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天祥家族的木雕观音菩萨像

 文氏家族 2023-01-07 发布于湖南

中华文氏宗亲网

www.wxzqw.cn

全球最大的文姓交流平台

新闻 | 族谱 | 文化 | 寻根 | 联谊

The Network of Wen Clan of China

文天祥家族的木雕观音菩萨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无人不晓的诗句,出自宋末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对于文天祥其名,连同《七律·过零丁洋》这首诗的题目,中国人几乎无不知晓。然而,文天祥就义以后,他还有没有后裔?他的家人、后代和族人都在哪里去了?人们可能知之甚少。

文天祥在广东被扣后,被张宏范押至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市)关押,受到极高规格的礼遇和优待,目的只有一个:以高官厚禄来诱其归降。最后终因劝降无效,将其杀害。文天祥就义后,元朝心惊胆战,将北京四大城门关闭一个多月。

按当时律法,文天祥是要被灭九族的,文氏家族为逃避灭族之灾,有的改姓为“闻”,逃往全国各地,分居大江南北。其中,文天祥有一亲侄迁至湖北罗田,历传五世,才得以逐渐稳固和发展。

元朝灭亡后,文家人的受到广大民众的敬重,后来又受到明朝官府的尊崇,社会经济地位都有极大的提高,之后人丁迅速发展,分迁罗田各处,还盖了祠堂。但文氏祠堂与其它姓氏不同:一边是宗祠,一边是公庙。祠堂是文氏族人的公祠,而庙则是专门供奉文天祥、供全体中国人共同朝拜、祭祀的公共庙宇。今天罗田河铺镇的文家庙村,就由此而得名。

古代的鄂豫皖三省交界点所在地,有个山峰叫三省垴,位于今天安徽金寨县的吴家店乡与湖北罗田县的九资河镇的分水岭上。它东邻大别主峰之一的天堂寨,南望罗田县境内的著名险峰薄刀峰。薄刀峰呈东北—西南走向,山峰陡峻,薄如刀口,极其险要。山峰两侧发源两条大河,丁边的叫巴水,东边的叫新昌河。薄刀峰的西南端向丁南方起伏延伸,一直延伸到巴水与新昌河的交汇处——罗田县河铺镇。文家庙就坐落在巴水边上的一个小山坳下,门前田园宽广,滔滔巴河绕庙而过,河水冲积出一片很宽阔的大畈,对岸的麻城市张家畈乡。隔着巴水河,正好遥望巍巍的天景山脉,麻城东部著名的龟峰山正位于天景山中。

(如画商城别样美、图片源自商城县政府网)

文氏定居巴水东岸以后,安居乐业,子孙繁衍,逐渐兴旺起来。当地人羡慕文氏家族的兴盛,认为文家庙的地理风水是文家兴旺的原因。个别姓氏嫉妒文氏家族,便想尽办法破坏风水,欲将文家庙后的龙脉挖断。经过数百年的自然衰朽和人为破坏,最后连文家庙也被毁掉了,文家后代不得不开始向各地分迁。清光绪年间,有一文氏后裔带领三个儿子准备逃往北方,把庙里唯一幸存的木雕观音菩萨像用钱搭子裹起来,翻山越岭,一路逃荒要饭,跋山涉水来到河南省商城县境内,在长竹园集镇西边的皮家坳定居下来。

这户人家安居之后,便将这尊观音菩萨供奉的堂屋的供桌上。他们逢年过节还一直保持着罗田老家文家庙的风俗习惯:每逢年过节,文氏家族先祭拜观音,后祭祖先的家规流传至今。

在皮家坳扎根后,文氏子孙开办了三桩事业:第一,在长竹园街上建起了油坊和染坊,生意非常红火。第二,组织劳力还外出打工揽活,一去就是十多人,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第三,归葬始迁长竹园的家长于罗田老坟:这位当家去世时,文家现盖了三间房子,准备风风光光地办丧事,可是罗田老家来的亲人们不同意,坚持要把死者抬回罗田归葬文家老坟;文家人没办法,只好把观阵山庙里半幅拦驾借着,两人挑钱,百人上路,送老人回罗田文家庙,做法事、安葬。

这些先代旧事,我们这代人未曾经历,我都是从小听父亲一点一滴地亲口讲述的。只有这尊木雕观音菩萨像,我不仅从小就亲眼目睹,而且还亲自供奉,每逢年节都虔诚地磕头膜拜。虽已50多年没再见过我家的这尊木雕菩萨像,但她的清秀面容、漆黑的色泽,光洁温润的包浆,在我的心里仍然清清楚楚,一闭眼仿佛她就在眼前。不仅她的外貌,甚至连她的习性我都记忆犹新。

她立在我家的老堂屋供桌上,受我文家香火多年,似乎对文家人也有了感情。若有陌生人前来,进屋后只要去看了她一眼,就会头痛。每逢下雨前几天,观音菩萨就浑身冒汗。文革初期“破四旧”时,观音当时仍然立在我家的供桌上,冒了一个多月的汗,就是不下雨。我父亲犯疑,冒了这长时间的汗,怎么还没下雨呢?几天后,红卫兵反派们来了,不由分说地抄走了观音。原来的老邻居张某成是地主子弟,每次批斗会他都得上台赔罪,他目睹了红卫兵们的很多行为,亲见他们架起一堆干柴,把观音菩萨放到火上烧,但怎么烧也烧不掉,后来就被造反派们随便乱扔,丢在大队部的一间牛栏里。大队部后业改为小学校,学生们用草绳系住观音的脖子,吊在屋梁上当靶子,天天去练习射箭和投弹……文氏家族的这尊祖传观音木雕菩萨像,也未能死里逃生,最终也不知去向。

这是自文天祥后传承的一个珍贵遗物,可惜文革初期被毁。一个空空的观音座子,在我最后一次盖房时摆放在菜园地头,最终也不知了去向……

文天祥的诗句仍在流传,文天祥的精神也仍然在发扬,文氏家族的血脉仍在流淌,先祖们艰难创业的品格依然秉承,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吧!(原文章本站略有修改)

文章 | 文胜河

编辑 | 文四海

(湖北罗田文氏族谱、图片源自中华文氏宗亲网)

专题系列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与厚重的土地浑然一体,就是在这些厚实的院子里,一代又一代的文家人得以落地生根,一个又一个的家族得以生息繁衍,文家大院,一个亲切的名称,一座温馨的家园,是文氏游子们日夜思念的地方,是散居四方族人们心灵的寄托。

探访文氏居住地  追寻家族发展史

精彩分享

征稿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