作刚痉的证治。 (1)太阳病、无汗:邪气束表,腠理闭塞,则太阳病无汗,属太阳表实证。 (2)而小便反少:无汗,则水液下趋,必然小便多。今小便反少,则为体内的津液不足。 (3)气上冲胸,……刚痉:由于无汗,邪气不能外达;小便反少,里气不能宣行,如此则气机不能够通利,势必逆而上冲于胸中。邪气碍滞,筋脉不利,所以出现牙关紧闭而不能说话,表明痉病正欲发作。 (4)葛根汤主之:治疗当用葛根汤。葛根为君,输津滋筋以缓筋急;麻黄发表,开腠理之闭塞;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共奏输津发表,舒筋缓脉之效。 〔临证意义〕 1)本方证与栝蒌桂枝汤证同为太阳痉病之证,所不同的是本方证为太阳表实之欲作刚痉证,以无汗为辨,而栝蒌桂枝汤证为太阳表虚之柔痉证,以汗出为辨,临床上要予以区别之。 (2)本方葛根汤也见于《伤寒论讲解·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可以参看。 十三、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1),卧不着席,脚挛急(2),必齘齿(3),可与大承气汤(4)。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讲解〕本条论述刚痉急证的方治。 (1)痉为病,胸满口噤:痉病,胸部胀满,口噤,为邪热壅盛于胸中所致。 (2)卧不着席,脚挛急:邪热太盛,劫烁津液,津伤不能濡养筋脉,所以形成角弓反张,卧不着席,肢体拘挛的现象。 (3)必齘齿:手足阳明经入于上、下齿中,经热风动,故有口紧闭不开,锉磨齿牙等证出现。 (4)可与大承气汤:由于风燥过盛,阴液耗绝,病情较重,故用大承气汤泻其燥热之里实,存其真阴以治痉病。大承气汤,枳实、厚朴行气宽中泻满;芒硝、大黄咸苦而寒,软坚攻热,使实热之邪从下而解。此为泻热通腑、急下存阴之法。“可与”,示意医者应用本方时,可酌情变化投之。 〔临证意义〕 1)本条大承气汤用治燥极液绝、筋脉无以为养而强急的痉病急证,为急下存阴法,其证不必见有腹胀、便秘之证。 2)痉病是指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四肢抽搐为特征的病证。引起的原因是为外邪和里虚,发病的机理是邪气伤筋,正气不养,病变的部位在于筋脉。后世根据临床,把它细分为邪壅经络、热甚发痉、气血亏损和瘀血内阻四种。邪壅经络:是风寒湿邪壅脉络,致使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受病,拘急而成痉。临床表现有寒热头痛,项背强直,肢体酸重,舌淡苔白,脉象浮紧等证;热甚发痉:是邪热内盛,灼伤津液,津液不濡,筋脉燥而成痉。临床表现有身热烦闷,口渴汗出,口噤齘齿,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秘,苔黄而燥,脉实而数等证;气血亏损,是体虚气血不足,气虚则不温,血虚则不养,筋脉失于温养而成痉。临床表现有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头目晕眩,肢体筋挛,手足蠕动,语言不利,舌淡苔白,脉象弦细等证;瘀血内阻:是由于病久入络,血瘀而阻,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而成痉。临床表现有体瘦神疲,项背强直,肢体屈伸不利,舌紫而暗,脉象细涩等证。其治疗,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采取祛风胜湿、散寒通络,泻热通下、养阴润燥,益气补血、温经养脉,活血化瘀、通络解痉等治疗方法。 (3)须要指出的是,还有一种破伤风病证,也有发痉的表现,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痉病,它是由金属利器创伤以后,导致创口不合,感受风毒邪气,侵入皮腠经脉,伤及营卫所引起的。所以临床上应给予鉴别而分清,不可混淆。 十四、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1),脉沉细(2)一作缓。者,此名湿痹(3)。《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4),但当利其小便(5)。 〔讲解〕本证论述湿痹的证治。 (1)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太阳病,是为邪气外感之病;关节疼痛而烦,是湿邪为患,湿流关节所致。湿为浊阴之邪,伤及人体,往往流注于肢体的大小关节中,阻遏阳气,阴盛阳遏,所以关节疼痛而躁扰不安。 (2)脉沉细:湿性濡滞,重浊下注,所以脉现沉细。 (3)此名湿痹:以上脉证为湿痹之候。痹,就是闭塞不通的意思;湿痹,就是因湿邪为患,关节痹塞不通而为疼痛的一种病证。 (4)湿痹之候,……反快:如果见有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说明不但有外湿之邪,还有内湿之气,由于湿邪困脾,脾气运化失职,所以大便泄而快速;湿邪中阻,升降之气不通,所以小便不利。 (5)但当利其小便:本证之湿痹为内外湿邪相合,并且内湿重于外湿,所以治疗以治内湿为主,当利其小便,小便通利,则里湿得去、气机得畅、脾气得运、大便得调,湿痹之病亦即得除。 〔临证意义〕本条提示了治疗内湿的基本原则:通利小便。这对后世治疗湿病有指导意义。本条证未举出具体的方剂,但根据后世医家,多主张用五苓散治疗。 十五、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1),一云疼烦。发热(2),身色如熏黄也(3)。 〔讲解〕本条是湿郁发黄的证候。 (1)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素患有湿邪为病的人,由于湿邪留于肌肉筋骨之间,所以一身尽疼。 (2)发热:邪湿滞留日久,郁而化热,所以身体发热。 (3)身色如熏黄也:湿阻热郁,郁热熏蒸肌表,所以身体颜色黄而晦暗,犹如烟熏之状。 〔临证意义〕本条为湿病日久,郁而化热,成为后世的所谓热痹,临床上当以清热燥湿为治。 十六、湿家,其人但头汗出(1),背强(2),欲得被覆向火(3)。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4),舌上如苔者(5),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6)。 〔讲解〕本条论述湿家误下以后的变证。 (1)湿家,其人但头汗出:寒湿在表,阳气不得外通而上越,所以头汗出。 (2)背强:太阳经脉为寒湿之邪所客,经气不利,所以项背强直。 (3)欲得被覆向火:为寒湿邪气郁遏阳气,阳气不能宣通温煦,故欲盖被向火,以解其寒。 (4)若下之早则哕,……不利:对于这种寒湿为病,阳气不通之证,治疗宜祛寒利湿,宣通阳气。如果误用攻下之法,不但邪不去,病不解,还会因此而出现一系列的变证:中阳伤,胃气不利,则呃逆;寒湿仍滞上焦,痹阻阳气,所以胸中胀满;下焦之阳受伤,气化不行,所以小便不利。 (5)舌上如苔者:是指舌上有一种似苔非苔的垢腻之物,刮之易去,这是由于下焦有热,熏蒸上焦寒湿,升腾于上所引起的。胎,同“苔”,泛指舌上附着的一种苔状物。 (6)丹田有热,……烦也:丹田,泛指下焦。下焦有热,上焦有寒,津液不布,所以口燥渴欲饮水而又不能饮水。“烦”为“故”字之误。 以上(4)、(5)、(6)各证,是为误下以后所形成的下热上寒的变证。 十七、湿家(1)下之,额上汗出,微喘(2),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3)。 〔讲解〕本条是论述湿家误下以后的死证。 (1)湿家:素来患有湿病的人。 (2)下之,……微喘:由于湿邪为患,机体阳气往往不足,湿胜阳衰。如果误下,则阳气大伤,不能下交于阴,从上而越,所以额上出汗,气息喘微。 (3)小便利者,……亦死:阳气上越,不下交于阴,阴阳不能相交,下焦无阳,而阴亦从下而脱,故或为小便清长,或为下利不止。其病阴阳离绝,上越下脱,所以主死。 〔临证意义〕治疗湿病,在表,当发微微似欲汗;在里,当利其小便。此两条论述湿病误用攻下后,所发生的变证,一者病情加重,一者主死,是湿病不能擅以下法为治。 十八、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1),法当汗出而解(2),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3)。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4)。 〔讲解〕本条论述风湿在表的发汗方法。 (1)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外感风湿之邪互相搏结,犯于体表,客于肌腠,邪气留连人身之筋骨关节皮肉之间,痹阻阳气,所以一身尽疼痛。 (2)法当汗出而解:治疗风湿,当用发汗的方法,使风湿之邪从汗而解。 (3)值天阴雨不止,……不愈也:外湿又甚,正宜发汗使湿邪从外而解。如果发汗以后,其病不解,是汗法不当,发汗太过,风气虽去,湿邪仍在,以风性轻飏,湿性粘滞,大汗可去其风,而不能除其湿,故病不愈。 (4)若治风湿者,……去也:欲发汗治其风湿,必使其微微似汗,才能阳通而风湿俱去。 〔临证意义〕本条提示了治疗风湿在表的治疗原则:微微发汗,不可以大汗。这对临床上治疗外湿病很有指导性的作用。另外,也说明了外界气候对人体疾病和治疗都有密切关系。 十九、湿家病身疼发热(1),面黄而喘(2),头痛鼻塞而烦(3),其脉大(4),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5),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6)。 〔讲解〕本条是论头部伤于寒湿的证治。 (1)湿家病身疼发热:为湿家病常见证状。湿邪滞留于人体,则身体疼痛;湿郁化热,则身发热。 (2)面黄而喘:湿热郁蒸于上,肺气失宣,则面黄而喘息。 (3)头痛鼻塞而烦:为寒湿在上,干扰头面心胸之清阳。 (4)脉大:主病在上。 (5)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胃气平和,里和无病,则能饮食。 (6)病在头中寒湿,……则愈:病在上,头有寒湿,故治宜宣泄在上之邪,纳辛香之药于鼻中,使寒湿去,肺气得以通利,头中之阳得以宣展,诸证得以解除。 〔临证意义〕纳药鼻中,其药究竟指什么药,原文未曾指出。针对本条湿病证候,后世多有主张用瓜蒂散搐鼻以出黄水者。临证用辛夷消风散,以辛夷、细辛、藁本、白芷、川芎、升麻、防风、甘草、木通等药研末,亦有一定的疗效。 二十、湿家身烦疼(1),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2),慎不可以火攻之(3)。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讲解〕本条是寒湿在表属于表实的证治和禁忌。 (1)湿家身烦疼:是指疼痛剧烈,不得安静的样子,是湿病的主要证状,为外感湿邪留于肌肉筋骨所致。 (2)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麻黄加术汤,以麻黄汤解表发汗而祛外感之湿邪;加白术,一方面健脾燥湿,另一方面防止麻黄汤的发汗太过,以达到微微似汗的原则。 (3)慎不可以火攻之:湿病最忌火攻之法,因为火攻之法有导致大汗淋漓的弊病。湿性粘滞,大汗则湿不去、病不愈,且火热内攻,湿热相合,熏蒸机体,伤于血脉,往往会出现发黄、衄血等一系列的变证。所以火攻为寒湿在表之所禁忌。 〔临证意义〕湿病在表,不宜大发其汗,前第十八条已说明,本条再次举出麻黄加术汤的方例,以麻黄汤散其表邪,重用白术以燥除湿气。白术既能祛湿,又能制麻黄汤发汗之大出。这是湿病发表的一个治疗方例。另外,以方测证,本条除身体烦疼等湿病见证以外,临床上还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外寒表证。 二十一、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1)。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2),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半两,去节,汤炮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讲解〕本条论述风湿在表属表实的证候、成因和治疗。 (1)病者一身尽疼,……风湿:风湿在表,则一身尽疼痛;日晡所,是指大约傍晚的时候,为阳明所主;发热在阳明所主之时増剧,是风湿将从阳明之气而有化热化燥的倾向。 (2)此病伤于汗出当风,……致也:本病的形成原因,是汗出之时,腠理疏松,感受风邪,以致汗液不得外泄而为湿着,或者经常贪凉受寒所引起。 (3)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清宣利湿。麻黄、杏仁,宣肺祛风;苡仁、甘草,除湿和中。 〔临证意义〕本方所用剂量很轻,说明所治的证候是轻浅的外感风湿表实证。它同麻黄加术汤一样,同属于微汗之剂。本方与麻黄加术汤的比较:两者同治疗风寒湿之表实证,但它们二者不同,麻黄加术汤是治疗寒湿表实证,证见身体烦疼,治疗散寒利湿,以温化在表之寒湿;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是治疗风湿表实证,证有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治疗轻清宣化,以清化在表之风湿。 二十二、风湿脉浮身重(1),汗出恶风(2)者,防己黄芪汤主之(3)。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讲解〕本条是风湿在表属于表虚的脉证和治疗。 (1)脉浮身重:风湿在表。 (2)汗出恶风:表虚,卫外不固,故汗不待发而自出,且恶寒不已。 (3)防己黄芪汤主之:本证以防己黄芪汤治疗。防己祛湿:黄芪实卫固表;甘草、白术健脾燥湿;姜枣散寒和胃。 方后云:若喘,则加麻黄以平喘;若胃中不和,则加芍药以和胃;若气上冲,则加桂枝以平冲;若有陈寒,则加细辛以祛寒。药服以后,有如虫行于皮中的感觉,是卫外之阳复振而尚未通,风湿之邪欲解未解,故腰以下如冰,宜坐被上,并加被以围腰中,助阳令其温暖以出汗,则湿去而病即愈。 〔临证意义〕本条亦见于水气病篇中,叙证相同,只是“风湿”二字为“风水”二字,可互参。 二十三、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1),不呕不渴(2),脉浮虚而涩者(3),桂枝附子汤主之(4);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5)。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讲解〕本条为风湿阳虚而拟出方治。 (1)伤寒八九日,……转侧:伤寒八、九日,风湿之邪相互搏结于人体,已成痹证,所以身体疼烦;由于痛势较剧,所以活动不利而不能自转侧。 (2)不呕不渴:说明病邪在表而未入于里,里和表病之故。 (3)脉浮虚而涩者:浮虚,即浮软而无力,涩,即涩滞而不畅,此浮虚而涩的脉象,主风湿留于表,表阳之气虚弱,湿阴之邪滞涩。 (4)桂枝附子汤主之:用桂枝附子汤治疗。桂枝辛温解表祛风;附子辛热温阳止痛;生姜、甘草、大枣辛甘而温散寒和胃。本方具有助表阳、祛风湿的作用。 (5)若大便坚,……主之:为脾气不能正常转输津液而膀胱气化正常,故去通阳化气的桂枝,而加用白术以健脾燥湿。 二十四、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1),近之则痛剧(2),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3),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4)。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讲解〕本条论述风湿正阳不足的证治。 (1)风湿相搏,……屈伸:风湿之邪搏结于筋骨关节之间,阳气痹闭而不通,筋骨关节伤而不利,所以筋骨关节抽掣而疼痛、屈伸不得自如。 (2)近之则疼剧:由于疼痛剧烈,故不可触近,触近则疼痛增剧不可忍。 (3)汗出短气,……去衣:正气不足,在表之阳虚弱,失其卫外之用,故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或身体微肿。 (4)甘草附子汤主之:治宜甘草附子汤,甘草补中缓急,扶助正气;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经散寒;桂枝通阳祛风。如此邪去正复,其病即愈。 〔临证意义〕 1)本条与上条均为风湿病阳气虚弱的证治,证候均是风湿搏结,阳气虚弱之证,治疗均以祛风湿、助阳气、止疼痛为目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均为此而设。但三方名自又有其特点:桂枝附子汤是治疗表阳虚弱,风重于湿之风湿搏结疼痛证,用桂枝通表阳祛外风,合附子温经止痛;白术附子汤证是治疗里阳虚弱,湿重于风的风湿搏结证,故以白术健脾气燥内湿,合以附子温阳止痛;甘草附子汤证是治疗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之邪并重,以白术桂枝助表里之阳气,祛内外之风湿,合以甘草,附子益气止痛。 2)湿病,就是因为湿邪引起的病。湿邪为病,多由于汗出当风、或汗出淋雨、或汗出入水、或久伤取冷、或居处潮湿等,致使湿邪侵袭人体而然。然湿邪袭人,有因脾阳不运,则湿邪伤于人体肌肉关节而为湿痹,表现为”一身尽疼痛”或“骨节疼烦”等证,治疗当取微微似欲汗出,是乃本篇所述。 有因肝肾不足,则湿邪伤于人体筋骨,而为“历节病”,表现为”关节递历而痛”等证,则在后第五篇中进行讨论。 二十五、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1)。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2),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3)。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4)。 〔讲解〕本条论述太阳中暍的主要脉证,以及误治可产生的变证。 (1)太阳中暍,……芤迟:中暍,即中暑证。暑为阳邪,伤人则出现发热;热性弛缓,致皮肤腠理缓纵,故汗出;汗出过多,卫阳失于固护,故恶寒;热邪耗津伤气,正气不周于一身,故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均为虚象之脉,为气阴不足的表现。因为暑为阳热邪气,其性易升易散,往往致人体腠理开泄而出汗,汗出过多,则伤耗津气,从而形成气阴不足证。 (2)小便已……逆冷:太阳内合膀胱,外应皮毛,小便之后,热随尿失,一时阳气虚馁,所以感到形体寒冷,毫毛竖起;阳虚不能温暖四肢,故手足逆冷。 (3)小有劳,……齿燥:由于劳动易搅动阳气,阳气者,烦劳则张,动则阳浮于外,所以小有劳身即发热,且见口开气喘证;阴虚津不足,所以齿见干燥。 (4)若发其汗,……淋甚:证为伤暑,自当以甘寒清热,益气生津为治。若误发其汗,则阳气外散,不能温煦,而恶寒更甚;若误用温针,则火热伤阴,阴虚阳旺,而发热更甚;若误下之,则津液一伤再伤,津液亏耗,而小便淋沥涩痛。 〔临证意义〕本条所论中暍,即后世一般所谓的中暑证。与《千金方》所载夏季烈日下行走而卒然昏倒的“中暍”不同。它是以身热、口渴、心烦、尿赤、少气、脉数虚等为主证,治宜以甘凉撤热,益气生津为法,禁用发汗、温针、攻下等法治疗。 二十六、太阳中热者,暍是也(1)。汗出恶寒,身热而渴(2),白虎加人参汤主之(3)。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暍病的证治。 (1)太阳病中热者,暍是也:暑热伤人之表,即为暍病。 (2)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暍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为感受暑热所出现的典型证状。热性弛缓,皮肤纵懈,则汗出;汗出,腠理疏松,卫气不能为固,则恶寒。病由热伤,故身热;热盛伤津,故口渴。 (3)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本证正治之方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白虎汤清热消暑,加人参益气生津。叶天士所谓”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即宗本证而言。 〔临证意义〕白虎汤用治伤寒阳明证,必具有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之所谓“四大”证,而用治中暍病则不必见有是证。 二十七、太阳中暍,身热疼重(1),而脉微弱(2),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3),一物瓜蒂汤主之(4)。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讲解〕本条是太阳中暍挟湿的脉证和治疗。 (1)太阳中暍,身热疼重:暑热挟湿犯于人体,暑热伤气,湿邪困体,所以身体发热而疼重。 (2)脉微弱:暑湿伤阴伤阳,所以脉象微弱。 (3)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此病的成因,是由于夏月伤及冷水,水湿行于皮肤肌腠之间所导致。 (4)一物瓜蒂汤主之:本证用一物瓜蒂汤主治,瓜蒂去水气,水气去则暑热无所依附,湿去热退则病痊愈。 〔临证意义〕暍病即是后世的中暑病证。它有明显的季节性,独发于夏季暑气当令之时。由于夏季气候炎炎,暑气偏旺,人体不能适应其气候的变化,为暑气所伤,故而发生伤暑之病。暑为阳邪,其性为缓,所以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身体发热,心胸烦乱,汗出过多,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短赤,舌红脉虚数等证。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暑、益气生津为原则。
小结 本篇所载的痉湿暍三病,都是以外感为主的,痉病多因于风燥;湿病主要为伤湿;暍病则是伤于暑,三者虽然病因不同,病变的过程、机理不同,但是,其病邪则均首犯于太阳经。 本篇所论及的痉病,其主要证候是“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脉象是沉紧弦直。其表实无汗者为“刚痉”;表虚有汗者为“柔痉”。 本篇主要所论及的痉病,是由于六淫之邪气侵袭,化风化燥致伤筋耗液所引起。所以在许多条文里皆冠以“太阳病”三个字以示注意经脉,又于第三条论难治之脉,第四、第五、第六各条论因误治而致痉之由,第十条申明有灸疮难治,是将病因与治法谆谆详示无遗。学者体会经旨,审证处方,自无不愈之理。其所示汗下的三个方剂,用葛根汤,栝蒌桂枝汤,一为发汗,一为解肌,但都有滋养津液,舒缓筋脉之功,故治风寒之邪,亦必注意生津;用大承气汤取其急下存阴,是适宜于燥热实证的痉病。因此,知本篇所载三方,是于痉病的正治法之外,又有因证施治的汗下法,学者尤应知经文略常规、详变例的道理。 湿是六淫之一,感湿致病,一般有内湿和外湿。其病在上、在表者为外湿;其病在下、在里者为内湿。本篇所载湿病,外湿占的比重大。湿病的主要证状是“骨节疼烦”或“一身尽痛、发热”、”小便不利”等。 湿病之分类,一般可以分为“湿热”和”寒湿”两种。本篇所论寒湿之治疗比较详细。湿热之治疗则因详于《伤寒论》而叙述简略。 湿病之治法,内湿在里者,当利其小便,使湿邪从水道去之:外湿在表者,当取微微似欲汗,使湿邪从表分而解。然湿邪在表分者,如表实无汗,宜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等方发表散湿;如表虚汗出,宜防己黄芪汤;若湿盛阳微,虽有表证,也当选用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方助阳祛湿。 治疗表湿,必须微微发汗,使营卫畅行,则停留在肌腠或骨节的湿邪,得以缓缓而解。同时,湿为阴邪,最易伤阳,因此在发汗时,要不妄利湿,在泄湿时,更要照顾阳气。 暑气也是六淫之一。暑热伤人,多从外受,所以本篇中暍三条均冠以“太阳”字样。然本篇所论之“中暍”,是一种伤暑病证,即《素问》热论里所说的“后夏至日为病暑”的疾病,和后世所说之中暑、中暍之由于因避暑而伤于寒或由于烈日远行,中恶触秽致卒然昏倒的中暍不同。本篇所论述的虽只三条,例举了虚证、实证、挟湿证,可以说暑病的主要证候已经完备了。 本篇对于中暍,首先指出不可汗、下,温针,而作为治疗暍病的纲领。本病纯于热者,宜用清热法,如白虎加人参汤是;其挟水湿者,宜用行经去水法,如一物瓜蒂汤是。 复习思考题 1.痉病的主要证候是什么?刚痉、柔痉怎样区别? 2.葛根汤,栝蒌桂枝汤,大承气汤三方,各用于治疗痉病的意义何在? 3.湿病的起因是什么?主证是什么?其治疗法则又是什么? 4.暍病的治疗有哪些方法?其禁忌是什么?
《金匮悬解》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湿十一章 湿病一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流关节,经脉郁阻,故生烦痛。土湿木遏,清阳不达,故脉沉细。此名中湿,亦曰湿痹。木郁不能疏泄水道,肠胃滋濡,故大便反快,而小便不利。但当利其小便,以泄湿气也。 湿病二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伤筋骨,而阻经脉,故一身尽疼。阳气郁遏,是以发热。木气不达,则见黄色,以肝主五色,入脾为黄也。 湿病三 湿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湿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又大,而且自能饮食,此其腹中平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阻其肺窍,是以鼻塞头痛,面黄作喘。纳药鼻中,散其寒湿则愈矣。 湿病四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郁发热,皮毛蒸泄,则汗自出。若但头上汗出,是其阳郁于上,而犹未盛于中也。湿在太阳之经,脉络壅阻,是以背强。(太阳行身之背)。阳郁不得外达,是以恶寒。俟其湿热内盛,而后可下。若下之太早,则土败胃逆,哕而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以太阴土湿,乙木遏陷,而生下热,在于丹田。至其胸中,全是湿寒,虽渴欲得水,却不能饮,止是口中燥、烦而已。以其阳郁于上,故头汗口渴。舌窍于心,阳虚火败,肺津寒凝,胶塞心宫,故舌上如胎,实非盛热生胎也。 盖湿证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则不能化热,止是湿寒耳。 湿病五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寒之证,而误下之,若额上汗出,微喘,则气脱于上,小便利,下利不止,则气脱于下,是死证也。 湿病六 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徽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为阳虚,汗多阳亡,风虽去而湿愈增,又值阴雨湿盛之时,是以湿气仍在。此当微汗以泻之,则风湿俱去矣。 湿病七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湿郁经络,卫气壅遏,而生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麻、桂、杏仁,泻营卫而利肺气,甘草、白术,补中脘而燥土湿。汗出湿消,烦痛自止。慎不可以火攻之,生其内热也。 ◎麻黄加术汤八 麻黄加术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一两,炙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湿病八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汗出当风,闭其皮毛,汗液郁遏,流溢经隧,营卫壅滞,故发热身疼。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所剧。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破壅而发汗,薏苡、甘草,燥湿而培土也。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九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五钱,去节杏仁十粒,去皮尖薏苡五钱甘草一两,炙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湿病九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客皮毛,是以脉浮。湿渍经络,是以身重。风性疏泄,是以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甘草、白术,补中而燥土,黄芪、防己,发表而泻湿也。 ◎防己黄芪汤十 防己黄芪汤 防己一两黄芪一两甘草五钱,炙白术七钱五分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三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五钱。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肤中,从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有微汗,差。 按:以上二方,分两、煎法、加减,俱非仲景法。小青龙汤:喘者,去麻黄,加杏仁,此云喘者,加麻黄,大抵后人所补。 湿病十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如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湿为风郁,两相抟结,营卫壅滞,故身体烦疼,不能转侧。脉法:风则浮虚,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驱寒也。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土也。 ◎桂枝附子汤十一方见《伤寒·太阳》 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而分两不同。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三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十二方见《伤寒》 去桂加白术汤 甘草二两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附子一枚,炮白术一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湿病十一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湿流关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湿土中郁,肺金不得降敛,故气短而汗泄。肝木不得升达,故水阻而尿癃。阳遏不达,则恶风寒。气滞不通,则见浮肿。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补土而燥湿,附子、桂枝,暖水而疏木也。 ◎甘草附子汤十三方见《伤寒·湿病》 甘草附子汤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附子二枚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