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学写诗,如何营造意境》

 山花烂漫oqq2hn 2023-01-09 发布于山东

《初学写诗,如何营造意境》

冯祖华

    意境一词,源于佛经“所观之理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的“智”与“境”,指的就是“意”与“境”。诗的“意境”,《文赋》中从情思与景物互相交融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五岳浮云休自在,一河虹缕眺亭台。”。这里的“休”与“眺”表达的就是情思(即意,意象)。而“浮云”与“虹缕”展现的是景物(即物,物象)。“物象”就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与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此“物象”就叫意境。

七律·暖冬

遥望六出总不来,大吕时交冽覆开。

无雪无风,有花有瓣约琼台。

难归梓里芳菲地,奋力高山异域栽。

鹰击长空留倩影,何须捧酒洒尘埃。

    意境乃意象浸润而出,要领悟诗的意境,首先要读懂并领会其意象。因此,把读者的思想引入一个与作者共鸣的燃点至关重要。达到了这一点,就是一首好诗。未达到,就要认真的思考,问题在哪儿?如何修正?其实,意境源于生产生活,是在劳动过程中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它真实地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及个性特征。比如:李白的豪放,柳永的离愁别恨,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田园情怀等等,无不烙有时代及个人境遇的痕迹。因此,意境也是诗人独具慧眼和匠心酿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它是诗人“言人欲言而未言,发人欲发而未发,吟人欲吟而未吟”的思想之精华。

七律·暖冬

纵然天女履尘埃,未必临溪柳叶裁。

五岳浮云休自在,一河虹缕眺亭台。

三阳开泰归鸿后,四九神威不用猜。

巢里霜风衔凛冽,登梅喜鹊唤春来。

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诗。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诗便有什么样的艺术意境。要想使其诗有好的意境,首先必须使其人要有灵性,有纯情,有哲思,有理想,有抱负,有诗家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精神追求。写诗既忌“有景无意”。但凡是形象,或多或少地带有作者的某种情感。“有景无意”,是指景强,意弱,直白地说,弱到不知道他想说什?他要说什么?他在说什么?这种情况,往往是作者未能给景物赋于鲜明的思想和炽热的情感。这就叫“为赋新诗强说愁”。

    还要忌“有意无景”。一首好诗,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总是蕴含在众多鲜活的景物形象之中。更加=要忌“意境混乱”。虽然有意有景,但意绪混乱,也不算好诗。古人谈诗论文,讲究立意。范晔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立意为先,以文传意”。一首有“意境”的好诗,其“意”应该是明确的、突出的,其“境”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感可知的。如果“意”不明确、不突出,那么必然造成意境的混乱,传达不出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本意。

    人们常说“触景生情”。指因见到某一景物,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即将所见之“景物”和引发之“情感”概括地写进诗里,这是借物而言情。我们学习写诗,要学会造境,造境还不够,还必须在酿造深刻、新颖、神奇、绝妙、高超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境近而意远,境妙而情浓,景新而情殊,景奇而意深,景美而意无穷。意境的创成,既要有缠绵悱恻,还要有超旷空灵,也要有缠绵悱恻,这样才能“一往情深”,深入物象的核心,所谓“超以象外”,就是超旷空灵,否则,就是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作者:冯祖华。笔名:山花烂漫,中共党员,65岁,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人。退休。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辞赋协会会员中国诗词论坛协会会员中华诗词论坛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网络义务教育大学副校长,襄阳诗词学会员,襄阳作家学会会员,保康县诗词学会会长,保康作家学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