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明白知识 2023-01-15 发布于北京

电影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剂。临近春节,有人期待新的春节档电影;有人则选择在家,看些海外影史的经典之作。

不过,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电影发展早期,其实涌现了大量的优秀电影。虽然时间久远,但其中的新理念、新观点,至今仍让人觉得新鲜而震撼。

早期的中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被大大低估了。它在中国电影发展中投射的影子无所不在,甚至如袁庆丰老师所说:

“中国电影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走向,迄今也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讲述|袁庆丰
来源|知鸦通识APP《早期中国电影》

01.

为什么要看早期中国电影?

最近二十年来,很多学生,都会问我为什么要看早期电影。一开始我有些不以为然,但是时间长了,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要看电影呢?因为人生实在短暂,好电影也实在太多了。

年纪大一些的人会有更深的感触。在二十五岁之前,人生像爬上一样缓慢;但是二十五岁之后,人的身体全面向下,日子也像是从山顶滑坡,过得飞快。

刨去必需的睡眠与工作,人真正用来所谓享受生命、欣赏艺术的时间,其实屈指可数。

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上的好电影也实在太多。

前些年,有份资料显示,某个国家电影资料馆的馆员放了一辈子的电影。他在死之后留下遗嘱,从自己看的一万多部电影中挑出了经典影片。但是这些经典,很多人都根本不知道。

标准收藏(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简称CC),专门发行“重要的杰作及当代电影”的“权威”版本。图源:espinof

电影诞生到现在,已经超过一百年了。这一百年来,世界各国的影片数量非常多,无法统计。一个人这一辈子都看不完。

怎么办呢?也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如果可能,请你看些好电影。这样人生才不算虚度。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为什么我们要看“民国”时期的电影呢?

因为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电影,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越是旧的东西,其中好的内容越多。

比方说,我研究民国电影迄今足足二十年。

我越看越发现,我们现在所谓的新玩意儿,包括大家感兴趣的高级的、青色的、庸俗的、惊艳的内容等等,在1949年前的民国电影中都有存在。

民国电影中真的有很多新的理念、观点和表现方式。

如果你有幸看见,对于当下的很多新电影,可能真的会嗤之以鼻。

02.

至今为止
中国电影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

当然,我研究民国电影的最初,并没有从那些没有色彩、没有声音、影像斑驳的民国电影中感受到什么魅力。

直到我在研究中探触到了1920年代到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我才恍然大悟它的魅力所在。

为什么要讲这个时间段?这里,我先和大家讲一些常识性的内容。

我们之所以要从1920年代谈起,是因为现存最早能看到的中国电影,是1922年产生的。

1922年发行的中国早期电影《劳工之爱情》,图源:中国电影资料馆

至于1930年代,由于当时爆发了全面的抗战,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一百年的历史进程。所以,一般意义上,1930年代的电影,其实指的是自1930年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而之后从1938年到1945年,则属于抗战时期。

我为什么觉得,我已经弄清楚了百年来的中国电影史呢?

就是因为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电影,奠定了中国电影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走向,迄今也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而在我的电影研究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这样的脉络。

至于为什么只从我这儿听到这样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讲中国电影历史的人,他们其实并不怎么看原始电影,他们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不清晰。

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我们回首中国电影历史,会发现这个规律在一百年来已经被证明。

03.

中国早期电影的分类

在193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有了新旧之分。

这个理论不是我自己提出来的,而是当时和后来的研究者的公论。

当然,要和大家强调一下,在我的表述体系当中,旧的并不等于是落后的。我说的新和旧,仅仅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具体来说,什么是“新电影”和“旧电影”?

先说旧电影吧,在1930年代初期新电影出现之前的中国电影,我把它叫做旧市民电影。

旧市民电影有什么特征呢?

它所抽取和依据的文化资源是旧文艺、旧小说,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等。因此,旧电影你可以理解为是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的电子影像版,里面总是才子佳人、或者男侠女侠的打斗。

电影《一串珍珠》是典型的旧市民电影。图源:豆瓣

同时,旧市民电影维护、宣扬主流价值观念。其实说白了,旧市民电影的故事在哪个时代都能成立。因为它的主流价值观念不变——你要做好人,你有了老婆不能跟别的女人好,这些主流的家庭伦理道德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旧市民电影并不关注。

那么,“新电影”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也是以文本的抽取和依据的资源而言的。中国文学有旧文学和新文学之分,新电影所抽取和依据的文本,就是新文学作品。新小说、新观念、新人物,都进入到了电影之中。

不过,“新电影”又有更具体的细分。

目前公认的一个分支,是“左翼电影”。

什么叫左翼电影呢?其实左翼电影特别好判断:前卫、先锋、反主流。也就是说,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认为什么,我却认为这是不对的。

1934年出品的左翼电影代表作《神女》,由著名演员阮玲玉主演,讲述了一个底层母亲的艰难与伟大。图片来源:豆瓣

左翼电影有着三大特性。

第一,阶级性。

左翼电影告诉你,一个人是好人坏人,是由阶级性决定的。

有钱的人一定是坏人,如果他还是个男的,那么他就在政治上反动、在经济上剥削、在道德上败坏,看见漂亮女生就想把人家抢走了,欺负完了又想把人扔了。

至于穷人,就一定是品行端庄,长得还比较好,也很革命。

第二,暴力性。

左翼电影当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包括人际矛盾,一定要以暴力方式解决。

这个暴力方式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肉体消灭。这类电影你非常熟悉,好人会把坏人弄死。至于坏人杀死好人,这是不可能的情形。

第三,宣传性。

左翼电影它不是讲故事的,而是要给你讲道理。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有钱人只爱欺负人,穷人却恰恰相反,互帮互助。

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反主流的观点吗?毕竟,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为富不仁”。仔细去想的话,它其实暗示着,在传统观念中为富应该行仁义之事。为富不仁,恰恰是反主流的。

第二种叫做“新市民电影”。

新市民电影和旧市民电影一样,它都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它讲述一个故事,最后往往愿意像旧市民电影一样,给一个大团员的结局。

新市民电影《如此繁华》。图片来源:豆瓣

那么为什么它是“新”市民电影呢?

这要从它的来源说起,当年左翼电影出来以后,很是挣钱。因此,一些制片公司就开始研究,便在拍摄时借鉴了左翼电影的一些元素。

我之所以把它称为新市民电影,一方面它是维护主流价值理念的,另外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但是并不像左翼电影那样反主流。

而且,有意思的是,中国电影一百年来,历史上的高票房电影全部是新市民电影。

最后则是“国粹电影”。

国粹电影一方面反对左翼电影激进的社会革命立场,反对以阶级来划分人;另外一方面,它也反对新市民电影的都市消费主义,反对一切向钱看。

1934年的《归来》,是国粹电影的奠基之作。图源:豆瓣

但是处于新时代,它也想随着时代向前发展,而非维护旧市民电影中的传统。它试图在左和右中找到第三种立场。因此,这个形态的片子我研究了十几年,后来发现,只能用国粹电影来称谓。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从旧电影到新电影的转变,这是个公论。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各位,如果你看了这些电影,你会发现中国电影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你理解了前面的电影类型与规律,你也能更好地去把握其后七十多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