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暗的绞杀:惨烈长平之战背后,是一场国运对决的阳谋

 mynotebook 2023-01-12 发布于湖南

一开始,谁也不曾预料到,长平之战会如此惨烈。

山东各国包括赵国,都以为这只是一场自然发生、大号的局部战争。

可当四十五万赵军尽墨、长平血流漂橹之时,各国才体会到强烈的压迫感:这不是局部战争,这是与大家休戚相关的国运之战,秦是要灭国的!

所以一年后,邯郸之战时,各国倾力相助,抗秦联军一度达到了三十万。

大家都清楚,秦国扫荡天下的进程将会越来越快。

或许,这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毕竟秦国也不像是那种能长治久安的主。

山东诸国再不有所动作,就会悔之晚矣。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包围歼灭战。秦国大败赵国,秦将白起坑杀40万赵军,将赵国推到了灭亡的边缘,并大大加速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然而长平之战绝非偶然。它是超级大国秦国谋划已久的完美阳谋。

在这场长平之谋中,老牌强国秦国交叉运用军事、外交、情报等各种手段,让新兴强国赵国在战略围堵下无可选择,被迫按照秦国的设计,一步步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一战过后,赵国几十年军事改革优势化为乌有,彻底丧失了和秦国对抗的资本。

这场阳谋,究竟无解在哪里?赵国是否有一线生机?

文章图片1

长平之战

秦国为何要发起长平之战?

秦国是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

它的强大,是通过左右国际局势来实现的。

起初,秦国也只是被周王封在西北的养马奴,战国初期动不动还被魏国踩在地上摩擦。但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给了秦国咸鱼翻身的机会。从此,秦国奖励耕战,男子年满17岁就必须登记在册,等候征召上战场。全国上下很快变成高效的战争机器。

公元前286年,齐国独吞宋国。在秦国的幕后操盘下,秦韩赵魏燕五国,打着救宋维护国际正义的名义,联合伐齐,使齐国几乎被灭国,并由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水淹楚都,迫使楚人弃都而逃,并占据了楚国一半国土。

这样,原本的齐、楚、秦三强,变成了秦国一国独大。

所以说,秦国实力固然强,但其在国际上实现领导力的基础并不稳固,是通过武力来实现的。它仿佛是个村头的小霸王,嘴上吹嘘着自己炮制的国际准则——连横,手上却拿着胡萝卜和大棒满世界追鸡撵狗。其他国家虽然早就心有不满,但除了无能狂怒之外,也只能忍气吞声。

但是,有个国家却让秦国感到不爽,那便是地处三晋的赵国。

三晋之中的韩魏,已被秦国打压多年,被削得没了脾气,心甘情愿地做起了秦国小弟。只有这赵国,默默优秀然后惊艳所有人,使得“秦不能得所欲”。

要说这赵国,一度也十分弱鸡,被捶得要请齐国来“围魏救赵”。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进“胡服骑射”,开始进行全面军事改革。

改革立竿见影,赵国军事实力增势迅猛。赵国击败北方林胡、楼烦二族,使两族随后归顺赵国。“林胡王献马,楼烦王致其兵”,赵国骑兵力量随之大增,骑兵在赵军中所占比例已达到惊人的8%。要知道,哪怕是秦国拥兵百万,也只有骑万匹,远逊于赵国。而此时其他各国这个比例一般不过1%。

日益强大的赵国,是秦不能忍的:我费了老鼻子劲儿,好不容易干垮了齐楚两个超级大国,现在却按下葫芦浮起瓢,让赵国又崛起了。

已经一家独大的秦国,根本不屑于再使用外交手段,还搞什么连横来打压赵国。那样太费时间不是?

而赵国似乎也是跟秦国杠上了。赵武灵王还曾冒充使节到秦国考察过一番。这次考察,不是冲着肉夹馍而去的美食之旅,也不是想去投资办个厂,赵武灵王是惦记上了秦国的土地。他回国后,立马就整出了一个从云中、九原南下攻灭秦国的计划。

估计赵武灵王回国前嘴里还在念叨:接下来,接下来不是我打死各位,就是被各位打死。

既然两家已经针尖对麦芒,秦国也就不再讲啥客套了。秦国打算集中优势兵力来一场决战,一战就将赵国打回原形。稳准狠,绝不给赵国任何翻盘的机会。

于是,秦国开始谋划一个巨大的阳谋。

文章图片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让赵国跻身强国之列

长平之谋的关键

要用阳谋,讲究的就是整体布局,环环相扣。尤其是在关键环节,那绝对是经得起推敲,滴水不漏。

秦国预判了赵国的预判,然后让赵国别无选择,只能乖乖就范。

一、必须诱出赵军主力

秦军如利刃,出鞘就要见血。

劳师远征,肯定不能让大队人马玩穿越徒步。这次秦军出击,必须得有两个效果:其一,要打赵国个措手不及,迫使其匆忙做出不恰当的决定;其二,诱出赵国的主力来,迫使其举全国之力进行正面决战。

二、要尽量抵消赵国的优势

赵国的优势是什么?那绝对是骑兵啊。

秦国可不能让赵国将这把最锋利的刀抽出来。无论如何,都得想方设法削弱赵国骑兵的战斗力。

同时,还得能将秦军弓弩兵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文章图片3

大秦弩兵

三、不能让赵国有机会去请外援

秦国这次是准备一剑封喉,一把将赵国干趴下。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当年,齐攻燕,齐国几乎已经把燕国吞了,但最后还是放了燕国一马。结果,燕国用了几年卧薪尝胆,最后召集五国联军攻破齐都临淄,让齐国此后一蹶不振。

所以外援什么的,那绝对不允许出现。

四、避免被拖入消耗战

虽然秦国粮食多,史料中记载一度多到吃不完拿来酿酒喝;但秦也要避免与赵打成消耗战,以免伤了自身元气。

毕竟当时齐、楚等国还颇有实力,被他们偷了家那就不好玩了。

因而,秦国务求立马见效,速战速决。  

文章图片4

战斗力爆表的秦锐士

战略合围 完美布局

秦国的长平之谋,可谓是深思熟虑。从地缘政治、君王心态到将帅能力等等因素,无不在秦的考虑中。

实际上,秦国的长平之谋近乎完美,赵国要想从其层层罗网中逃出生天,几无可能。

秦先后给赵开出了四道选择题。但每道题都吃透了人性,让赵国选无可选,只能乖乖就范。

一、第一道选择题:邻国交战,救还是不救?

论下棋,秦国是专业的。

事实上,一开始秦国的战略意图就相当明确。

1、秦国的意图:

声东击西,通过攻击韩、魏两国,悄无声息地形成对赵的战略合围,打赵国个措手不及。

2、赵国的意图:

秦国打压旁边韩、魏两国,赵没必要掺和,唇亡齿寒咱先不管,只要不引火烧身就万事大吉。

3、博弈过程:

秦军前期摆出的是一副灭韩、击魏的架势。

这让赵孝成王感觉很轻松惬意,就像青蛙在温水中游泳一样。于是,秦国在赵国周边的军事行动进行得挺顺利。

一张合围的大网正在暗中展开。

公元前265年,秦年攻取韩国的少曲(今河南济源东)、高平(今河南孟县西北),打通了山西南部与河南济源间的南阳通道。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下野王(今河南沁阳)控制了韩国南阳,切断韩国本土同上党郡之间的联系,将韩国拦腰截为两段。

可赵国人并没有觉得这些有什么不妥。有些会来事的在酒肆里对秦韩冲突评头论足,正说反说戏说古今说,分析得那是头头是道,惹得声声喝彩,收获粉丝无数。

可如果赵孝成王此时摊开地图仔细瞅瞅,就会发现秦国已然通过进攻韩国,开辟出一块通往赵国的根据地。

韩国国土被秦军撕裂成了两半,全无还手之力;魏王正犹豫要不要抗秦,秦国就及时送上好处,借花献佛把韩国的垣雍割给魏国。魏王二话不说选择好好吃瓜。

韩魏两国不是躺平就是吃瓜,秦国已经消无声息地对赵国形成战略合围。

赵国选择冷眼旁观,主动权渐渐滑入秦国手中。

文章图片5

上党很重要

二、第二道选择题:上党肥饵,吞还是不吞?

上党,秦国选择的决战地点。

因为,这块土地太适合当诱饵了。

1、秦国意图:

找到进攻赵国的突破口。

2、赵国意图:

收益大于风险的事儿,咱干了!

3、博弈过程:

这世界总有很多巧合。

赵孝成王曾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穿了件左右两边颜色不一样的衣服,骑着一条龙飞上了天。眼瞅着要到天宫了,却突然掉下来,落到了金山上。

卜卦者告诉他,这不是啥好事,而是“残缺、有气无实、忧患”的征兆。

第二天,韩国上党郡守冯亭的使者就来求见。

当秦军切断韩国本土同上党郡之间的联系时,冯亭有两个选择:带着上党郡17城的老百姓投奔秦国,亦或是投奔赵国。现在秦国还没说议和就直接送了,感觉有点太不矜持,自动送货上门,秦国肯定不会珍惜。相比而言,投奔赵国,一则赵国求之不得,二则还能顺势把赵国拉下水,让赵国跟着一起抗秦。

于是,冯亭那是相当诚心地想要归顺赵国。

赵王一听,还有这等好事,顿时欣喜不已,将那个郁闷的梦丢到了九霄云外。他简单和心腹聊了聊,就拍板:收下上党!

因为这是一个必须做的抉择:上党地势高拔,是邯郸西面的天然屏障。如果拒绝冯亭的请求,让秦军占领了上党,其也定然会以此为跳板,形成由北、南、西三面夹击邯郸的态势。

何况这可是17座城,赵国总共也才有60座城啊。

应该来说,这个世界总体上是公平的。你遇到的任何事,都暗暗地标下了价码。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将上党17城收入囊中,还解决了安全隐患,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岂知,看不到成本的收益,也太符合鱼饵的属性了。

文章图片6

长平地处上党,群山环绕,对赵国骑兵作战极为不利

三、第三道选择题:陷入绝地,退还是不退?

上党不仅是给赵的诱饵,也是有利于秦的绝佳战场。

到了此时,秦国的想法已经路人皆知。

但赵国也退无可退。

1、秦国意图:

想尽千方百计,将赵国拖在上党。只有在上党,才能使赵军无法发挥其优势。而秦国却拥有了掌控全局的优势。

2、赵国意图:

保住邯郸是底线。

3、博弈过程:

长平,老将廉颇亲临秦赵作战前线。

廉颇可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当年他带兵伐齐,大破齐军并占据战略要地阳晋,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

可当躲着嗖嗖飞过的秦军箭矢,看到群山中若隐若现的秦军旗帜时,廉颇心里闪过一丝不安,他觉得这场仗不好打。

这都是拜赵王所赐。当初赵王拍板收下上党,正好掉进了秦国挖的坑里。秦国理由很充足:本来上党都到嘴边了,你赵国横插一杠子抢了,这是几个意思?吃了我的不仅要还回来,还要连本带利。秦军早已等候多时,等秦王一招呼就嗷嗷往前冲,没等赵军反应过来就一把攻下上党,接着快速逼近邯郸,迫使赵军主力到长平附近迎战。

秦军将主动权攥在自己手上,打了赵军个猝不及防,将赵国逼入极为不利的绝地。

长平这个地方有多绝?

长平所属的上党地区位于韩、赵、魏三国交界,和赵国本土之间还隔着太行山。当时还没有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人和物资都很难上去。这样,赵国就有点孤军深入的味道了。

而人家秦国就不同了。前面说了,秦国已经打出了一个抵近赵国的根据地,占领了魏国河东部分地区;韩国的少曲、高平、南阳、野王等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之地,差不多对上党形成了一个半包围态势,物资和人员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

并且,赵军唯一的骑兵优势在这里也无从施展。因为上党地区群山环绕,赵国骑兵在华北平原上可以横行无忌,但到了上党根本就跑不开。

当时各国都有特色精锐兵种,所谓“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赵边骑”。秦国的锐士有多强?当时有个说法:“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如果赵军骑兵参战,因为骑兵对步兵的兵种压制,赵军或许会略占优势。但如果抛掉了骑兵,那么赵国步兵的战斗力和秦国锐士根本没法比。  

这样,通过选择上党地区交战,让秦军占尽了天时地利。

果然,前期一交战,赵军在西长垒一线防御就被秦军迅速突破。

那么有人会说了,既然在上党交战不利于赵军,那赵军可以换个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啊。

但此时的赵国已经别无选择。不能再退了,再退后面就是邯郸!

赵军若后退,会危及邯郸!这种巨大的风险,任何人都难以承担。

好在老将廉颇擅长防守。他决定退到丹河一线,以河流为屏障,据险而守、消耗敌人。“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文章图片7

廉颇前期选择防守,极为正确

四、第四道选择题:国运之战,打还是不打?

进退不得的赵国,只能选择一战。

已经没得选了,不是吗?

1、秦国意图:

彻底击溃赵国主力。

2、赵国意图:

退无可退,只得反戈一击。

3、博弈过程: 

赵国曾经还有两个选择:走外交途径,和全力防守。

第一个选择,外交途径已走不通。

由于赵过去到处扩张和外交失策,使东方其他国家既怕秦和赵讲和危及自己,又怕得罪秦后秦转而攻击自己。

赵只得派使者找秦谈判。秦借机大肆宣扬秦赵将讲和,让各国安心做围观群众。

最后,各国吃瓜,秦人要战,让赵国的外交选择泡了汤。

第二个选择是防守,严防死守,直到秦军知难而退。

但毕竟这是“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的超级战争。

秦地处于关中地区,“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农耕条件十分优越,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以至于“秦富十倍天下”。

赵国“地薄人众”,农业资源不如秦国。加之赵国地处中原,战乱频发,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比较落后,无法承担长期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

如果让廉颇就这样一直守下去,估计也是慢性死亡。就像40多年后,王翦攻楚国,秦60万秦军和40万楚军就这样对峙。一年后,楚军粮食消耗殆尽,急着赶节气回家抢种抢收一波。结果,楚军稍一撤离,秦军立马全军出击,将楚军杀了个大败,直接平定楚国。

这样,外交和防守两条路都行不通。

不战是死,战也有可能死;等死,不如甩开膀子搏一把。毕竟9年前,在阏与之战中,赵奢曾经率领无敌的骑兵大败秦军。

等等,赵奢不还有个接班的儿子吗?名叫赵括。

赵括

……

选赵括,就是看重他擅长野外作战,并且继承了赵奢精于骑兵作战的优点。至于田单、乐毅等人,那都是刚请来的外援,给几十万兵马让他们打一场国运之战,谁能保证不会出岔子呢?而李牧此时尚未成名。 

于是,秦国发起了出色的情报战。各种有奶便是娘的精英人群,更是引领舆论,开始疯狂造势。什么“秦赵之间只是大号的区域战争”“一味防守下去赵国经济就会被拖垮”“迟打不如早打”等观点一时甚嚣尘上。

唯一可以扭转战局的特效解药,就是赵括。 

于是,赵王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赵国放弃了其他应对的方法和可能,集中所有资源,放手在赵括身上一搏。即便此时赵国国力已经元气大伤,捉襟见肘了,但赵王对特效战神赵括寄以厚望,搜光家底又增派20万军队,让赵括率领45万赵军与60万秦军决一雌雄。 

而此时,秦军却临时换将了。

之前看上去人畜无害、攻击性不强的王龁,被换为令人闻之色变的白起。 

接下来的战斗基本上毫无悬念。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军的时候,白起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秦军已经换将,命令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久攻不下、进退不得,赵军骑兵灵活性的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

接着,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后方,断其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并切断赵军的粮道。

群山之中,赵军数战不利,被迫转为防御。此时,白起也打光了底牌,两军进入对峙。

文章图片9

长平决战形势图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亲自到河内郡打出最后一击。他下令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彻底断了赵军的生路。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赵括也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死。群龙无首的赵军选择投降。

白起命令将赵国降军全部坑杀,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最终,秦军以伤亡约二十万的代价,歼灭了45万的赵国有生力量。  

赵国赔光了老本,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对抗。

赵国在长平输光了老本

防不胜防的阳谋

长平之战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无解的阳谋,是因为秦国一开始就占尽了绝对优势。

对于秦国而言,战胜赵国就意味着统一之路将再无障碍;而战败依旧可以退守函谷关,依托强大的国力爆一波兵后再图谋中原。可以说秦国发起长平之战,毫无压力。

而对赵国来说,容错率就低得多。赵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北有匈奴,东有齐燕,南有强楚,西有韩魏。对战秦国,赵国轻松取胜的可能性为零。而无论“惨胜”还是“惨败”赵国都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这样来说,长平之战利于秦而不利于赵,赵国未战已先败。

因而,长平阳谋的精髓,就是秦国以己之长对赵之短,通过设局让赵国优势无从发挥,以至于处处受限被迫选择,直至被PUA到输得精光。

那么赵国只能坐以待毙吗?

并非如此。

与秦国相比,赵国尚处于上升态势,未来可期。

因此,对于秦国开出的每一道选择题,赵国应尽量避免恶性对抗。

此外,还需要尽可能与其他国家产生利益联结,增加秦国的博弈成本。比如,在秦国兵锋指向上党之初,赵国就应主动出击,支援韩国,联合魏国,打造三晋铁三角联盟;同时,争取楚国的出兵,争取一战破秦,为自己赢得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要么,通过合纵,联合韩魏楚等国,逼迫秦国放弃进攻。

要么,再不济,干脆放弃上党。等秦军常驻上党地区、惹怒韩魏两国之时,再联合两国一起将秦国逐出。

这样,或许能够让秦国的长平之谋失去用武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