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让中华民族在晨曦中起飞

 梦云39174913 2023-01-06 发布于天津

《“马”说中国梦》

第二章 龙马精神

马:让中华民族在晨曦中起飞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中说:“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

龙马精神是属于中国的精神,是中国梦赖以实现的力量源泉。

马,曾经让中华民族在晨曦的曙光中起飞,马的精神,亦可引导我们的民族在继往开来中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龙马精神让中国梦成为华夏子孙的共有之梦。


马:让中华民族在晨曦中起飞


马,三大文明交集的载体

我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中,马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见我国“马文化”在历史上的丰厚程度。

透过历史的尘烟,凭吊在泛黄的书页上留下的古战场,横刀立马,金戈铁马,戎马倥偬……几乎在中国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战争故事总有一匹奔腾的马。

马,以其特有的坚韧与忠良牵系着沙场与英雄,它沉默而笃定地定格在历史的视野里。

马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农耕、渔猎、游牧三大文明形态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是三大文明交集的载体,因此受到广泛喜爱,富有深刻文化内涵。

马,为游牧文明的发展播下种子

提及马,就不能不提及游牧文明。

当我们的祖先走出森林来到旷野,开始狩猎生活,便为游牧文明的发展播下了种子,并开始拥有了文明的最初萌芽。“马拉战车”,凭借着在当时不亚于原子弹的“新式武器”,游牧文明让拥有鲜明农耕文明特征的两河文明退出了历史舞台。

马,让“落后”战胜了“发达”。马最先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中亚地区。率先被驯化的马形体小,体力较弱,不足以载动人,类似15世纪北美印地安人所饲养的小马。经过几个世纪的反复人工饲养,马的形体增大,体力增强。后来发展出能够载动全副武装的骑兵的高大战马。马的驯化成功,对游牧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有了马,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就基本确定下来,游牧文明的特色便基本确定。随着马的出现,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广阔的草原突然变小了。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激增。

由于驯化动物的成功,负担人口的能力增强,部族人口也迅速增长,部族规模扩大,冲突的规模也扩大。

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欧亚大陆经历了长时间的漫长的混乱时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就是在这段时间中断的。中国的历史大概也是在这段时间有了传说中的汤伐夏。

马,让战争变得更为惨烈;马,让人类的不同文明在撞击中达到交融。“落后”与“先进”无论谁战胜谁,它们导致的结果都一样,那就是先进同化落后。

马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养马。有关马的艺术创作也一直延续。

汉代画像砖和汉墓出土文物中,大量出现马的艺术形象。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被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马曾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商朝祖先“立皂牢(皂牢即是喂养牲口的槽和圈),服牛马,以为民利”,直至现代社会,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依然离不开马。而在冷兵器时代,战马的作用更是无法替代,和它的名将主人一样名留青史。后世谈项羽,便不能不说乌骓;说吕布,则必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唐太宗“昭陵六骏”的故事也广为传颂。

当元代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时,马更是最主要的作战工具,也是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动物。

在农耕文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三大文明形态中,马都不可或缺,因此常被赋予神话色彩或被视为吉祥象征。其代表的坚韧、勤恳、不畏艰险等精神也广受推崇,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词语耳熟能详,农民们则有“牛马年,好种田”的良好祝愿。

是马,让世界,也让中华民族在晨曦中起飞。

张弘,笔名梦云。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天津市民进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会会员,天津市李叔同研究会会员,《境界》艺术总监,《当代艺术》特约编辑。

作品:《生命因火而精彩·梦云报告文学自选38篇》、小说散文集《流星雨》、诗集《伤逝与记忆》、大型纪实报告文学《写在网络上的中国道德》《平民校长40年教育生涯》、美术评论集《西流的世界》《物相·心相》等。

山水作品在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报刊杂志做专版介绍并参展,美术评论文章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表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