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心历史记 人们常说,蝼蚁尚且偷生,足见求生是所有物种的本能,人们自然是希望越长寿越好,所以晚辈在给长辈祝寿时,才会说,希望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古代的很多皇帝为了追求长生不死,曾尝试了无数种方法,虽然不论是炼丹制药还是出海求仙都,都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但由此可见人们对这美好世间的留恋。想要做到看淡生死,实在太强人所难。 有位老者名叫陈司寇,她生于1921年,虽然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但普通老百姓的封建思想一时难以根除。由于她是个女孩儿,家里并不想让她上学读书,反而希望她早早辍学嫁人。但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她,十分顽强地将学业坚持了下来。她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没有依靠家里的帮助完成了学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爱国青年的她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去。难能可贵的是,即使炮火连天,朝不保夕,她也没有停下求学的脚步。相反,战争更让她认识到了知识对改变国家的重要性。 战争结束后,她更加珍惜和平的环境所带来的学习机会,更加发奋图强,努力攻读,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在选择专业时,她想到,祖国的振兴最需要的就是千千万万的人才,只有下一代把知识学好,国家和民族还有希望。于是,她决定学习教育学。 她在北大期间的另一个收获,便是结识了自己的先生赵宝煦。两个年轻人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赵宝煦也同样是自幼家贫,热爱学习,最终成为了北大政治系的教授。两个思想契合的人很快走在了一起,步入了婚姻殿堂。 1958年,毕业后的陈司寇进入北京101中学,成为了一名政治老师。她新式的教学理念,宽严相济的管理方式让她在学生中很有威望。尽管在特殊年代她也经受了一些波折,但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她都微笑面对。她和先生赵宝煦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共同渡过了难关。 1976年,陈司寇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生活被她安排得丰富而紧凑,或许这也是她长寿的秘诀之一吧。每天早晨六点,她就早早起床了,然后出门晨练。归来吃过早饭后,就是她的阅读时间。看来陈老热爱学习的习惯,的确伴随了一生。她订了好几份报纸和杂志,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生活窍门,她都有关注。在她看来,尽管年岁已大,但仍需要不断地学习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和进步。 另外,她也没有因为生活宽裕而养尊处优,相反,像洗衣做饭这种家务劳动,她总是亲力亲为,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除了规律的生活作息,陈老在心态方面也非常健康。她并不把重心全放在子女儿孙身上,而是时刻提醒自己独立自强,和儿女保持距离,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在2012年赵宝煦教授过世后,她能做到这一点,着实令人敬佩。其实,儿女也曾多次表示希望将她接来同住,一方面是怕她孤独,另一方面也怕她出什么意外。但陈老却始终坚持要自己独居。她理解孩子们的心情,但更体谅孩子们的辛苦,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她不想过多打扰。 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精神状态,让陈老无病无灾地度过了自己的90岁,但谁也无法逃脱自然的规律。93岁那年,她被查出肾部有一个肿瘤,家人和医生都建议她尽快手术,但她却摇摇头,说自己已经做好随时离开人世的准备了,现在只盼每天有质量的活着。 就这样,她依旧保持原来充实自然的生活方式。一晃三年过去,96岁的她还是迎来了肿瘤的恶化,到后来只能卧床休养。尽管如此,她依旧拒绝前往医院。她说:尽量在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儿,既能减轻自己的痛苦,也能减少别人的负担。看到为她奔波的子女,老人非常心疼,于是便断食四天,以求走得快一些。 最终,陈老离开了我们,也许她的绝食的做法有些极端,但她活得如此通透和潇洒,着实能给我们许多启发,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如何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有不同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