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最同情女子的一首诗,写尽古代女子的心酸,结句让人不忍卒读

 云端书馆 2023-01-11 发布于河北

在古代,女子都被“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压得抬不起头来,穷人家的女子,她们的境况就更是悲惨了。

《唐诗三百首》里,就有这么一首诗,写尽了古代女子的心酸。

这首诗就是秦韬玉的《贫女》,作者写女子的“贫”,抓住了一个特定的“嫁”字构思。

她自伤的是难托良媒,虽无绮罗之衣,但有巧制之裳;虽无高髻云鬟,但梳妆清秀;虽不涂脂画眉,但女红手巧。她人美、性俭、身勤、艺高,可是却不能嫁出,只能为人作嫁衣。

《贫女》

秦韬玉 〔唐代〕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

穷人家的女孩子从没有穿过绫罗绸缎,想请个好媒人却做不到心中更是悲伤。有谁欣赏贫女的淡雅风采和纯真品格?世上的人都爱追求时髦的发式和打扮。敢用自己十个手指来夸耀刺绣的灵巧,不愿为了和别人争美去比画眉的短长。可叹的是年年辛辛苦苦一针一线刺绣,都是替那些富家女制作出嫁穿的衣裳。

这首诗用比兴手法而蕴含丰富,以贫女独白而动人以情,实为千古传诵之名篇。通篇都是未嫁贫女在倾诉伤感而抑郁的心曲,实则内蕴着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触。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这位女子出身贫贱,从来没有穿过豪华美丽的衣服。她知道社会的嫌贫爱富,因此,她本来想打破传统的思想方式,自己托个媒人找个好的归宿,但她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是自取其辱,因而她只能暗自伤心。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这里的“怜”与“爱”为同义词。两句是说,有谁欣赏不同流俗的格调,又有谁与贫女共爱俭朴的梳妆呢?这样的说法,和前面所说世人只重富贵不重品格相联系起来,显得环环紧扣,步步深入,激起读者对“贫女”的无限同情。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敢于自夸的是,一双巧手针线出众;而决不迎合流俗,把双眉画得长长的去与人争妍斗艳。这是更进一步描写贫女的才能和品性,也是暗喻作者自己才能的不同凡响。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贫女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慨叹,也是作者对自己的境遇的感喟。意思是说年年以灵巧的手为他人制作华丽的嫁妆,自己却不能享受,且因贫穷耽误了自己的青春。为人作嫁一典源于此,古今广为沿用。

诗人刻画的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全诗通篇用比,句句以贫女自伤而喻贫士的遭遇,语意双关,耐人寻味。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喻指寒士独清独醒的寂寞情怀;而“为他人作嫁衣裳”,则暗喻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屈居下僚的不平之气,成为名句和成语(“为人作嫁”)流传后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