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年,大道废驰,礼坏乐崩,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子杀父,臣弑君。 面对这样的局面,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一系列的维护奴隶社会的思想,包括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 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人性的深处来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鼓吹克己复礼,企图恢复到王道之治,主张复周礼。 孔子为此建构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尽管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虽然其带领弟子周游列车,其思想并没有在某一个诸侯国得到贯彻落实,但其思想却影响深远,成为圣人。 由于孔子确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儒家的开端,也是古代先皇的圣贤,是中国传统文化正统的传承者,三皇五帝,尧、舜、文、武、周公的当然继承者。 孔子理论体系从“仁”出发,认为“仁”为本,本者,原始也,根本也,此“仁”本则指“天道”之在人心上所附着的全德也。这样就将“天道”通过“仁”而转变为“人道”。中国的“天”、“地”、“人”,都是“道”生之的结果,这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乃上帝之所生,上帝为万物之本,上帝是至德、至善,万能的。而在我国“天人”往往统一起来,如讲“天道”、“地道”、“人道”,如讲“人神共怒”等等,人与天、人与神具有平行的意味。这表明,中国人性的解放程度高于基督教西方的文明传统,孔子所讲的“仁”就更加体现到了这一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来阐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