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王达军 情系摄影数十年 一次次锤炼 一次次蜕变 一次次轮回
最新力作 《山悟》 🏔️ 四姑娘山由四座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山峰组成,是世界上离超大城市最近的山地型景区,被摄影师、登山者、攀岩者、攀冰者誉为“蜀山皇后”、“东方的阿尔卑斯”。在众多四姑娘山的“爱慕者”中,王达军是知行合一派的代表。从2016年开始的五年间,他二十多次来到四姑娘山,一遍遍地“用马蹄和自己的双脚丈量这里的山山水水,用心灵和相机与这里的自然景观对话”。山悟001号 山悟002号 山悟004号 在四姑娘山,身处无边苍茫的气韵之中,王达军常常会有不同的心境。“有时候你会惬意、激动、兴奋、张狂;有时候你会缠绵、惆怅、彷徨;有时候你会踌躇满志、充满期盼、激情飞扬……”这些心境变化又不断体现在《山悟》的影像中,神秘、雄奇、挺拔、博大、粗犷。对于王达军来说,风景摄影一直都是观察、体验、发现与感悟的艺术,无论何种气候条件,只有细心观察,用心感受,调动自己的艺术细胞和想象力,才有可能产生创意性的作品。山悟021号 山悟022号 山悟028号 风景摄影难就难在太容易了。在我们信息爆炸的当下,照相已经变得十分容易,几乎人人都能拍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摄影只停留在美的表面,就很难明白艺术的真正意义,也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和厌倦。风景摄影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打破固有传统的观念,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断地寻求更多的可能性。只有以文化的观念来寻找突破,才能将风景摄影融入艺术的更高境界。山悟034号 山悟036号 山悟050号 山悟071号 评论家、策展人、北京798映画廊艺术总监 那日松 认为:王达军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摄影家。看他的风光摄影历程——从早期让他名声大振的主观风光摄影,到中期的人文风景摄影,再到今天面向当代的“山悟”——王达军的风光摄影其实是一个轮回。我们说“当代风光”,是他重回“摄影的初心”,重新思考风光摄影的“当代”意义。所谓人生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王达军的“山悟”亦即如此。 上海师范大学摄影系教授、评论家、策展人 林路 认为:王达军在山水间不断跋涉,超越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高度,更是心灵中永不放弃的吟唱。他借助每一次寻寻觅觅中迸发出来的灵感火花,在将自然拥入怀抱的那一瞬间,找到了生命最终的归属。一次次锤炼,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轮回——我们看到了王达军永不停歇的艺术探索与创新。 评论家、策展人、《南方周末》图片总监 李楠 认为:《山悟》真正的重点不是山,也不是悟,而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种视觉的立体鲜活,一次隐喻的信马由缰。王达军不是在“致广大”与“尽精微”之间寻找一个静止的平衡点,而是让二者在互动位移与矛盾冲突中建构一种充满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动态平衡:既使画面中的万物在静态中凝固自身的形象,又赋予其在这“不动之动”中随时脱逸于大化之外的可能。 山悟006号 山悟055号
山悟075号
王达军早年从军,1972年开始摄影,回望其摄影历程,可谓颇具传奇色彩。从军期间,他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连续多年被军区评为优秀报道人员。1988年,王达军凭借8张《喜马拉雅之光》作品,获得第15届全国摄影展艺术风格奖。1990年的全国摄影展中,他的《大地系列》《通途》《田园》获得了金奖、铜奖和优秀奖。1990年,王达军与同是军人的袁学军、王建军用一年多时间走遍中国西部。“三军”的“西部万里行”在中国摄影界引起很大轰动,并间接引发了国内摄影家奔赴西藏、新疆等地拍摄西部风光的热潮。1993年,王达军转业后进入媒体行业,摄影风格随之转变,开始更多地拍摄人文题材作品。他历时4年用心凝结的《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填补了西南地区石窟雕塑艺术在图像上的空白;他深入200座西藏寺庙拍摄的《四川藏地寺庙》,成为中国研究藏传佛教的重要参考;他的《飘逸的云朵·羌族服饰》,迄今仍是研究古老羌族颇具代表性的图像文献;历时十五年以巴蜀道文化为主题拍摄的《问道》,被誉为影像版巴蜀道教百科全书。《问道》系列 《问道》系列 《问道》系列 《问道》系列 如今伴随《山悟》这部面向当代的风景摄影作品到来,王达军的创作视野回归,也让我们看到摄影家对于摄影探索的决心,以及那一抹对于风景摄影的前卫色彩。回首过往,王达军说“摄影是我享受生活的过程和一种方式。几十年来,我已经将自己与摄影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始终行走在艰辛而充满快乐与希望的摄影途中。对我来说,摄影的未来依然可期,依然遥远……”面对这样的风景,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如同王达军置身山水一般,静下心来,一次次延长生命体验的时空“长度”,将其内化为我们心灵版图的一部分。王达军摄影艺术展《山悟》,2023年1月7日于四川美术馆惊艳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