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按精义 郝连成 篇三

 IDV 2023-01-08 发布于广东

审医求药说

    师曰:“病苦于患,剜心解肺,举家哀痛,卧之床席。为脱病苦,必乃求医问药,财货消灾,患之使然。昔前辈叶氏香岩,临其终晚面儿孙言之:医也,可学,乃不可轻用。医之不可不学,所学宁弃尔不用,但不可不知矣。此一语道出,医辈之要,与其辛酸之。”

老师说:“身患疾苦的痛苦,有如剜心割肺一样,不仅患者,甚至连整个家庭都处于哀怜病人卧床不起。为了解脱这病苦,必然要找医生下药,患者用所支付的药费替代被解脱病苦折磨的酬劳这是自然的。曾有前辈叶香岩(叶天士)在晚年时常对儿孙们讲:医可以学,但不能轻易的去操作。然而对于医学知识不能不去学习,宁可学了而没有用上,但不能自己不知道也。从先生讲述的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前辈们对医学的重视,并从言谈中也透发出这里的辛酸了。”

丹青板桥君曾言,举世糊涂聪明难,聪明难得糊涂。聪明容易,糊涂难。人生,难得糊涂。

在清朝,有位驰名的国画大师,郑板桥先生曾经说过,在人世间的糊涂与聪明都存在着一个难字,然而在聪明里确又难得糊涂。论起聪明容易,糊涂可不容易。人生,难能获得糊涂(放弃世俗的贪争)。

生世以身世,居世以当世。如此之医,若从其言者,值堕广漫,乃十足于庸,百分之俗也。此医之,非存媚骨,亦存奴颜。何谈进取,夺取造化哉。

人生在世是以他鲜活的身躯居存在这个世界上,然而居存在这世界上是以现实为主。如果一个医生要象郑板桥那样的官场心态去面对患者的话,若把堕性扩展了,便属于是一个十足的庸医,反有百分之百的低级了。这样待患的医生,他既有献媚的骨头同时也存在奴才的颜面。那又如何谈得上是要进取而又夺得造化中的主动权呢。

弟子问师曰:“此之何谓?”

师曰:“此从何而言之乎?此言,尚不以时俗与生死同论高下。试观,医以民命,翻掌生死于顷刻,焉得从顺时事草率,以趋炎附势草菅民命乎!”

学生问:“这又是指什么而讲呢?”

老师说:“这是指什么所讲吗?对医生而言,它不能采用世俗的标准而对寄托于生死的患者去作评断呀!看看医生,他是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在医生举手之间就能决定出生死,在这样人命关天的大事,又怎能去顺时俗,稀里糊涂的办事呢。若要照此办理,这就等于趋从权势而渺视老百姓的生命一样啊!”

弟子问师曰:“非附时势之何乎?”

师曰:“古之医者,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再次,十失四乃为下。今有医则非,偶愈一疾,便谓天下无双,举世难配,昂首戴目,不可一世。十全不存,十之一二,鼓名噪乡里,势誉越千古。患无知晓,凭听鼓唇弄舌,眩神投彼,所试辗转复侧,终为人财两空。”

学生问:“不去依附世俗,那又该怎样呢?”

老师说:“古代的医生,治病获愈率,占百分之百的医生才算是上等,而占百分之九十的是次等的医生;治愈率占百分之八十的医生更次,而占百分之四十不能获愈的医生,则属于是最下等的医生了。今天有的医生可不一样了,偶尔有了一例重患的治愈例,便自称是天下唯一的,没有任何人能通他相比,趾高气扬,如同这世上装不下他一样,治愈率并非全然成功,只不过也就在十分之一、二的情况下,名声便振动了地方,声势荣誉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医生了。这种情况患者并不了解,全是在喇叭的宣传鼓动之下,被吹嘘的神乎其神,才吸引了大多患者登门。但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考察,患者最后得到的则是,不仅人的钱白花了,可这生命也就被宣告终止了。”

今古,医人迥然,曲道径庭。吾中华乃越千古,盛兴礼仪帮风。遵圣人教习,医门杜绝,杂僻小人。门之内外,乃重“仁、义、礼、智、信”乎。于忠义,竭尽两全。千载依此良性,乃谓民风。百姓敦厚勤敏,术业求精,患家值此,身家性命,托付医生。医毕以善事以是,焉能草菅人命。当此医人,必历千古之善从,乃遵圣贤教化,敦勤自敏,必以实事求是之。

现今与古时相比,医生的素质是大不一样。行医的途径与行医环境也不相同。我们中华经历了几千年的延续,民族中整个兴盛礼仪道德水准。在圣贤们的教导下,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而在医疗队伍中尽量的杜绝没有医德的医生。不论是医德还是社会风气,它都注重仁义道德,讲求文明礼貌、聪颖贤惠与诚实而有信誉呀。对于忠责职守而又力尽所能方面,都要去实现。千百年以来,就在这样的良性标准循环中被认为是民族的风气,老百姓质朴勤劳,医生在技术上也能精益求精,患者在这种情况下,才把自己同家属的安危寄希望于医生的身上。然而医生,毕竟是以慈善为原则去工作,他哪里能够轻视性的,去拿生命开玩笑呢。只有这样的医生,才能担当起医生的职责,这也正是遵从了前辈贤良们教导辅育,而以质朴勤奋积极向上,以实事去求这个是呀!

何奈医门,虽出圣贤教化,以文化普及知识。随之社会情窦顿开,霸业雄风以袭柴米。为生计安度命,哀悲乎,实存劣性。医伍之中,杂僻奸佞小人。所当“审医求药”必取自然。

虽然医疗队伍是出自前辈贤良的教育,是用文化而普及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私欲中的侵占心扩张,存在了以封建强盗为英雄的顽劣风气在社会施加豪夺。人们只有忍气吞声的过日子。就在这悲哀之中,产生了劣性。在医疗队伍中也混进来了奸诈、狂妄等势利小人。所以才应当去“审查医生之后,才能听凭他的安排再去取药。”这是必须要这样去做,这样做才是符合社会的具体情况。

弟子问师曰:“审医求药奈何尔?”

师曰:“欲脱病苦,审医言行(形),次审医凭。三审阅历,四审辛劳,五审学识,六审品德。”

学生问:“审医求药那又会怎样呢?”

老师说:“为了摆脱疾病的痛苦,就要审查医生的言行举止,然后去审查医生行医的凭据,第三项,是审查医生的阅历。第四项,是审查医生吃苦耐劳的情况。第五项,是审查医生的学历与知识,第六项是审查他的思想道德水准。”

弟子问师曰:“患审医形之何然?”

师曰:“医以形行所括,择良弃劣,量体裁衣,以适为度。故从慎己命,必择良医而为。非也,盲人骑瞎马,正午阳光道,夜半临深池。岂不慎兮!”

学生问:“患者审查医生的言行是为了什么?”

老师说:“从医生的外貌与他的言行之中,我们就应选优而弃劣,根据自身情况而去选择自己能够适应的,这样去适当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生为原则。所以选择医生是出于对自己生命的重视,对自我生命的重视,就必须要选择又道德又技术的医生才行。不然的话,那等于是盲人又骑上了看不见道的马匹,逢巧日中时又走在宽广的大道,等到半夜时可就走进了深谷的深水池中去了,这难道还不该慎重的面对吗?”

所从审,首从医(形体)之言行也。形象不备,首不肯信。

所以从慎重出发,审查首先从医生的外貌与他的言行去考虑了。他的形象就没有具备,首先就不应当去相信。

弟子问师曰:“首当不可取信之何然?”

师曰:“曰,首取医形,非饰华着表。实从形体,乃索气质风度。形不俱,乃气不全。气不全,医之神不足。神不足之医,乃化实之力难达。试论,瞽目言何,善医瞎眼。瘸腿何语,精疗其跛足?有论彼瞎,他不瞎;吾瘸,尤令彼不瘸。此从瞎瘸以杜。故此,当精专于术验。凭信取医,于信医论。”

学生曰:“首先不能让人相信的那又是什么?”

老师说:“说,首先取凭的一个形象了。这个形象不是指医生外表的穿着,而是他的总体素质与人格的魅力。从形体上若不具备,内气也不能够全部的到达。气不到,内在的精神力度不够,这样的医生,在化解实体的病变上就缺乏力度。这又怎么去论述,盲人善治眼睛的失明,而腿有残疾的又能解决这伤残呢!也许会说,正为了自己有了这样的残疾,才会让别人更能去防范残疾了。这里存在是否是有精良的专业技术为证明了,针对凭据信任去顺从医生,也应当考虑到他对医治方案所做得论述。”

弟子问师曰:“何测术验?”

师曰:“故,凭信之为,取医当观,音声之善行。”

学生问:“如何能予先知到这技术含量?”

老师说:“所以要凭借他以往在患者中的诚信去作衡量,因此患者在没有见到真凭实据之前,首先看看医生说话的态度,以及他的言行是否一致(文明程度)。”

弟子问师曰:“观音声何以取凭乎?”

师曰:“此从六审之,取凭也。”

学生问:“观察言行又应当怎样取确认呢?”

老师说:“这就要从六个方面去审查,而后才能相信呀!”

弟子问师曰:“六审者何?”

师曰:“五音至密,乃堂音宏亮。堂音宏亮,俱丈夫威勇。音声不俱,喃喃细语,掷地有声,实其内力,难所至达。谓底气不蕴,愈病迟滞,布漫也微。声壮气足,愈病也速。此乃,气到之力到,力到之劲发也。”

学生问:“有六点需要审查的是什么?”

老师说:“五音严密(底气足),说话的声音就宏亮。而声音宏亮的人,就具备了男子汉的勇猛。相反,一个男子汉说话细声细语,并且又断断续续的这是内气不足的体现。因此由于内气亏乏,实际力的发挥也很难到达。由于底气蓄运欠缺,使力的散布同样也会微弱,这样对治愈病变也显得效果滞后。而在内气充足的情况下,声音也壮(体魄够),为此治病的速度(收效)也快。这就是,气到了,力也就到了;力量的到达,也就能把劲发挥出去了。

二审医凭。医凭也,从医之凭据矣。自古华夏当医,子继师承力能所俱,能者多劳。观乎,能者不劳,是谓:闲才;才力能劳,反拒其劳,是谓,屈才;劳所不才,乃谓,徒劳。能劳而不劳,是谓:懒惰。所劳适劳,是谓:勤劳。故劳者适才,乃曰:人才之。故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审便适之也。

第二点,要审查医生的凭据。医生的凭据,也是医生的依据。从古至今,华夏医生都是实力俱备,而有能力的人他所付出的也多。但有能力的人,不去发挥他的能力,而被称作是没有被利用的人才,为此把这样的人才也叫,闲才。原有其水平且能劳动的,反被拒绝参加劳动的,是被称作是,屈才。而参与了劳动且不能胜任水准要求的,才称作是没有起到作用,甚至是帮倒忙,这又被称谓是,徒劳。他本能劳动(有劳动能力),且不去劳动(工作),这就是懒惰。他所参与的劳动,又适合自己的能力,这就是勤劳。所以对于这其中的劳动是有适应于人的能力的,而适应需要又能满足需要的劳动(智力与精力的付出)才叫,人才。因此针对这一切的能力(才)来说,人要尽他的能力,而使物又要发挥它所有的作用,这样通过审查详实才便于适用啊!

三审阅历,无阅难历,故曰,有阅而立也。

第三点审查的是,医生的阅历。阅历是指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历证。

弟子问师曰:“此之何也?”

师曰:“阅历,可尽灵细。灵细也,乃予断于前,妥切居后,从善为终。所曰:'善查于毫末,随正应变,足防劣变。是症是变,足以备之。’故此乃曰:防患于未然也。故治未病,乃不治已病。既治已病,亦防它病之。”

学生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老师说:“从他的阅历中就能看出,他是否具备灵动性的精细(应变能力),这正是对予测病变发展的前兆的把握,以及能够得到最圆满的良好结果。只有这样的医生,才能做到有好的开端而获得最好的结果。所说,他能够从一丝一毫的变化里,而随着症状的变化而去应变,以变去防劣变了。他是对症应变,同样就能完全具备对各种病变的应变能力了。所以才说:防病变是在它还没有出现之前,就已经进行了预防。所以治疗还没有形成大影响的病,而不是等到病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再去治疗。既然能治已经出现的病,又要防范这病,再继续发展为其它的病了。”

四审辛劳。医辞辛劳,难究底里。好逸恶劳,终是酒囊饭袋之徒,俗之庸懒也。非跋山涉水,穷是末之根由,炮炙生熟,经肠胃之何苦。人云亦云,他云亦云,以至茎末良萎无分,实难解其根蒂之。

第四审查的要点,是针对医生吃苦耐劳情况。医生不勤劳,是很难去探究出医学中的原委。然而他是个喜安逸又厌恶劳动的话,他毕竟是个没有发展前途的废物,俗话说,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没有登过山、淌过水,而去追究中草药物里的初始与结尾(指对药物的了解),而找到事务的来龙去脉,并且又对药物生熟加工也不清楚,甚至每当患者服药后的感觉又是什么,然而在这服用期间,它会不会出现什么痛苦登,而只是听别人说什么,他就随声附和着说什么,以至于对草药的根茎,什么是真伪都分不清楚,那又如何从实际上去了解个究竟,哪个是根,哪个是纽曼呀!

五审学识。故曰:一分学识,一分医。无学无知,无知而无识也。人之知,非生而知之。人之知,乃学而实习之。知之之知知,必由学而知。故以知者必学,从学乃有知识。所曰:不经为师言传身教,难窥底蕴。不经传承,难彻晓其明。不知之求知,非生俱识。故曰,从学于师,而得其识。

第五点审查的是,医生通过学习的多少,才能得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分辨力大小)。很久以前就说:有一分从学习得来的知识,那么就会掌握一分医学本领。不学习便不能知道,而不知道(去了解)它怎么又会去认识它呢!人的知识,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然而知识,它又是从学习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是不断的递增中增添,这就是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所以有知识的人,都是有过一番艰苦学习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有知识。所说,没有经过老师的言传中的指导实践,是很难直接的掌握住要点。没有经过有序的指导,又是很难彻底明确的得到掌握它了。所以有不了解的我们就应当去了解,这了解可不是天生的什么都指导,而又事事都能正确的去辨认。所以说,向老师学习,是为了得到这其中的知识。

故,无精进学识,乃不博学。不博学,乃不识阴阳于“六气、五行”,内外表里,上下之传播。故此,医不谓杂,无杂难于一精之。此杂,非乱乃博也。所故于医,当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不晓天文,难知纲纪;不晓地理,难明药性;不通人和,乃不善人事。不与人共,难透解于医焉。

所以,没有勤奋向上的拼搏精神,很难得到知识的进取,也就不会博学多才。不能认识矛盾事物中的对立统一,就很难理解自然界里的“六气与五行”以及在这内与外,表与里之间上下传播的情况。所以针对这些,医生掌握的知识就要具有全面性,没有一个综合素质,是很难掌握到一个精辟的程度了。然后这个精辟的精确性可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博学。所以对医生来讲,他应当,上能通晓天文知识,向下而了解地理,而在上下之间(中)又能贯通天地间的仁义和合。如果不晓天文方面的知识,就难以了解规律(原则);不了解地理情况,也就难以明确药性的性能;不能贯通人世的联带关系,也就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人与人之间联系;不能与人很好的相处,那是很难透彻的了解医了。

六审品德。医患有缘,千里相会;面对无缘,难能相识矣。

第六点要审查的是,医生的思想品德。医生与患者是有缘的,即使两地相距有千里之遥,也能聚会在一起,若是没缘,那怎么又能相互间而有认识呢!

弟子问师曰:“当以品德者何?”

师曰:“品德者,品行德行之相合也。此人品当行,善众监察,德行与共,善解有缘是。”

学生问:“用来作思想品德的标准是什么?”

老师说:“思想品德的标准是,品行(认识程度)与德行(实践中的结果)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这就是人首先要有认识,而又让大众去监督检查,有了思想品德的具备,那就能很好的去理解这个有缘又指的是什么了。”

弟子问师曰:“当何有缘尔?”

师曰:“人生相逢便是缘,仅仅善恶两相分。是恶不善,是善不恶。故,善有善缘,恶有恶缘。善恶之故,何从其言乎?体恶当善,于恶善反矣。故,化恶为善,扬善之博矣。”

学生问:“应当什么样算是有缘呢?”

老师说:“人生能够想遇到的那就是缘,只不过“缘”是有善与恶两者间截然不同。原本是恶的,就不能有好的结果;原本是好的善良的,也得不到恶劣后果。所以好有好的缘分,坏有坏的原因。好坏的原因结果,那怎么能从简单的语言中去说明呢?接触到恶的情况,我们应当用善意去化解,对于好与坏,两者都各自存在互变,并且都有其相反的作用了。所以,我们要化解恶性矛盾(类似野蛮的),而让良性得到播扬与发挥了(传承文明)。

弟子问师曰:“医患何得善缘?”

师曰:“医德,得之患福。患福,寄望于医德之。此之何?曰,福德相合于一矣。福德合一,乃除痼疾。医德不备,有术无德,令患曲道。救病如救水火,水火荼毒,焉容其曲道?虽生死可谋,其人不可谋。人不可谋,何之言与?故此,当远之。远其,近取其远命之安矣。”

学生问:“医患之间如何获得双方都有好的结果呢?”

老师说:“医生的德分,来自患者的福分。患者的福分又寄希望于医生的医德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说,福分与德分是相互结合而成为一个整体的。只有福分与德分结合在一起,才能除掉顽固性的疾病。医生的品德不具备,他只有技术而没有职业道德的情况下,他会让患者走很多弯路。治病如同救火灾、水灾一样,哪容得了走弯路。虽然说生与死是可以进行预见性的筹划,但这样的人,说什么也不能去和他商量了。干嘛,要和这样的人去谈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应当远走而行回避了。远走而回避,是为眼前我们就要为长远的生命安全作打算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