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写作心得:不要随便写“行动清单”

 发发执笔 2023-01-14 发布于广东
 
Hi,我是发发~

之前我在公众号分享过6种读书笔记的模板,有读者留言看起来都差不多,当时我回复说,因为读书笔记的底层逻辑相通,基本就是这几个部分:

原文、复述/解释、关联、行动

当我写实用类书籍的读书笔记时,经常会在最后写上我会如何『应用』书中的方法,或学了某个知识后如何行动』。

我会觉得缺少『行动』的读书笔记,不完整。

产生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书籍告诉我,行动比学习更重要。

另一方面,是我认为,把书中的方法应用起来,才能形成学习的闭环。

但后来我发现这样做有问题:当我看的书多,写的读书笔记多,列出的行动计划也越来越多。

可是我并没有全部去实现。因为常常读完一本书,写了笔记,我就把书束之高阁了。行动想法也很少去回顾

也就是说,我停留在书面的行动计划,而非真的实践。

这个事实很扎心,令我苦恼。

///

今天看一本新书《有效学习,才能高效成长》的时候,我找到了解法。

书中说,当我们决定把书中的知识应用在实际当中时,先定下自己的目标:

“规划行动必须是自己可以实现的行动,而不是对书中内容的模仿,哪怕原书的建议给得非常具体,也不能算成自己的知识。”

这段话让我醍醐灌顶啊。

每一本实用类的书籍当中肯定有非常好用的方法,作者也会分享得详细具体,但这是否意味着我就一定要用上这些方法呢?是否不用上这些方法,我就等于白读书了呢?

——当然不是啊。

我突然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别人常用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因为每个人的身份、经历、经验、能力、具体需求都不同。书中的方法并不一定可以拿来即用。

方法,并不是一通百通。同一类问题,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需要针对性的方法。

就像同样是感冒,还分热感和风寒,开药时还得问明身体情况、对药物过敏情况等,药方不同。

///

真正有用的,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背后的原理。

原理,即是被证明过的、符合大多数人的行为逻辑。当我们知道了原理,就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演化出不同的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该做的是,把对『方法』的关注,转移到对『原理』本身。

以后,当我想实践书中的方法时,我会先问自己这些问题:

▪这一个方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它能够帮我解决什么问题?或,我希望用它获得什么结果?

▪我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实际应用起来吗?

▪我可以怎么把它改得更符合我自己的行为/习惯?

▪我打算用多久来实践这个方法?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

1、避免冲动列出无法完成的行动计划。

2、让书中的方法与自己产生关联。动机清晰,才会真的行动,才能坚持下去。

这套提问法有点复杂,我还列了一个简单版本:

▪这个方法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

▪我可以立即开展的最小行动是什么?

▪我会在什么时间内完成这个行动?

///

《有效学习》书上还说:一个方法如果在书中很重要,但对自己而言不重要,不如先放下,去关注跟自己有关的内容。

是啊。

我们不是海,无需纳百川。

学习不是收藏,不用囤积。

关注与己有关的内容,而非包罗万象。取我所需,而非面面俱到。

因为只有跟自己有关联,才会立即被用上,才能行之有效地发生改变。

///

经过今天的这番思考,我在读书时不会再轻易写“行动清单”了。

当然,不轻易写≠不再写。对于“行动清单”,我有不同的分类,不同分类,区别对待。

(关于如何分类的问题,等我理清楚了再跟大家分享)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