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十四

 吴营洲文存 2023-01-09 发布于河北

《红楼梦》阅读碎札·十四

吴营洲

*
自从《红楼梦》传抄问世至今两百年,就有许多学者提出作者依据自家的事,自己的经验写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说,记录了他半生的亲见亲闻。
顾颉刚则说:“我以为《红楼梦》固是写曹家,不是死写曹家,多少有别家的成分。”
这个看法是对的。
*
《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含有作者个人的经历及曹家的故事,但又不是“信史”。
这是不言而喻的,并已经成了“共识”。
*
《红楼梦》书中的人物,即使没有写到,也没有一个人闲着。
曹雪芹把“观念”,变成“人物”,透过“人物形象”来展示他的一些人生理念。
*
《红楼梦》暗写了曹家的一件大事,就是曹家被抄的真正原因。
一、曹李两家的关系。
二、李煦之案,欠款已还清(见李鼎辩词),但还是受到了严厉的惩处。政治第一。
三、曹家之案,欠款未清,枷号,南巡。
四、曹寅之孙曹雪芹写《红楼梦》,对此委屈有没有反映,几个重点比较。
1、南巡——省亲。
2、亏损——亏空。
3、曹家的亏损数量——贾府的亏损数量。
4、为迎驾曹家高规格的装修——为省亲修建大观园(用诗形容大观园)。
5、为迎驾曹家建戏班——为省亲贾府建戏班。
6、南巡的浪费——大观园的靡费。
7、抄出当票——偷卖器皿。
8、康熙说王子要钱不要给(王子不会亲自来要,会打发太监来)——贾琏说太监要钱。
9、康熙维护老班底——雍正用人、用钱(曹頫的悲剧)。
10、曹家有战功——贾家祖上也有战功。
*
一、从元妃点戏说起。“《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有些文章认为,“贾府为非作歹导致败落”。
二、《一捧雪》中为非作歹的是严世藩(恶名颇大),后来严府果然败落,而且满门抄斩。那就是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严府比作贾府。果真如此吗?我们看法不同。
三、元妃点《一捧雪》给我们的联想是,《一捧雪》首先是个大冤案。“天般恨,海样冤。”
四、子孙不肖,招接匪类,是明写贾家之败。从省亲开始,暗写曹家之败。
*
《红楼梦》一书,充满了愤懑。这是为什么呢?曹家之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曹家的亏空与曹頫的无能,二者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
曹雪芹为什么要把“真事隐去”呢?既然要“隐”,如何又要读者“读”出来呢?所“隐”之事,在书中又是怎样展示的呢?曹雪芹采用的是“真假互补”的方法。
一、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就是生活。大家公认,已成定律。
二、简明扼要地看一下有关曹家的部分档案——曹家冤枉了。子孙不肖,挥霍,家家都有,为什么曹家就败了?
三、《红楼梦》不是曹家的实录,但反映了曹家过去的家庭生活。
四、作者不可能客观地揭示生活,一定要反映作者的观念,对事物的看法,批判的武器。
五、“《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首先暗示《一捧雪》乃一大冤案,难道贾家之败也是冤案不成?到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没写贾府败落是冤案?写了。怎么写的?
六、从“呼吸会能通帝座”到“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一过程在书中有着具体反映。
*
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道:
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酷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象个衰败之家?
这显然是曹雪芹在京城中瞭望王府、大宅门的感受,也是再生活的感受。
而最后的这句“那里象个衰败之家”,隐含着作者多少遗憾与感慨啊!
*
曹家曾三代四任江宁织造,曹寅和康熙,明为君臣,实如兄弟。
雍正即位后,并不把曹家的曹頫(时任江宁织造)视作兄弟了。
在雍正的眼里,他和曹頫的关系,仅仅是君臣,仅仅是主奴。
当然,雍正也并没有把曹頫视作罪臣,更没有视作异己。
他对曹家还是有体恤有温情的。他给了曹頫三年时间,让曹頫把亏空补上。补上了,自然就过往不究了。
三年过去了,曹頫并没有把亏空补上。雍正又给予了宽限。结果,曹頫在押送织物进京时,在山东地界,发生了“骚扰驿站”事件,再加上曹頫此前送往宫里的织物掉色,于是雍正就认为曹頫“原不成器”,而将其抄没,并枷号。
因此,曹家也便成了罪臣之家,随即没落。
曹雪芹对此,能不在书中有所反映吗?
*
通过《红楼梦》,而对“作家”的几点认识:
一、作家要写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二、作家有些自己熟悉的生活。因此有人总是说作家是在写自己,甚至说“任何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
三、作家在写自己的生活中,要写感动了自己的生活。
四、所谓“感动了自己的”,一般是指“爱恨情仇”,愤懑,悲愤等。这些情感一般都是强烈的、深刻的,历久弥新的。
五、当作家把自己的小说人物和情节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描写、塑造时,这样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就必然地反映出社会环境的某些特征和性质。这样文学艺术就呈现出对时代的艺术的反映,就是真实。
六、作品不是信史,没有绝对的写实,包括传记、回忆录、报告文学等。作家通过人物情节故事,描述出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真实。只要不是刻意粉饰,故意说谎。
*
《红楼梦》的魅力,还在于文本之外。
《红楼梦》的文本之外,有个更为神秘的世界。那可能是曹雪芹所独知的。这一点,许多读者都能感知得到,却又把握不准,更是说不清楚。
许多有关《红楼梦》的研究,都已远远超出了文本范围,但仍然感到它是发掘不完的。这也许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
在《红楼梦》中,张扬善很到位,鞭笞恶一点也不手软。
在《红楼梦》中,既写了好人,也写了坏人。一本书,倘若既不写好人,也不写坏人,那就没法看了。也并不能全是好人。全是好人了,那就跟天堂一样了。终日生活在天堂了,时间久了,会感到无聊,乏味。
*
和曹雪芹同时代的诗人袁枚,以及晚出的嘉庆时的举人陈文述,也做了拯救妇女命运的活动,但都失败了。
有资料是这样介绍陈文述的:陈文述(1771年—1843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秣陵集》《西泠怀古集》等。诗工西昆体,晚年,复敛华就实,归于雅正。陈文述笔下的沈云英,几可与姽婳将军相媲美:“云英萧山人,道州守备沈志绪女。流贼犯道州,志绪战死。云英匹马入贼阵,夺父尸还。诏以云英为游击将军,代领父众会,夫贾万策战死荆门,云英辞官扶柩归葬。通春秋学设帐授徒,卒葬龛山。”
*
《红楼梦》的基调或情绪,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当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创作《大江东去》时,正被贬官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连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不得不租下“东坡”,亲自躬耕陇上,才得以安家、自活。
苏东坡的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想来也是,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无论或得或失,到头来,终归是一场梦幻。
*
马瑞芳在其《红楼聊斋一脉承》中写道:“蒲松龄是乡村私塾老师,徒有蟾宫折桂的愿望,却终生寄人篱下,舌耕笔耨,白首穷经,一辈子在贫困线上挣扎;曹雪芹是金陵豪门公子,因跟朝廷发生联系的家庭变故,而从钟鸣鼎食、诗礼簪缨落到瓦灶绳床、茅椽蓬牖。他们二人,蒲松龄因希望合作而呼喊,曹雪芹因不乐意合作而绝望。两个封建社会的失意者,两位天才的小说家,对待封建社会及其基本制度既相同又相异,蒲松龄失望,曹雪芹绝望。绝望着站在失望着肩上,经历更深刻地认识,更深刻的跌宕,才能从失望走向绝望……”
读着这段文字,耳边突然响起一句问话:“我是谁?”
*
王朔说,他一不小心就会写出一部《红楼梦》来。
也许会的。有才挡不住吗。
可苏童说:“我老觉得是曹雪芹一不小心写了《红楼梦》。”(见《上海文学》2007年第6期)平心而论,这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其实,类似的话别人也曾说过。比如著名的红学家、古建筑学家杨乃济就说:“我总觉得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歪打正着。”
这种感觉对吗?也许对!不然怎么会有如此多的“英雄所见略同”呢?
令苏童困惑的是,他不清清楚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究竟是怎样的一份心情?是一种作家的心情还是一种普通人的心情。“是作为一个作家的心情才导致他写了这么一部非常牛的《红楼梦》,还是有这样一个身世的一个普通人的心情,记录自己的人生,结果弄出了这样一个警世之作。”
苏童不清楚,曹雪芹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他到底把自己看作谁?他到底要干什么?他是写着好玩的?还是要传世的?还是人们常说的有感而发?
苏童说:“我总觉得这不是一个他精心谋划出来的东西。”

相关链接: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一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二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三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四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五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六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七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八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九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十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十一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十二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十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