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活动,让老师带着收获离开

 刘语0_1 2023-01-06 发布于山东

关于教研活动,学校要求“要让老师爱上教研”,但这似乎同“海市蜃楼”般虚幻。常见老师愁眉苦脸地来,如释重负地走。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有幸摘到几个果子,虽大小不一,成功的喜悦也能促使老师坚定地走下去。那么,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你让老师摘到果子了吗?

最近的几次教研活动,很欣慰地看到,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几位学科主任的共识,并初见成效。

由于疫情的原因,研讨活动没有让所有任课老师都来,参与人员是学科教研员、各学区主任、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一伙精干力量,组成以学科教研员为“主持人”的“学科工作室”。人数少,人人都要发言,大家都是带着任务在学习,所以学得很认真。其次,因为是骨干教师,所以大家的成长需求相对更加强烈,有愿景才会有效果。因为是骨干教师,所以大家的思考很深入,研讨环节有的谈,容易引起共鸣。

这也为我们以后的教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别搞“大水漫灌”,让一部分老师“先富起来”;教研重心下移,让年级组、学区成为活动的主体,构建“工作室——骨干教师——年级组(学区)”的逐级辐射的教研活动流程,让不同层次的老师都有机会“向身边的人学习”。

活动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创新性的设计,能感受到几位组织者是深入思考了的,大家都是有“学科情结”的人。什么是“学科情结”呢?我的理解是喜欢这门学科,喜欢教这门学科,乐意就学科问题和大家交流,乐意把自己的感悟分享给老师们。

数学学科采用了观课议课的方式,安排参与老师从问题、评价、习惯、互动等不同的维度进行记录、思考并提出建议。这对老师的后续成长是好处的,可以改变老师一些不好的习惯,强化某些弱项。

英语学科赢在扎实,大家抱团成长,深入研究“单元整合”课堂,从春天到夏天,从“线下”到“线上”,数易其稿,每一遍教案都见证着大家的成长。累并快乐着,因为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风雨之后会有彩虹,期待一些老师浴火重生。

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了使研讨更加充分,提前两天给参会老师们分配研讨任务,让大家先仔细钻研教材,然后分析学生,再设计自己的教案,列出自己的困惑,供集体议课时交流、讨论。

教研活动,让老师带着收获离开,大家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