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第九个儿子、第九位皇帝宋钦宗赵桓的同父异母兄弟。 他是南宋的开国皇帝,整个宋朝的第十位皇帝;宋高宗是他的庙号。 如果我们从他的宋徽宗第九子,和宋钦宗同父异母兄弟的这个出身来看,那他应该是怎么排都排不到,能够当上皇帝的这个份上的。 是吧? 但是,他就是当上了皇帝;而且,他还是当上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面,肯定是有故事啊;而且,这个故事,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地扒一扒的啊。 所以,我们这就来扒一扒这个故事。 西元1126年1月31日,金军包围北宋的首都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由于主战派大臣李纲率军抵抗得力,金军难以破城,他们就向北宋提出:索要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绢帛百万匹;宋朝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给金国,并以亲王、宰相作人质,才许议和。 北宋的主和派们,主张全部接受。 但是,李纲坚决不同意,主张拖延时日,等待大兵四集,然后再议。 主和派们不干,他们不允许等。 这时,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就出来,对他的皇兄宋钦宗说:“敌人必定要亲王出质,臣为宗社计,岂能辞避!” 他这就是以一种英勇献身的姿态,出现在主和派的一边了。 于是,宋钦宗就派他为军前计议使,宰相张邦昌为副使,去金营作为人质,答应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议和。 但是,赵构去做了二十多天的人质之后,金人对他不满意,又用他的五哥,宋微宗赵佶的第五子肃王赵枢,把他给换回来了。 而在这期间,由于主和派通过奸细邓圭,将宋军的情报透露给金军,导致宋军对金军的劫营失败。 主和派就以劫营失败为借口,撤销了主战派李纲、种师道的军权。 但是,金军再次攻城时,还是被宋军给击退了,他们只好按和议撤军。 金军撤退时,种师道命令他的弟弟种师中率部尾随金军。 李纲也密告诸将纵兵追击。 但是,吴敏、唐恪、耿南仲等主和派,却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宋朝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追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 种师道又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 可是,吴敏、唐恪、耿南仲等主和派又以“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为由,驳回了种师道的建议。 种师道由此气愤致疾,不久就病死了。 李纲则被外调为河北河东宣抚使,最后又被放逐到江西。 那些前来营救开封的军队,则大部分都被主和派们遣返或者解散了。 可是,奇怪的是,就好像害怕金军真的不来似的,本来是个软蛋、已经不顾主战派的反对,接受金人所提出的和议条件,使金人撤回去了的宋钦宗赵桓,这时却又信任原来的辽国贵族、现在的金国使者萧仲恭,让他带信给原来的辽国的贵族耶律于都,让他们作为内应,协助宋朝反攻金国,从而扎扎实实地送给金国一个理由,引来了金国对北宋的第二次攻击。 这下,开封无兵可守,当然就是保不住了。 而这时,又是康王赵构奉命出使,去金营求和。 但是,途经河北磁州的时候,他却被主战派的守将宗泽,给劝住了,留在磁州没有去金营。 这样,当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整个北宋宗室,就恰好只有他一个人,既不在开封城里、也没有去金营做人质,从而成为北宋宗室,被金军全部俘虏后的唯一一个漏网之鱼。 这样,他才终于从不可能成为皇帝的选项中,华丽丽地崛起,变成了一个可能成为皇帝的选项,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可以成为皇帝的必选之项。 于是,他成为了整个宋朝的第十位皇帝;又因为北宋已经灭亡,他就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 所以,我们这就可以分析分析,他先前的主动地前往金营做人质,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又会被金人退货,用他的五哥赵枢去换他回来呢? 他这个主动地前往金营做人质,不就是要在众多的亲王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政治明星吗? 而他又被他的五哥赵枢给换回来,这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不都是为他最后的当皇帝,开辟出了一条活路吗? 如果他不被他的五哥从金营换回来,那他还怎么当上皇帝呢? 好吧,他既然回来了,为什么又要第二次前往金营,去求和呢? 后来的事实已经告诉了我们,他如果不去金营求和,那他不是要和整个北宋宗室一起,成为金人的俘虏,被押往北方吗? 那他还怎么当上皇帝呀? 所以,他第二次去金营求和,就又是他背后的暗黑势力,特意地为他最后当上皇帝,所开辟出的一条活路。 可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他去金营求和,是在半路受到主战派的宗泽的劝阻,才没有去成的。 如果宗泽不劝阻他,那他不就去了金营吗?那他不就当不成皇帝了吗? 所以,这个事情,就未必是有人在暗中有意安排的。 但是,问题是,作为主战派的宗泽,有可能不劝阻他吗? 问题是,他作为一个亲王,又怎么会违背他的皇兄的使命,而去听从一个下级军官的劝阻呢? 所以,这只不过是他和他背后的主子——那一股暗黑势力,吃定了作为主战派的宗泽会劝阻他,他们就正好利用了主战派的宗泽,来给他一个合理的既离开了开封,又不去金营求和的理由。 这样,他不就成了整个北宋宗室,唯一不被金军俘虏的漏网之鱼了吗? 所以,这就是一个天衣无缝的安排,南宋的开国皇帝,就真的是非他莫属了。 而且,我们看他被宗泽劝阻,留在磁州之后的行为,也是比较奇怪的哈。 在开封城第二次被包围之后,他作为唯一在开封城外的宗室亲王,理所当然地,就被他的皇兄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他的皇兄命令他,率领他所在的河北地区的所有军队,前去救援京师。 但是,他却不听副元帅宗泽的全力营救开封的主张,而是只给宗泽一万人马,去援救开封;他自己反而北上,移师到了北京的大名府,继而又转移到现在属于山东的东平府,去进行休整,而并不与敌人进行正面交锋。 然后,当时的岳飞所在的刘浩部两千兵马,因为屡战屡胜,就被他给调离了宗泽的部队,改为隶属于主和派的黄潜善。 黄潜善这时掌握着三万六千人马,却按兵不动。 这时,只有二万五千人的宗泽,虽然连续作战,取得了一些胜利,却由于是孤军奋战,损耗太大,根本就难以接近开封。 而我们再联系金军第一次包围开封,被迫撤围,主和派们不许宋军追击,也不许在黄河两岸部署军队防止敌人再次前来,并且,还遣返和解散前来营救开封的大部分军队,这一切,都是不是有意的呢? 在北方宗泽的部队难以抵达开封的情况下,南方各地的勤王军,又受到唐恪、耿南仲的命令,裹足不前,只有南道总管张叔夜,与他的两个儿子伯奋、仲熊,违抗主和派的命令,募兵一万三千人坚决勤王,经历大小十八次战斗,最后突入开封城,成为金军第二次围城之后,宋朝唯一的一支赶到,并且进入开封城的勤王军队。 关键是,当年宋真宗面对辽军的进攻,要迁都逃跑的时候,所有的主和派,都是赞同宋真宗迁都逃跑的,只有主战派寇准反对迁都逃跑。 而这一次呢,在金军第一次开始进攻的时候,宋微宗就要迁都逃跑。 可是,主和派和主战派,竟然是一致反对宋微宗的迁都逃跑。 这个主战派反对迁都逃跑,那是天经地义、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他们主和派们,也反对宋微宗迁都逃跑呢? 这难道不奇怪吗? 而且,还有更奇怪的。 本来是个软蛋的宋钦宗赵恒,明明不顾主战派的反对,与金人实现了议和,为什么又在主战派们死的死、贬的贬,而且,援救开封的军队也都被主和派们给遣返、解散了的时候,他又会想到要去反攻金国呢? 他为什么又会那么信任原来的辽国贵族,现在的金国使者呢? 他为什么还会让一个原来的辽国贵族,现在的金国使者,给他带信给另一个原来的辽国的贵族,现在的金国将军,让他们作为内应,帮助宋朝反攻金国呢? 他这不是故意给金国一个第二次攻击宋朝的理由吗? 关键是,他宋钦宗不是主战派啊,他怎么会在主战派们死的死,贬的贬的情况下,还会想到要去反攻金国呢? 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所以,这里面肯定是有人在给他下命令,要他必须这么做呀。 而且,还有更奇怪的。 从金军的第二次开始攻宋,到金军的第二次包围开封,这中间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 如果要迁都逃跑的话,这个时间是足够了的。 可是,为什么就没有人想到要迁都逃跑呢? 第一次金军攻宋的时候,宋微宗是逃跑了的。 宋钦宗是因为要主持抗战,不能逃跑,所以,就没有逃跑。 那么,这第二次金军攻宋,他们怎么谁都没有说,要迁都逃跑呢? 关键是,宋微宗第一次是逃了的,这一次,他为什么又不逃了呢? 而且,他们为什么从始至终,提都不提这种迁都逃跑的话呢? 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啊,就是有人不让他们逃跑,不准他们逃跑呀。 所以,整个“靖康之耻”, 其实,都是人家早已设计好了的呀。 这整个金军的第一次攻宋、第二次攻宋,都是人家设计好了的呀。 那么,他们这样设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整个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宋微宗,同时,警告后来的宋朝皇帝,要好好听话,否则,这“靖康之耻”就是前车之鉴。 他们第一次攻宋,就是为了打击和消灭主战派,第二次攻宋,就是要把宋微宗交给金国人去处置。 而整个北宋皇室和官员家属14000多人,其实,都是受到宋微宗的连累,都是跟着宋微宗吃亏的。 为什么有人会这么地痛恨宋微宗呢? 这就要看,这个宋微宗,是怎么登上皇位的;他登上皇位,又做了些什么。 宋微宗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宋哲宗的弟弟。 他的性格,按照史书记载,就是“养尊处优、轻佻浪荡”。 当时的宰相章惇dun,属于变法派,就是以他“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为由,反对立他当皇帝的。 而作为保守派的向太后,则在曾布、蔡卞、许将等人的支持下,坚决要立他当皇帝。 他这么一个“养尊处优、轻佻浪荡”的公子哥,肯定是不爱管事,容易受摆布的呀,所以,向太后就可以从中弄权呀。 而他当上皇帝以后,一开始,也确实是满足了向太后的愿望,是打击了一些变法派官员,任命了一些守旧派的官员上台。 但是呢,因为变法派和守旧派毫不妥协,闹得不可开交,导致这个朝廷的运转也发生了一些影响,所以,在他做稳了这个皇帝之后,他就又换了一幅面孔,开始转变了态度,提拔了变法派的蔡京上台,崇法起他的父皇过去的“熙宁变法”来。 这就让那些守旧派们不仅失望,而且,也是非常地愤恨了。 原以为他是个没什么志向的庸人,谁知道,他会继承他父兄的遗志,继续坚定地推行变法呢? 所以,守旧派们就觉得受了欺骗,他们就必须要反击,就必须要报复。 怎么报复?怎么反击呢? 正好金军开始攻击宋朝,这不就是个机会吗? 所以,第一次就主张逃跑,而且,也已经逃走的宋微宗,为什么第二次就没有逃跑呢? 守旧派们要报复的就是他,怎么还会让他逃跑呢? 那么,报复他,就报复他一个人呗,为什么把整个宋朝宗室,包括宋钦宗也带上了呢? 宋钦宗是一条狗。 狗就是狗,狗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呢? 关键是,通过这样的一场一网打尽,不仅一下子解决了所有的恩怨情仇,而且,也可以警告那些后来的宋朝皇帝,要安分守己,好好听话,不然,这“靖康之耻”,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赵构,从一开始,就是被选定了的、未来的南宋开国皇帝。 至于说,金国人还立了一个张邦昌做皇帝,那其实也是为了反衬他这个赵姓皇帝的合法性。 一个金国人立的投降派张邦昌,一个宋朝人自己立的赵姓唯一幸存的宗室,宋朝人选谁呀? 肯定是选他这个赵姓宗室嘛。 那么,为什么一些人一定要立一个赵姓宗室为皇帝,不能立一个外姓人为皇帝呢? 立外姓人为皇帝,天下肯定分裂,那就是乱战四起了。 立赵姓宗室为皇帝,天下归心,宋朝内部就可以“共和”。 我们看看中国过去的历史,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春秋战国时代,尽管群雄割据,但是,因为有一个周朝王室存在,所以,大家就还是在一个“尊王攘rang夷”的旗帜下,能讲理的,尽量讲理;没法讲理了,才开打。 但是,像“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就因为没有一个大家所尊重的王室,于是,各方就是混战不停,直到有一方胜出。 而宋朝的一些人,他们并不想混战,他们就想“共和”。 要“共和”,就必定要有一个皇帝。 当然,这个皇帝,也必定不能是一个专制的皇帝,他必须要是一个很温顺,能够听大家的话的皇帝。 这就是赵构,能够当上皇帝的原因。 所以,南宋是怎么来的,赵构是怎么当上南宋的开国皇帝的,这个问题,我们就基本上是有了答案了。 那么,由此,“岳飞之死”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岳飞,是在对金军的作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位令金军十分胆寒的南宋主战派将领。 但是,在一个不想对外发生战争的朝廷,你主战派将领越是有能力,当然就越是死得快。 不是在前方被战死,就是在后方被害死。 因为,明明可以战败讲和的,就因为你打了胜仗,就难以讲和了,这不让主和派们恨死你了吗? 那么,为什么主和派们不愿打仗,只愿意主和呢? 因为,主和,无非就是向人家进贡,花钱买平安。 而这个花钱买平安的钱,是不用他们富人出的。 因为,这个钱,是朝廷收税收上来的钱,是跟他们富人们没有关系的。 越是富人,越不会纳税;只有穷人,才会纳税。 所以,这个花钱买平安的钱,都是穷人们出的。 那么,既然能够让穷人们出钱买平安,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而如果和人家打仗,这个打仗的钱,可不一定是向穷人们收的。 在紧急情况下,军队要花销,最方便的是怎么办? 就是向那些有大量的现钱现货的富人要啊。 你想不给? 分分钟灭了你。 所以,打仗,对富人们是有更大的风险的,富人们就不喜欢打仗。 对内打仗,那是没有办法;但是,对外打仗,富人们肯定就是能阻止就阻止,能让它小打,就决不让它大打。 那么,具体的,“岳飞之死”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西元1138年十一月,金国朝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 十二月二十七日,南宋宰相秦桧,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朝国号,作为金国的藩属,每年向金国纳贡。 这样,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对这个结果,岳飞肯定是不满意的。 西元1140年五月,金国通过发动政变掌权的完颜兀术,废除对宋的和议,亲统大军,向两淮进军;另一路大军从同州进攻陕西。 宋高宗赵构恐顺昌有失,命岳飞发兵救援。 岳家军未至顺昌,金军已在顺昌之战中大败。 这时,宋高宗赵构又命令司农少卿李若虚,向岳飞传达诏命:“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这时,岳飞已经率军开至德安,就是现在的湖北安陆。 岳飞向李若虚陈述了他恢复中原的谋略。 李若虚不顾矫诏之罪,支持岳飞北伐。 于是,岳飞挥师北上,连续攻下蔡州、鲁山、颍昌、陈州、郑州和洛阳。 与此同时,韩世忠部收复了海州,张俊部收复了亳州。 岳飞联络北方民间抗金武装,实施“连结河朔”的策略已有十年,这时,由他联络的各地忠义民兵,对兀术盘踞的东京开封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六面包围。 然而,朝廷这时诏命张俊撤出亳州,又下诏驻屯顺昌的刘锜向江南调移。 岳飞接连上奏,请求友军支援,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 完颜兀术得知驻扎在郾城的岳飞兵马不多,用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扑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枢,却被岳飞打得大败。 他们又以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进攻颍昌,又被斩杀五千余人,俘虏二千余人、战马三千余匹。 完颜兀术退还开封。 岳家军全线进击,包围开封。 完颜兀术以十万大军驻扎于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希图再次负隅顽抗。 岳家军北上距离朱仙镇四十五里的尉氏县驻营。 岳家军前哨的五百铁骑抵达朱仙镇,双方只一次交锋,金军即全军崩溃。 完颜兀术只得放弃开封府,准备渡河逃跑。 正在他们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有个北宋时的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对完颜兀术说:“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且退矣!” 完颜兀术忙问:“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精兵十万,京师中外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 太学生说:“不然,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完颜兀术经此人提醒,决定暂不过河。 七月十八日,岳飞的部将张宪从临颍杀向开封之时,得到赵构下诏班师。 岳飞上书争辩,并且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已逃出开封。 这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 西元1141年正月,完颜兀术再度领军南下。 二月,岳飞领兵最后一次参与抗金战斗。 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朝议和。 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岳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 在秦桧的授意下,张俊威逼利诱岳飞的部下,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岳飞的爱将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十二月廿九日,宋高宗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 那么,岳飞的被害,表面上是赵构和秦桧hui所为,实际上,真正要杀他的人是谁呢? 真正要杀他的,其实是金国的完颜兀术,和宋朝的那些富人。 而朝廷内部的主和派们,只不过是那些富人们的打手。 当然,打手也有打手的罪恶。 大部分的时候,狗头军师,实际上比他们的老板更恶毒,更狡猾。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放开了看,如果当时的民众能够觉悟起来,抱定一个谁支持抗战,谁就是好人,谁破坏抗战,谁就是坏人的评判标准,放弃对于皇帝宋高宗的盲目信赖,那么,金国人和宋朝内部的坏人们,能不能够借宋高宗之手,残害岳飞呢?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民众的觉醒,在于民众的思想意识的提高。 当然,民众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又肯定是有赖于我们的知识界,是有赖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可是,那些知识界的、读了很多书的读书人;那些依靠读书,而当上了官的读书人,他们的思想意识,又有多高呢? 他们,难道就不知道,投降、求和的最终结果,就一定是国破家亡吗? 他们,难道不知道,南宋的最终命运,就一定是崖山海战吗? 他们当然知道。 问题是,那不关他们的事呀。 他们只要投降,只要求和,他们,就是安全的;他们,就有荣华富贵。 至于国破家亡,至于崖山海战,那都是别人的灾难,那都不是他们的灾难哪。 所以,读书人,不值得我们尊重。 那些把自身的命运与我们的社会,与我们全体民众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读书人,才值得我们尊重。 而那样的读书人,没有多少;历来,就没有多少;历朝历代,都没有多少。 所以,好好地辨别读书人;好好珍惜,那些属于我们全体民众的读书人。 这才是我们广大民众,最应该具有的理念。 |
|