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8 桂枝汤加厚朴杏子 | 整体观中医

 新用户06854144 2023-01-08 发布于浙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字面意思是病人平时就有肺气瘀滞不降,又得了桂枝汤证,所以用桂枝汤加上厚朴和杏仁。厚朴和杏仁都能开散肃降肺气,都有化痰湿的作用。杏仁有明确入肺的作用。厚朴不止于入肺,肺、胃、脾、三焦、肠,厚朴都能入。

平时不喘,得了桂枝汤证见到喘咳、流涕、有痰也可以用这个方子。此方证的咳喘不会很严重,痰涕也不会很严重,如果很严重就考虑青龙汤。

如果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咳喘不严重,但是流涕很严重,这块肯定是清痰、清涕,就加上白芷,白芷辛温开窍除痰饮,这些都算是比较轻浅的方法。如果咳喘很严重,痰涕也很严重,多数就考虑小青龙汤之类的。

伤寒论到此第一次出现杏仁,查药书会看到杏仁性味苦、温、有小毒。标明有毒的药一般指的是药性偏强,不要错误理解“毒”,毒指的是偏性。毒越大药力越猛,而不是毒就是祸害的意思。微温就是说这点温性不用太考虑,不管寒证热证都不用太在意;苦则能降,功效为祛痰、下气、开闭。意思是能除痰、降气,能散气。闭就是气机郁结或是痰湿、气血郁结住了称之为闭,能够开闭就是能够开散。明白了杏仁有祛痰、下气、散气的功效,那就能很好的理解,他为什么能平喘,因为这个喘是气机闭郁。能够化痰是因为其性润,所以能润肠、润肺。

在肺家津液不足燥咳的时候,可选用杏仁。因为杏仁还能够化湿、化痰,所以痰湿的咳嗽也可用杏仁。杏仁有明确入肺的倾向,所以经常也用来当药引,引药入肺。凡是这类有明确入哪一藏腑、哪一经络的药,都可以用来做药引。引其他的药力进这一藏腑,所以杏仁的主治能够祛痰、止咳、平喘、润肠。因为肺主皮毛,肺有痰饮证、有气机闭郁证而表现为体表出现皮肤病的时候,杏仁还能治这类的皮肤病。至于杏仁润肠润肺的功能,如果真阴已亏损,那滋润的力量就显得不够,仅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如果是因为痰或者气机瘀滞而造成的津液不固或者津液受损,这时候用杏仁正当其时。明白了杏仁和厚朴的药性、功效,那么就明白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不了那些久病的哮喘。

药书上说厚朴能够燥湿、理气、除满,味辛、苦,性温。苦能降,辛能开散。学习一味药材,先要查性味功效,然后参考一下归经。归经之说有一定道理,但不可执着。弄明白了性味和功效,归经自己能整理出来。归经之说不能说是错,但很难直接运用。性味和功效是直接学而能用的。

咱们就以厚朴为例,说一下研究药效、药性的学习方法。先说性温,温就是不那么热,言外之意在取这位药材的时候,可以多考虑他的功效,功效就是燥湿、除满、理气。相反,如果药性属寒热或大寒大热,那就必须顾及寒热的药性。

说的更直白一些,假设一个体质偏热、偏温的人,用了厚朴这种温药,问题不大,只要用对了功效:燥湿、理气、除满就可以。但是如果性热、性大热的这种药材,用在体质偏温热的人身上,极有可能出坏事。所以温性和凉性的意思是不那么热,也不那么寒,那就可以更去取用他的功效。

比如一个方子,温病派的三仁汤,很出名,其中就有厚朴。取的功效就是能理气、燥湿,所以这是一味气分药。气分药的意思是痰和湿如果已经形成了有形的邪气聚集,那单靠厚朴来理气化痰湿,药力显得不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厚朴的性味功效,味辛、苦,所以能开散、下气。能燥湿能下气,所以能用来治肺气不降、胃气不降、肠气不降。肺、胃、肠都能理气、下气,所以必定也能梳理三焦。因为是一味气分的药,他的主要作用是理气、下气,次要作用是化痰化湿,其实化痰化湿的力量不是特别强,或者可以理解成厚朴化痰化湿的作用是因为辛苦理气。痰湿很重的,肯定厚朴力所不及。

厚朴不是一味峻猛的下气药,他的药效缓和而厚重,因为厚朴的理气是向下走、下气,所以当气机升发不足,需要提升的时候不用厚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说厚朴能入肝胆。柴胡能入肝胆,其性提升,能够把气向上升发。升降各有不同,肺主降,所以厚朴能入肺。胃肠之气也肃降,所以厚朴能入肠。脾气困滞的时候,运转失司,自然也可以用厚朴来理气。上中下三焦气都管,能理三焦之气,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刚才说归经之说可以参考,不必太较真。有些药物有明确的归经入藏腑的偏性,有些药貌似没那么明确,比如厚朴,好像是气都能理。反之像柴胡、青蒿、薄荷这些药就有明确入肝的倾向,再如这个条文中的杏仁,有明确入肺的倾向。

再举个例子,当归能入肝、心、肾、脾,没有明确入哪一藏腑的倾向,于是咱们说归经入藏腑的这套学说可以参考,但是不要较真。就像厚朴能理三焦,可是归经的书上没有提到这一条,而事实上他就能。比如刚刚说的三仁汤里面就有厚朴。

总之学习单味药材,查药书的时候,性味和功效是最重要的。有的书上把功效称为功能主治。咱们说功效和主治的时候,还是有所区分的,这样便于思维。厚朴的功效是燥湿、下气、理气,所以当湿阻气机的时候,出现了腹满、气滞、便秘,他能够处理,这些称之为主治。一般药书上把功效和主治写在一起,而在学习的时候,要理清楚性味和功效之后,再看主治,能治什么症状、什么病,这样思路就清晰起来了。

但是真正要学会这一味药的运用,一定要放在方子里学,而方子要放到病机、病位、病性,就是理论中去学,这样才能学会怎么用药。确定用什么方子,先得有明确的诊断,这就又需要用理论把诊断和开方治疗联系起来。所以最终学习药还是要放到理论、诊断、治疗整个体系中,最终形成自己的用药方法。

有些时候,不同门派对同一味药的运用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伤寒经方一脉,从来不用葛根提升阳气,不用天花粉开结散痰。而温病派可以用葛根来提升阳气,远公医学用天花粉来开结散痰。再比如,需要振奋阳气、提升阳气的时候,温病派、脾土学说都喜欢用一些风药;而火神派则倾向于桂枝、附子。

流派之间的风格差异非常之大。比如六经方证的这门学说,在取方的时候用症状的分类规律来取方,所以其临床中常用的方子有几百个。但是也有相当好的中医,一生治病就那么十几个、几十个方子加减变化,能治所有的病。

所以说治法是学不完的,诊法是学不完的,只有理论能学完,学完的标准是理论体系完整,没有缺失、盲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