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阳“邢氏庄园”里的财富传说~

 中原趟将 2023-01-07 发布于河南

在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乡的王二岗村西头,有一大片清朝年间盖的十分考究的大宅院,这些建筑气势恢宏,分列大街的两旁,占地100多亩,形成了庞大的封建庄园。

这些宅院中,路南、路北各有一套九门相照的大宅院,其余就是二进院、三进院,共计30多个宅院。不论是大瓦房还是两层楼房,相互挨依,布局严谨。

宅院的第一进院都是四合院,临街建筑有瓦房也有楼房。第二进院和其他的院落有主房和东西厢房。有的院落另建精巧的门楼,形成大院中的独立院落。从前院到后院去,从正房的过厅中穿过,后墙有门。过厅正中有木屏风,绕过屏风才能到后院。

正房高大宽敞明亮,都是五间,都坐落在台基上。瓦房一般都是明三暗五,中间明三间是木柱走廊。木柱与横木连接处的雀替和檩与檩之间的宝相花均为花木雕,线条流畅,既加固了连接又美观大方。房屋的两端是甩袖,房间最少比明间深一米多。明间与两头的房间用木板相隔,称木山板,木山板上有门可进入里间。

张兵来先生土改时分得的邢氏大瓦房,正(大)脊和垂脊原有五脊六兽,建于同治四年,即1867年。这座北京式建筑。带走廊的明三间,前墙窗户以下是砖砌,砖以上是全部是花木窗櫺,屋内十分明亮。屋内陆面用尺许的大方砖铺就,干净美观。房屋不仅高大宽敞,屋内不管是大梁、二梁,均用红漆漆过,至今仍呈红色。高高的两架大梁上,各有两个挂灯笼的圆环,晚上红灯高挂,灯火通明,想当年一定是富丽堂皇。正房的一端外边有进入下一个院子的过道,是佣人专用过道。

庄园瓦屋屋脊大多为大脊,也有弧形的双檩脊。屋顶大都是方椽和巴砖,早期的瓦屋个别的用圆椽。有的瓦屋房檐是复椽,一尺多的短椽露在外边,长椽稍往里缩一些。俗话说,露头的椽子先坏。这样设计,就是恐因年久,露头的椽子坏掉,不用对房屋顶大动干戈,只要置换外露的短椽即可。屋顶上的青瓦,排列整齐,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线,彰显大家气派。由于瓦工精细,虽经100多年的雨雪考验,仍然不漏雨。

邢氏庄园不管是瓦房还是楼房,地基大多是间石,就是一间屋子一整块大条石作地基。有的墙壁下部是当地的白石垒砌,上面用青砖砌就。楼房墙壁拐角处砌有锁角条石,墙壁中间镶嵌有不少白色正方形锁墙小条石,大大增加了楼房的牢度。无怪乎历经一二百年的风霜雨雪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这些建筑依然坚固。

现在作为高树勋抗日纪念馆的东西楼房的进屋三级台阶,是一块整石雕凿的,阶与阶之间,没有石缝,名三合一台阶,隐喻三人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楼房的门窗上方的斗板不少都是白色条石,还刻有字。如邢桃生先生住的深三丈阔三丈的被称为方三丈两层楼房,门楣石斗板上镌刻“禀道毓德”,窗户上的石斗板上刻“霜前看菊”“雪后寻梅”,颇富诗情画意。

路南九门相照中另一座楼,石斗板上分别刻“书如其人”、“纯正不屈”。路北九门相照和其他大宅院的楼房斗板上雕有“忠孝持家远”“家室和平”“宜兄宜弟”“诗书处世”“兄友弟恭”“福星高照”,有的则是砖刻阳雕“正心修身”等,昭示着主人的道德取向或期望。所有雕字均为楷书,字体工整,遒劲有力。

楼房门窗许多是拱形的,砖上有雕刻。楼房的上端还有极富张扬的雕饰。窗户两层,外面的是木格窗櫺,用来糊窗纸。里面是门式窗户,可开关,可上闩。既可通风,又增加安全感。

庄园建筑砖雕随处可见。最为称道的是路南九门相照大宅院的大形影壁砖雕。这处砖雕造型逼真,美伦美奂,雕刻艺术昭显大家手笔。原来,清朝咸丰年间,久负盛名的林县工程队在北京完成故宫维修任务后,被特意留下,用了两年时间的精雕细刻,才把这处砖雕打磨而成的。

在所有建筑中路南临街的邢文楼是最排场、高大、雄伟的了。它是按北京故宫传出来的图纸样式盖的,共五间,两层。四梁八柱,柱子是通天柱。雕龙画凤,砖雕美轮美奂,是邢氏庄园的标志性建筑,是最为人们称道的。可惜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拆掉了。

庄园里有9个磨房、9盘碾子、草料房等专用房屋;有宽大的对槽马厩,即马厩里并排放置两排喂马槽,马在槽两边吃草,两槽当中是过道,是喂马人喂马时的走道。有佣人住的专用房子,但房屋明显没有主人住房高大。临胡同的房屋外墙壁上镶着一拉溜拴马石。想当年,一定是骡马成群,富得流油。

另外邢氏庄园里还有7口水井,庄园里的人生活自成体系。邢氏分家后,每家都有马厩,庄园最外一层建有高耸的岗楼,用来打更护院。

路南九门相照宅院与东宅院当中的大过道,建有南北两座拱券式大门,形成封闭庄园。

这么庞大的庄园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又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为什么有如此雄厚的资金呢?他们后来的走向和结局,又是如何呢?

这座大庄园的主人姓邢,祖先在康熙皇帝当政时的1697年由安阳县高庄乡大官屯迁徙而来。四世以前的先祖名讳失考。到现在已是15世。

四世弟兄三人,大哥邢文明,有三个儿子,称为东三门。二弟也有三个儿子,称为西三门。邢文明在先茔为祖先立了一块白色石碑,纪念先祖。白碑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王二岗的人们至今叫那块地叫白碑地。

到了邢文明的曾孙辈邢守羲时,在王二岗东5里的北田村买下四座庄园,四顷良田,从此邢守羲一支就在北田村落户,至今已繁衍到300多人。

清朝道光年间,邢文明的二儿子邢焕只生了一个儿子,年纪轻轻的就得病死了。

邢唤的儿子叫邢完。父亲死后,小邢完与年青的寡母备受煎熬。艰难的时光,造就了小邢完的坚强性格。俗话说,逆境磨练人,邢完10岁出头,就磨练得农活全拿得下来。天不明就起床不停劳作,从不懈怠。年纪小小的邢完与母亲孤儿寡母撑起这个家,很受人们称赞。

邢完长大成人后,寻了一个媳妇。他的媳妇是个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农家妇女。人常说,命运青睐有准备的人。两个人一个人主外干农活,一个人操持家务,把家打理得慢慢有了起色。偏巧,那些年年年雨水大,东部平地里因雨水大,年年受淹,粮价奇高。王二岗村地处岗地,靠天收的庄稼却年年获得好收成。有了余粮就卖掉,日积月累积攒下一些钱。像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有了钱就买地,像滚雪球一样,地越来越多。地多了,余粮更多,就修房盖屋。

邢完夫妇两人心眼儿特好,自己富了,没有忘记过去自己曾经的苦难日子,因此对穷人极富同情心,不仅给穷人舍衣、舍饭。谁走到村里走不了,就让人家住到家里,因此有极佳的口碑。

勤谨的人永远不会闲着,邢完夫妇很有经营头脑,从开春到秋收在地里伺候庄稼,到了冬天地里没有了农活,就商量着买了一头小毛驴,从二十多里外的鹤壁驮运煤炭,到东乡去卖,两天一个来回。年复一年,赚了不少钱。

经过两代人的克勤克俭,邢完积攒了家底,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

邢完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守业、广业、建业。耳濡目染,受父亲邢完及母亲艰苦创业的影响,三个儿子个个争气,邢家娶的三房媳妇也都能干。他们全家齐心协力,农忙时种庄稼,冬闲时贩卖煤炭,兼做一些诸如倒卖粮食、花生等生意,把个家业侍弄的蒸蒸日上。

土地日渐增多,自己已经种不了那么多,就雇了长工,给的工钱也不低,长工也愿意出力,攒下大量金钱。于是在路北相继连着片盖了三个两进院落,共6六个宅院。三个儿子从东到西,按排行每个儿子两全院,即大儿子首业居东,三儿子建业居西,二儿子广业居中。建业的房子就是写《老红军邢真故居》的房子。广业的房子就是现在邢毅家的前后院。广业的儿子叫邢镇和邢锐,后来邢镇的孙子把房子卖给了邢国梅,邢国梅又转卖给了邢毅家。邢氏坟墓上目前有邢镇的石碑。

邢完虽然是十八亩地一棵谷——单根独苗,到了邢完孙辈就人丁兴旺了。老大建业,有两个儿子邢钊和邢钧,邢钊生了两个儿子永佩和永哲;邢钧儿子是永泉。广业也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邢振和邢瑞。老三守业只有一个儿子邢荣。到了咸丰年间,此时的邢完一支已是一个大家庭了。

在邢完的子孙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建业的二儿子邢钧,不仅继承了先辈吃苦耐劳的品德,还特别有经济头脑,且具有开拓精神。在自己家业的基础上,到彰德府城里开油坊,粉坊,在鼓楼前还开了杂货铺、药店,钱庄等业务。他是管理财务的能手,把个个门店打理得井井有条。就这样,邢钊在家管理种地的事,邢钧在外管理生意,都付出了艰辛,攒下了不少钱,邢钊与邢钧于同治四年(公元1867年)又盖了四全院。

在无数实践中,邢钧不仅开阔了眼界,头脑越来越灵光,资金越积越多。发达起来的邢钧不满足于在彰德府做生意,把生意发展到广东广西两省,光开钱庄,一天的利息就进账两个元宝。邢钧晚年,也就是他的儿子邢永泉(外号邢老连)置地就达1285亩,已是豫北地区名副其实的大地主兼资本家了。

而邢永泉的其他族人,没有他家腰粗,多则七八顷十来顷地,或五六顷地,也有两三顷地的。邢家族人的地加起来,就有十多万亩。在汤阴县郝家岗村买了大片地,郝家岗离王二岗村8里地远,山高皇帝远,村里的人别治他,不让邢家用井,这倒掣肘不着他们,他们有的是钱,就自己打井。

当时人们形容邢家地广,夸张地说:“鸟飞不过的邢家宅地。”意思是老鸹不歇一歇,就会累死在邢家宅地里。

财大气粗的邢钧,又盖了不少宅院,并让人特意从北京宫廷替了式样,在路南盖了一座邢文楼,当地老百姓至今夸赞邢文楼高大气派,可惜二十世纪八世年代被拆掉,在原址上盖了一座供销社。我们没有见到它的宏伟大气的建筑,只能凭想象来揣度了,不过从现在的房屋来看,仍然气势非凡。后来邢钧与哥哥邢钊分家,对哥哥说,咱家的房子、地及生意随你挑。邢钊不懂生意,就挑了最好的房子和地。邢钧只要了最次的房子和生意,继续经营。

邢钊与邢钧分家时,邢钊的儿子邢永泽在外边读书,过年的时候,他回家了,他知道叔叔邢钧的生意大得很,觉得自家分的房产与土地和叔叔邢钧的财产不成比例,就对父亲气哼哼地说:“这不公平。悫死咱了!”并且一直埋怨父亲窝囊,要与叔叔理论。邢钊是个老实人办事讲道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说事儿。对儿子说:“就这都够咱用了,你不要去找你叔叔。”邢钊压着儿子邢永泽不让吭气。邢永泽则憋了一肚子气。

其实邢钊与邢钧弟兄俩很和睦,同治四年盖的楼房,北楼窗户上的石斗板上雕刻的字就是:“宜兄宜弟”,左边小字写着“邢钊邢钧共勉”。谁知,这邢永泽自己不劳动,对父辈创业的艰难并不理解,对他们的团结不珍视,他对分家感到不公,一直耿耿于怀,生气不已,结果大病一场,早亡。

对于邢氏的发家,如今有许多版本和传说,由于时代久远,也弄不清哪是真的哪是演绎传说了。我们姑且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去思量揣摩了。

王二岗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年冬天,一个老头冒着大雪,从西边撵着一头小毛驴踽踽走来,馿背上驮着两个半布袋的煤,漫天大雪覆盖了高高低低的山岗,走到王二岗村附近,再也分不清道路。深一脚浅一脚走到邢完家门口,人困驴乏,驴驮着货物,行走十分困难。邢完正在门口用铁锨铲雪,邢完与老人搭讪寒暄,让老者暖和暖和再走。来者见邢完很和气,人也厚道,就对邢完说,我把两个半布袋煤,放你家过道里吧,天放晴有了路眼儿,我再来驮。谁知大雪一直下了好几天。天放晴了,这赶驴的老汉却不见来取煤。过了许多日子还是没有来驮煤。当时老者急着要赶路,也不没有顾上问人家是哪里人。

邢完与内人商量,既然到现在人家没有来驮煤,可能家里不急用。咱家眼看也没煤烧了,不如把人家的煤倒出来先把煤烧了。老汉来了,我再给他去驮,还给他就是了。哪知,把布袋一倒,惊呆了,原来两个布袋里装的是元宝!

勤谨的人永远不会闲着,邢完夫妇很有经营头脑,从开春到秋收在地里伺候庄稼,到了冬天地里没有了农活,就商量着买了一头小毛驴,从二十多里外的鹤壁驮运煤炭,到东乡去卖,两天一个来回。年复一年,赚了不少钱。

关于驮煤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邢完赶着毛驴去东乡去卖煤,到了家,本该向东走,这头毛驴却来了犟脾气,却向西走去。没办法,邢完只好跟着向西走。 到了石河寨村驴不走了,蹄子下有一钱袋,看看四下无人,也不知道谁掉的,邢完捡了钱袋,这头驴好像有灵性似的,驴又向东往家走了。

据今年89岁(2014年)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的邢家媳妇,邢恩贞的妻子苏美英老太太说,邢家一个祖先当了官,私下贪污了银票,不敢往外露,时间长了,见没有露马脚,就编瞎话,说做梦有神人指路,让他拾了元宝。

究竟谁对谁错,事实又是什么?我们今人不得而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