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至18世纪,在耶稣会士长期广泛的宣传下,东方中国以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社会繁荣、制度先进、司法完善、文明开化的形象出现在西方世界面前。这一时期,欧洲形成了持续一个世纪的“中国热”风潮。 ![]() 《天学传概》中国皇帝主题挂毯,1688年,这宫廷风格完全出自臆想 但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社会对中国印象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面相。18 世纪中期,随着笼罩欧洲近百年的“中国热”的退去,中国在西方人中的形象开始逐渐转变。自清代以来中国形象被彻底扭转,成为落后、停滞的象征,18世纪末、19世纪的封建中国更是被冠以“停滞的帝国”。 ![]() 北京街景1870年 ![]() 广州街头的老街[法] 奥古斯特·博尔热1845年 ![]() 福州府近郊宅邸内的千趣阁[法] 奥古斯特·博尔热1845年 ![]() 臆想的北京街景,画面充满了拼凑的痕迹(1690年) ![]() 杜赫德编著《中华帝国全志》中北京郊外的关帝庙,连寺庙布局都没搞清楚 在极度缺乏影像资料保留手段的年代里,版画便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信息、人文景观等的记录载体。让我们来一窥这个时期在西方最有影响力、广为传播的版画作品,看看彼时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 01 【荷】约翰·尼霍夫的《荷使初访中国记》17世纪的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之一。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派遣使团到中国朝觐顺治皇帝,求通自由贸易。使团先到广州,然后从广州往北,一路来到北京。顺治皇帝接见了他们,但却没有满足荷兰人的愿望,使团只能空手返回巴达维亚。 ![]() 约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f)肖像 访问团中有一位名叫约翰·尼霍夫的管事,负责把使团经过之地的景物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他在沿途所描绘的山峦、河流、道路、植被,以及城垣、建筑和船只等细节,都相当准确地表达出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实际情况。 ![]() 第一站澳门 ![]() 使团登陆广州虎门码头 ![]() 靖南王耿继茂 ![]() 广东清源峡 ![]() 广东清远 ![]() 广东江心城堡 ![]() 荷兰使团于广东下榻的驿馆 ![]() 1656年 大余、南康、赣州、万安 ![]() 1656年吉安、吉水、峡江、新淦 ![]() 1656年丰城、南昌、吴城、湖口 ![]() 粤北赣南一带客家人村堡(土楼) ![]() 安徽安庆 ![]() 安徽芜湖 ![]() 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 ![]() 天津卫 1665年,他的哥哥亨利·尼霍夫整理、编辑了他留下的手稿和画稿,出版了《尼霍夫行记》,书中配有尼霍夫所绘的一百幅铜版画。当时正是欧洲复制版画发展水平最高的年代,从版画艺术的角度来看,本书的插图在欧洲的复制版画史上无愧为上乘之作。 ![]() 清顺治帝 ![]() 紫禁城午门 ![]() 荷兰使节在故宫午门外 ![]() 使团叩拜皇帝 ![]() 清朝官员 ![]() 旗人官兵 ![]() 官府内抄录人员 ![]() 街头卖艺人 ![]() 乡村 ![]() 寺庙神像 ![]() 沿途所见满汉对立情绪 观尼霍夫的绘画手稿,其相对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初期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风貌,但后期由其哥哥出版的作品随意增加了臆想失实的成分,以满足欧洲人对东方神秘帝国的猎奇心态。总体而言,其为当时除了耶稣会修士对中国的报导外,是最具权威与一手数据的中国记录。 02 【英】乔治·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乔治·斯当东(George Staunton, 1737-1801)英国探险家、植物学家、汉学家,受雇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793年,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其目的是谋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目的是开放广州的贸易,为英国产品开辟新市场。 ![]() 中英官员交谈场景 ![]() 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山东省登州府 ![]() 使团到达天津 ![]() 使团到达通州码头 ![]() 马戛尔尼使团沿京杭运河南下 ![]() 北京西直门 然而使团自天津至北京途中,一路看到的是民间的贫弱和旧封建文明的衰落,这让马戛尔尼极度的失望。在见到乾隆皇帝以后,乾隆竟然让马戛尔尼下跪,自始至终乾隆就认为这是附属国的朝拜,并不是真正的外交,这让马戛尔尼非常难堪。在马戛尔尼向乾隆展现枪膛枪、炮舰模型、望远镜、钟表等代表西方先进科技物品时,乾隆也全然没放在眼里。 ![]() 乾隆皇帝 ![]() 在热河行宫,乾隆帝乘坐16人轿子接见使团 ![]() 清朝三跪九叩之礼 最终,马嘎尔尼向清朝政府提出一系列的通商请求,被乾隆皇帝自大到以“天朝物产丰饶,无所不有”等为由断然拒绝。自大刚愎成分是有,但源自中西方不同文明的体制、经济和观念的碰撞以及对英国海外势力积极扩张的警惕,才是老乾隆皇帝拒绝的重要原因。 ![]() 清朝官吏 ![]() 清朝官兵 ![]() 军队哨所 总之,这是一次失败的外交,英国使团一无所获。当时斯当东被任命为使团秘书兼代理缺席时的全权特使,地位仅次于马戛尔尼,回到英国后受马戛尔尼之托编写此出使日记。马戛尔尼回国后,就将这一切上报了英国女王,并建议武力撬开中国大门并殖民化中国。 ![]() 奇特的建筑牌坊 ![]() 圣旨传令官 可以说,这帮英国使团此次的访华的失败是中国形象变化的关键转折点。斯当东这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广泛传播,进一步给西方人传导了中国“落后贫弱、停滞不前”的印象。而就是这位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于1840年在英国下议院力排众议力主对大清帝国开战,于是有了著名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纷纷加入对中国的巧取豪夺,至此中国全面陷入半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 ![]() 北京西直门 ![]() 颐和园一景 ![]() 乾隆与小斯当东 抛开《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作者对中华文明满篇的失望情绪,这部由威廉·亚历山大完成的版画作可谓难得一见的珍品,相对客观地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较为详尽地反映了清代中期的部分山川地貌、人文景观特征。 03 【英】托马斯·阿罗姆的《中华帝国图景》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1804~1872)的《中华帝国图景》,阿罗姆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师、画家,以“中国风景画家”著称于欧洲。但让人惊掉下巴的是他本人却从未到过中国,而是根英国马戛尔尼勋爵(Lord Magarney)1793年访华使团随团画师和其他画家的素描画,融入自己的想象,重新刻绘了一百余幅古老中华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习的铜版画,地点包括广州、北京、江南乃至香港、澳门,覆盖半个中国。 ![]() 北京西直门 ![]() 广州街景 ![]() 北京灯笼店 ![]() 广州市郊,一位行商的别墅 ![]() 虎门岛,广州珠江入口处 ![]() 南方省份的戏剧 ![]() 南京浦口的渔夫 ![]() 踢毽子游戏 观其作品,铜版画精彩悦目,内容又符合西方公众的欣赏角度,因而出版后立即成为英国和欧洲最有名的插图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其知名度远超威廉·亚历山大(《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具体插画作者)的画作。 ![]() 官员出巡 ![]() 夜宴观戏 ![]() 狩猎归来 ![]() 祈福消灾 ![]() 迎亲的队伍 ![]() 剃头摊子 ![]() 码头船夫 ![]() 广州的帽子店 ![]() 在后宅玩纸牌的贵妇 近代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很多都是从这部书的文字和图画中获得的。其1843年最初版的版画图集正值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中国盛世帝国的虚像已被打破,大清帝国仅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与荣耀。总体来讲,画集并未刻意丑化和妖魔化中国,其作品将中国的富裕与贫穷,崇高与卑微,壮美与阴暗,都尽可能写意式地描绘下来,生动地展现出帝国末期的人间风貌。 ![]() 澳门 ![]() 五口通商口岸宁波 ![]() 厦门城门内的石牌坊 ![]()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 湖边古寺 ![]() 直隶通州观象台 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评价是,“托马斯·阿罗姆笔下的大清图像,虽然是借鉴欧洲其他画家的画作而加工完成,在细节上不时融合他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但是仍有一定依据和真实性。他认真研究了其他画家的中国图像,基本保留了当时中国社会风貌的特征,这些画作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
来自: 紫霞照我 > 《歷史,中国,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