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

 错的多美丽 2023-01-05 发布于河北

如同日常交往,随着年岁渐长,大概人们总有自觉自愿“减粉”的意愿吧,人生苦短,来日并不方长,慢慢就知道,余下光阴与谁度过才是珍惜,若是不爱不喜,就该早些远离,不管是我离开你,还是你离开我。虽然殊途同归,人生终期于尽,但这中间“殊途”才是值得重视的现实,所以,别勉强,无论是谁。

这两天给小孩们讲《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一边讲,一边心有所动,这是之前没有过的感觉。我也试图将自己的感觉表达给小孩们,但是我定格一屏视频会议的界面,看哪个小孩在听我说时若有所思,寥寥。他们在摄像头里的影像并不是他们真的自己,所以大多都是木讷的不动声色的,仿佛都是惯熟世故的大人了,虽然事实证明,不过是装的。

王羲之,幸亏有他的书法得意,才在乱世人生的宽阔处更开阔了,且欣然。加上种种兴之所至的怪癖,比如好鹅,比如随手写在篚几上的真草各半,比如给卖扇子的老太太写扇子,让她告诉买主是王右军的字,等等。有些孩子气,充满得意。

兰亭那个地方,是个好去处,恰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胜友在旁,彼此流觞曲水,雅集唱和,多热闹啊,乐着乐着,就感到痛惜,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世事无常,生死难料上去了。这实在是文人的坏习气,想那么多干啥?乐莫乐乎眼前乐啊,偏要自煞风景。不过,乐极生悲倒是凡人常事,大概许多人生都是如此,像中了魔咒的“flag”,你看影视剧里,就怕演着演着突然深情表白或托付,不出意外,那就等同于交代后事了。骚人昨夜闻啼鸟,不叹流年惜众芳,王羲之或算不上真正骚人,却是盛名墨客,不免也沾染了伤春悲秋感天动地的脾气,他想,我们当下确实快乐啊,可这快乐怕是稍纵即逝,即或长久,待到时过境迁,怕也只能“所之既倦”了,人性的弱项,不都在拥有了便不珍惜,经过了就不当回事吗?何况,修短随化,再美好的生命,到底还是自己做不得主,一念至此,岂不痛哉?

痛完了呢,痛完了就开始悲伤。你看过去古人的不开化,你看当下众人的清谈虚妄,可想而知,将来的后人,也高明不到哪里去,既如此,才有人觉得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死去也不过尔尔。王羲之想到千秋之外去了,却顿悟了生命的真谛:

既然死生难料,彭殇随意,为什么不好好把握当下,活出个喜欢的自己来呢?

就此,王羲之的“兰亭”成了精神的圣地,以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懂得,只要念得,便是兰亭所在。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会意,欣然忘食,爱弹琴,没了琴弦也懒得上新,爱酒,喝便喝,喝醉了拔腿就走,不会寒暄告愧,不会装模作样。他心里有博大善意,给儿子送个劳力帮忙薪水,也不忘嘱咐: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他眼里有诗意的活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草耘苗之际,南风徐徐而来;他心里有荆轲怒目,有精卫刚强,有平易呵呵后面的骨鲠……陶然自乐,无需多言。

大隐隐于心,或许就是陶渊明的“心远”,虚室里尽是余闲,所有丰沛生意尽可涂鸦留白。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到底显得有些刻意了。自然而然,随性任意,这样活着的姿态,才是真正的活着,管他隐不隐。

世人都爱事功,大言不惭,堂而皇之,那些无所事事辈因此遭到嘲笑:你不是能耐吗?你做成了什么事?所以,人们开始爱曾国藩。即使陶渊明,也要给他一顶开山鼻祖的桂冠戴着,更别提王羲之的“书圣”,虽然实至名归,但仿佛也不见得是他们的汲汲以求,更像后世借来做标榜的楷模,有了这样的楷模,那些成不了“圣”,做不了“祖”的人物就该自惭形秽了,只是,这“事功”的标准又是谁定的呢?若是我偏要认怂,偏要就此荒废虚度,又能怎样?

这样一想,果然心里舒适多了,哪怕我们明天还得争先恐后去端起自己好不容易能端的饭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