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社会支持来源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3605馆长 2023-01-12 发布于广东

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从政府科研单位到普通百姓,都积极关注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化问题不仅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与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也息息相关。

近些年,有关老龄化问题的探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老龄工作的探索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内容涉及老龄产业结构、老龄服务体系建构、养老模式探索、老年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

在我国“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下,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实现健康养老;怎样让上一辈的社会建设者生活幸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古往今来,幸福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的内心体验,幸福也开始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问题,并逐渐进入更多研究者的视野。

同时研究者也开始把目光从消极心理转向积极心理,追求幸福是他们响亮的口号。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内在体验和认知评价,是由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对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作用,由于健康状况下降,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老年人为适应这些变化,维持内心的幸福水平,他们需要足够的支持以弥补自身丧失的心理社会资源。

国内已有研究多是根据肖水源的社会支持理论,对不同性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支持的利用度)的社会支持进行研究,而对不同来源的支持的关注较少。

研究主要研究对老年人生活情感有重要影响的两种支持来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家庭和朋友都是个人亲密的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有重要作用,研究探究这两种不同的支持来源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是否相同。

老化态度是人们对变老过程及年老的体验与评价,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本研究旨在研究老年人社会支持、老化态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老化态度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作用机制。

一、老年人社会支持、老化态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老年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均显著正相关,以往以肖水源的社会支持为理论进行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发现两者相关密切。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比较脆弱,而社会支持可以为老人提供所需物质或信息,提高老年人的适应性、控制感;同时也增强老年人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只有获得各种社会支持,老年人才有可能幸福。

另外还有研究认为:配偶、子女、朋友等支持主要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关,是老年人物质支持、情感慰藉以及信息服务等支持的主要来源,称为老年人生活的“保护性因素”;邻里同事支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是老年人的“发展因素”。

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有意识地多参加社会活动,既弥补老年人社会功能的缺失,也增加归属感与价值感,体验更多的幸福。

老年人老化态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关于老化态度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老化态度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老化态度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均显著相关。

而王大华等对离退休干部的研究则显示老化态度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是一方面王大华等人研究样本较少(86人)。

另一方面王大华等人的研究参与者是国家级事业单位的离退休高级干部,工作经历使他们对待老化的态度更为平和,积极和消极态度都低于普通社区的老年人。

研究的参与者都是普通的老年市民、村民,生活工作的不同导致老化态度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出现不一致现象。

老化态度反映了老年人对自我老化的认识与接纳程度,对老化的态度越积极,说明老人能理性地看待老化,对自我的接纳程度也高,会通过锻炼有意识地减缓老化的速度,在老化中积极享受此时的生活体验与幸福。

老年人社会支持与老化态度的关系

对老年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老化态度各维度的相关分析显示:家庭支持仅与心理获得呈正相关,朋友支持与老化态度各维度均相关。

张明妍等人的研究也发现拥有良好支持系统的老年人应对老化的方式越积极,也能以较积极的态度对待衰老。

家庭支持与心理获得的相关可能是因为心理获得是指老年人老化过程中的成长与智慧增长,家人、亲戚对老人的支持也表现为对老人经验、智慧的尊重与学习,以老年人为榜样,让老年人体验到成就感、价值感。

朋友支持与老化态度关系密切,老年朋友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交流时彼此能够相互理解。老人可以与朋友一起参加锻炼,互相交流养生经验,或诉说老年的失落与孤独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增加老年人的老化积极体验,降低消极体验。

二、老年人老化态度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老年人生理变化、心理社会丧失的中介效应

路径分析显示,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不仅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作用,还通过老化态度的身体体验方面和心理社会丧失影响幸福感。身体变化主要是指老年人对锻炼的态度以及对健康的主观评价,社会心理丧失是老年人在心理社会方面的消极体验。

模型显示生理变化和心理社会丧失的中介效应方向为负,即生理变化和心理社会丧失提高了家庭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直接效应。

有研究认为老年人社会角色弱化,对家庭的依赖增加,但子女亲戚存在距离远、工作忙等问题,能为老年人提供的家庭支持并不稳定。

这会使老年人感到没有安全感,有精神压力等,进而加速老年人的老化,降低了生理机能方面的积极体验,增加心理丧失的消极体验。

另外老年人在家庭中以往总是扮演支持的提供者,老年过多的家庭支持可能会使老年人茫然失落,觉得自己老了不行了,没有价值感。

而生理变化的降低和心理社会丧失的提高都会降低主观幸福感,可见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合适的支持才能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

因此在为老年人提供支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帮助老人,又要发挥老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老人体验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以及自我价值。

朋友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

不同于家庭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多路径影响,朋友支持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只存在间接影响,即朋友支持--->生理变化--->主观幸福感、朋友支持--->心理社会丧失--->主观幸福感。

由此可见老年人的朋友支持是通过老化态度的改变间接作用于主观幸福感。老年朋友之间比较有共同语言,彼此也能相互理解,朋友间一起锻炼、探讨养生,或互相倾诉宣泄烦恼等,这些行为有利于增加积极身体体验,减少丧失感。

另外在老化的过程中,面对衰老所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变化,老年人要不断调适,适应老化,而老年朋友聚在一起都会谈论自身的老化状况,可以促进老人对老化过程的了解,采取正确的方式、平衡的心态对待变老。

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总效应

研究发现家庭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和直接效应之和小于朋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效应,即朋友交往更能提高幸福感。

这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不符,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人们对目标的选择与对时间的知觉有关,进入老年期,人们觉知到生命的紧迫感,进而会改变对未来的专注以及对知识的追求等,老年人开始寻求个体情绪的平定与安宁。

在社会联系方面表现为社交范围缩小,只保留几个能高度满足自身情绪和情感的亲密朋友,注重交往质量,降低情绪风险。

因此老年人所“选择”的朋友都是优质的,对老年人的情绪情感有积极影响;而家庭关系源于血缘,不具有“选择性”,其所提供的家庭支持质量难以保障。

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老化态度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两者都促进老年人积极的心理获得体验,但家庭支持降低生理变化体验,提高心理社会丧失体验。

而朋友支持提高生理变化体验,降级心理社会丧失体验。朋友支持对老化态度的改变更大,增加积极老化体验,降低消极老化体验。

因此,朋友间的社会交往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间接预测作用更大。我国老年人退休后,多将物质情感需求寄托于家庭成员,对朋友交往明显疏远。

研究结果提示家庭成员所提供的物质、服务等要适度,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幸福感产生副作用;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维持社会联系,多参与社会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使自己对待老化的态度向积极方向发展,还可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