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青龙汤

 健康使者846A 2023-01-11 发布于黑龙江

4 伤寒论》方之大青龙汤

4.1 方名

大青龙汤

4.2 别名

甘草汤

4.3 组成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炙甘草各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鸡子大)一枚[1]

4.4 用法用量

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余药同煎,去渣,分三次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以水9升,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1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4.5 功效主治

伤寒论》方之大青龙汤功能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治风寒表实,兼有里热,症见发热恶寒身重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溢饮四肢头面肿,无汗烦躁,肢体疼痛者。

风寒两解。发汗定喘,解热除烦,利小便以驱除水气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发热恶寒俱重,头痛身疼,无汗烦躁,脉浮紧;或咳嗽气喘;或溢饮表证里热者。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病溢饮者。喘及咳嗽,渴欲饮水,上冲,或身疼,恶风寒者。用于急性热病之初起高热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气管炎风寒型)、哮喘支气管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

4.6 用药禁忌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4.7 方解

本方为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方中麻黄汤发汗解表,重用麻黄在于加强发汗解表之力;石膏清热除烦;倍甘草,加生姜大枣中气,调营卫。诸药合用,外可解风寒郁闭,内可清热除烦。

4.8 临床应用

1.感冒:康氏患感冒恶寒无汗,头身痛烦躁呻吟,脉浮紧稍数。自处大青龙汤麻黄12g,石膏30g,桂枝6g,杏仁6g,甘草6g,大枣4枚,生姜9g,水煎服。药后不及10分钟,则见汗出津津,随即恶寒发热及周身疼痛见明显减轻,烦躁呻吟亦除,遂得酣睡一夜。次日身仍潮润,热除身静,病去七八。故改桂枝汤以和营卫,止头痛,一剂即愈。

2.支气管肺炎患者男性,年三十六。初因感冒咳嗽而起,后成肺炎,气急,胸痛咳嗽痰中瘀血,病已两周,高热无汗,身疼痛,颜面及两颧绯红,烦躁谵语喘咳气急,两胁痛,脉弦紧,径与大青龙汤鲜竹沥,是夜大汗淋漓,即呈分利解热,诸证悉退,病家惊为神异。

3.溢饮浮肿:一妇人,产后浮肿腹满大小便不利,饮食不进。其夫医人也,躬亲疗之不验,可一年而疾愈进,短气微喘,时与桃花芒消汤无效。于是请救于师。师往诊之,脉浮滑,按其腹,水声漉漉然。因与大青龙,温覆之。其夜大发热,汗如流,翌又与如初,三四日小便通利,日数行,五六日间,腹满如忘。与前方百余帖复故。

4.9 各家论述

1.《尚论篇》:解肌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观仲景制方之义,本是桂枝麻黄二汤合用,但因芍药酸收,为兴龙致雨所不宜,故易以石膏之辛甘大寒。辛以散风、甘以散寒,寒以胜热,一药而三善俱备,且能助青龙升腾之势,所以为至当至神之法也。

2.《伤寒附翼》:此麻黄汤之剧者,故加味以治之也。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为寒中而挟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备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热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4.10 附注

甘草汤(《圣济总录》卷十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